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人才之殇

时间:2022-08-20 05:50:40

中国汽车人才之殇

67年前,抗日战争胜利。战后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无数有识之士投身热土,准备重振家国。

远在美国重洋的一个年轻小伙子此时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为此,他甘愿抛弃国外优越条件和物质待遇,从旧金山乘战后第一班船回国。他在美5年,仅在校学习一年半,其他三年半则分别到美国福特等三个汽车厂和两个机床厂学习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和刀具设计。这位年轻人叫孟少农,时年31岁。

辗转回国后,他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作为中国第一位汽车专家,他负责汽车工程、机械制造工程和工具学三门课程。又两年后,他给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理工学院机械系的同学宋镜瀛写信,希望后者尽快回清华大学任教,因清华大学机械系缺动力机械教师。信中还附有清华大学两位老教授刘仙洲和李辑祥的邀请信。

宋还未来得及回信,又收到孟少农的第二封来信。经不住老师和老友的再三敦促,他即刻启程,从英国乘船到天津,再转乘火车到北平,于当年9月赶赴清华大学任教。随后的故事是,1952年清华大学正式设立汽车专业,成立汽车教研组,宋任教研组主任。这一留便是一生。宋在清华大学任教51年,直至1999年去世。

孟少农走的则是另一条汽车之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国汽车工业筹备组副主任。在对旧中国留下的几个汽车修理厂和少数破烂汽车做过调查后,他深刻认识到,中国汽车要发展,关键是人才;只要有了人才,汽车事业才有希望。因此,他在北京扁担胡同筹备了一期培训班――如大家所见,这批人无可争议地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汽车制造技术骨干。

他们是这样炼成的:

一是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同济等多所著名大学机械系四年级学生中招聘,到工厂参加专业实习一年;

二是给这些大学生定好专业,然后将他们送到与其专业对口且国内水平较高的工厂实习一年,比如热处理专业到上海工具厂,焊接专业到上海江南造船厂,机床专业则到上海私营企业明精机床厂等;

三是实习采取拜师傅方式,即拜这方面的权威工程师为师,采用跟班实习办法,师徒订合同,明确一年实习计划与完成时应达到的标准。

中国汽车工业跌宕前行60年后,中国汽车技术奠基人孟少农成为中国汽车界符号人物,与他同时代的中国汽车界另两位符号人物则是饶斌和郭力。

前者倾其一生致力于中国汽车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后者则率领一群创业者将纸上梦想变为工业现实。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有理想,有激情,有沉重的使命感,还有产业报国之情怀,并正好赶上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2013年10月12日,《汽车商业评论》杂志联合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吉利控股集团举办中国老汽车人联谊会,在其中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与人才培养座谈会上,大家展开了激烈讨论。

原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总经理顾尧天提出一个尖锐而现实的问题。他说,中国汽车工业60年出一个饶斌,饶斌主事35年,他离开了。改革开放后汽车这块基本就没领路人,谁是第二个饶斌?谁是中国汽车领路人?(详见本刊专题《寻找领路人》)

同样的问题是,谁是第二个孟少农?顾尧天的发问实际指的是中国汽车人才之殇。

民间的实践

20年前,一位靠摩托车起家的浙江台州民营企业家想杀入被国家严格管控的汽车业时,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但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是张小虞,这位民营企业家就是后来因收购沃尔沃而被世人所熟知的李书福。

那是1994年的一天,时任国家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司长的张小虞在杭州主持汽车行业技术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分项目、定项目、分投资”。他对《汽车商业评论》回忆道,晚饭后,李书福找到他,力邀他一定去企业看看。

“明天我还要主持大会。”张小虞说。

“我保证把你送回来。”李书福答。

其时杭州至台州的高速公路尚未贯通。轿车一路颠簸,直到后半夜才抵达目的地。

“然后去看厂房,是那种大棚子和铁皮做的,占了块地装车,要仿劳斯莱斯。”多年后回忆这段历史,张小虞仍清楚地记得所有细节。“你摩托车还没搞好,就要搞汽车?”他问。

“我还要办学校,包括舞蹈学校、模特学校和服装学校。”李书福冷不丁地冒出这样一句。

“书福。打住。”张小虞打断他的话:“什么舞蹈、模特、服装,那些你别跟我扯,咱们就说汽车。你要真想搞汽车,就要培养人。”

