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引导策略

时间:2022-08-21 02:08:29

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引导策略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只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的训练,重要的还有进行语言组织的理解训练。虽然在数学教学中,不同于语文教学中有较多的概括内容,归纳思想的语言组织,但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概括性很强很精准的语言。数学本身的特点要求教师引导的语言、学生表达的语言要精炼、准确。本论主要从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组织语言的角度,探讨引导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组织;引导策略

在以计算为主要方式的数学教学中,学生除了进行计算思维的训练、公式定理的掌握以外,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定理,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阐述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语言的组织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数学语言的精炼性、高度概括性、关联性等应该成为数学语言组织训练的重要方面。

一、对精炼性语言的有效扩展和归纳

对于数学语言来说,精炼性是其重要特点,从一个公式、定理,到一道计算题的表达,都充分地表现了它的这一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决定了需要教师对这些精炼的数学语言进行适当的扩展以帮助他们理解。比如:(一)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中,对于“和”、“差”两个字的理解程度,决定着学生对加减题目的理解。单就这两个字来说,学生很容易认识,也很容易书写,但是如何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就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扩展来帮助他们。这个时候,教师要把“和”扩展为“1、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字‘加在一起’的结果;2、几个数量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这一扩展就引导了学生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的意义,即“一起算是多少?”、“一共是多少?”这两个方面。这样的扩展,有利于学生理解。在他们的学习中,只要听到、找到所问的问题是求“一起”和“一共”时,他们就能在潜意识中运用“相加”这一计算方法。教师的这种扩展,是在帮助学生打开理解的通道,是对数学语言进行训练的重要方面。同样地,引导学生理解“差”的含义时,主要从“1、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用大数减去小数;2、一个比另一个少多少?用大数减去小数”这两方面去引导。由此会养成学生从“多”和“少”两个方面去运用“大数减小数”的“差定理”。当然,这里所说的这种扩展语言和思路策略只是丰富多样的数学语言引导中的个人策略,同仁当有各自的方法,只要“条条大路通罗马”即可,求神似而非形似。以上这个策略中蕴含着一个从扩展到归纳的思维过程、方法运用:从“和”扩展到“一起、一共是多少”,再归纳为“一起、一共就是和”。“差”扩展到“多多少,少多少?”,再归纳到“大数减小数就是差”。这样的理解对于理解力强的学生来说,很多是在引着他们绕弯子,但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思维拓展和归纳是相当必要的――如果我们从“短板效应”和人自身的发展来看的话。

二、概括性语言与关联性语言的融化

对于高段数学来说,它就没有必要像前面低段策略一样做出一些过多的拓展,而是要引导学生把握数学语言的概括性与关联性。比如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加下底,乘以高,除以2。对于这个概括性很强的公式,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关联性:1、为什么要上底加下底?这样加了成为什么样的图形?2、乘以高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对于这个关联性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类题目的解答能力。教师在对于这个公式的理解引导中,要帮助他们将概括性与关联性融化在一起。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中,关键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语言的引导:1、“上底加下底”后所组成的图形,教师可以用实物引导学生理解――“成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2、乘以高后,就是这几种图形的面积。3、上下相加,是假想了一个相同的梯形与这个梯形同在,除以2,是因为实际上只有一个梯形。这三步关联性的理解是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这一公式,谨记需要除以2的理由。在我们进行数学公式、定理的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关联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有时我们会发现:学生把公式记得滚瓜烂熟后,在实际运用中总是要少一步计算,这是因为他们对公式本身的关联性没有理解,只是对字面进行了死记硬背。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公式的关联性的理解引导策略是因人而异的,只要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其实际联系就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出神入化的教学策略才是最有价值的策略。

总之,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师执教特色、学生实际基础去引导他们掌握数学语言的特点,从教师本身的执教风格去设计策略、运用策略,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对讲授的知识有真正透彻的理解。在整个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语言的概括性、关联性的拓展理解,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公式的有效方法。它将为学生打开理解的通道,抓住理解的关键,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的训练过程。经过这种训练后,学生对于很多公式都能进行扩展和归纳,找出适合自己的理解记忆方式。引导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这就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出了一点贡献,这才是教育的价值所在,真正达到了“授之以渔”的教育目的。

上一篇:快乐学习,学习快乐 下一篇:加强字词教学,抓住语文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