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初探

时间:2022-08-26 03:01:55

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初探

一、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新课程提倡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目标。但从现状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而台下的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是冷冷清清的,课堂完全成为了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学生反而成为看热闹的观众。这样的课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仍然是以自己和教材为中心,重视的是怎样把课讲得更精彩完美,而却很少顾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知识以外素质的培养,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他们习惯听老师讲解而不会自己主动去思考,完全成了知识记忆的工具,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效果,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发展,甚至最终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彻底失去兴趣。

二、打造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

一个温馨美好的环境总是给人愉悦的感受,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收到的成效事半功倍。打造温馨美好的环境首先体现在教室的布置上,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每天都保持教室地面整洁,窗明几净,以此给学生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把自己认为最得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并每周更换一次,给学生成就感,树立学习信心。

其次是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健全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第一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增强人格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不仅要用知识来带动学生,还要以高尚的品德来感化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做到严于律己,用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尚的生活情操、对工作的高度的责任心去感化、影响、带动学生,让学生在老师身上领略到“真、善、美”的内涵。第二,对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初中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言行举止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合乎规范。犯错误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是高声呵斥还是循循善诱、宽以待人,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三、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置情景,以情激趣

教学中,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精心安排,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教学之中。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我先提问:同学们喜欢劲舞吗?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都表示喜欢。于是我把先准备好的,从网上下载的腰鼓表演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个个翘首凝视,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美的向往进入了课文情景。接着,我又配乐给学生进行了欢快、激奋地范读。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为大家读一读课文,亲自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魅力。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浓厚了!

四、利用创新作业,激活学习兴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合作精神。而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还反映在作业的完成上。作业作为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补充,更是它的延续和拓展。我认为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尽量做到变繁琐为简明,变机械为灵活,变封闭为开放,变枯燥为生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好处和趣味。

五、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只能在主体自己相应的积极自觉活动中才能形成。以电教为主体的“多媒体优化组合”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利用了现代的声、光、电创造出一种形象、直观的现代氛围,使语言教学从单调的文字描述中解放出来,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文字、语音、形象、色彩这一新奇的美。这种美感会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八重”阅读教学法 下一篇:让学生在感动中爱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