当时的现实情况是,作为汽车行业的搅局者,“名不正言不顺”的民营企业基本招不到可用之人:不但大学生不愿去,甚至连中专生也很难招到。

招不来怎么办?那就从技工学校招。

怎么招?这种背景下,张小虞提到中国汽车工业丰田金杯技工培训中心,后来发展成为金杯高级技工学校。

这所中日合作型部级重点技工学校成立于1989年,由金杯汽车股份公司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作创办,其宗旨是为汽车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数据显示,学校培养的学生每年就业率达到98%,有些专业甚至供不应求。

张小虞的建议有二:一是到金杯学校学习;二是办技工学校需要资质,为解决师资问题和教材问题,看能否与对方协商办分校。

事情迅速推进。几天后,曾任吉利集团副总裁、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的罗小明专程到北京拜访张小虞,希望他能给金杯高级技工学校写封推荐函:一方面去参观学习;一方面商讨双方有无合作之可能。

又两年后,已成为全国技工学校标杆的金杯高级技工学校与丰田汽车签署第四期合作项目计划,张小虞代表机械工业联合会出席会议。期间,他蓦然发现当年创办这所学校的校长未出席会议。经了解,这才知道该校长已被李书福挖到吉利大学担任副校长。

现在,几乎吉利人都知道,吉利投资兴办的第一所职业学校――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最初培养的一批汽车人才,他们在后来吉利汽车大发展中担纲生力军和主力军重要作用。

李书福决定扩大教育领域。1999年5月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

“背景我记得很清楚,就是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政府一直在讨论怎么办?结论是我们不够强大。不够强大的原因是什么?教育落后。教育落后怎么办?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他在座谈会上回忆道:“我看到中央领导这么重视,就下决心要办一所大学。”

2000年吉利美日下线,北京吉利大学正式成立。4年后,吉利海南三亚学院成立。2010年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在吉利湘潭基地旁建立,其首届毕业生100%就业,其中80%进入吉利企业。

至此,吉利教育已形成囊括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在内的一条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链。

但形势远非看上去那么乐观。

中国汽车工业60年历程,后进入封闭阶段,到改革开放之际,已经脱离国际汽车先进水平长长的距离。

1980年代,当跨国公司在中国合资建设汽车公司时,他们遭遇人才困境。好在他们在中国主要从事汽车制造,类似的人才培养相对容易。但等到中国人自己要造轿车的时候,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制造人才,还需要研发人才。

这时的人才匮乏已经真正显现了。1990年代末开始,一批批海归开始回到中国进入汽车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汽车业变局中,很多外国汽车人才资源也开始逐渐进入中国。

但是所有这些并未能真正解决中国汽车要走向强国的人才问题。

基础的空白

2010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联合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历经一年多对中国汽车科技人才发展状态进行全面调查。

研究工作分为总体组、整车企业、汽车维修和营销企业、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共5个课题,其中涉及153所开设汽车专业的高等院校教育部分,共回收有效问卷2014份,占回收有效问卷总数的34.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付于武告诉《汽车商业评论》,这次调查结果显示,高等院校教育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教育方向问题。大学教师究竟是当教育家,还是当科学家?二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很多有水平的老师,既当教授,又当老板,身心疲惫。三是适应性教育的问题。大学培养的研究生、博士生,包括学士、本科生,企业普遍并不欢迎,或者觉得用起来不合手(详见本刊专题《中国汽车科技人才调查》)。

一面是现有教育体制下高校培养不出适应企业所需人才,一面是企业对科技人才的求贤若渴。

国家人才规划目标提出,“汽车总布置、先进发动机、底盘等关键技术研发与设计人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2015年~2020年培养3.1万名~5万名紧缺急需人才”。

付于武的判断是,我国汽车全产业链均存在人才匮乏现象,从高端战略型人才、科技创新型人才到高级技能型人才都处于严重饥渴状态。

由此,国内较趋一致的舆论观点认为,主要车企对人才的竞争处于非常激烈的状态,如在几大汽车产业集群城市里,经常会有一家车企把招聘广告贴到另一家车企门口,业界将此情景形象比喻为“拆东墙,补西墙,墙墙有洞;你挖我,我挖你,彼此彼此”。

一些应对之策开始悄然浮出水面。

上海便是一个领行业风气之先的城市,早在2005年,一家名为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专业委员会(CATS)挂牌成立。研究其背景颇有来头,它是经国家民政部、国家人社部批准注册的部级行业人才机构,其理事会“由中国汽车界政、产、学、研各领域的领袖人物组成”,其定位“为中国走向汽车强国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持”。

2013年10月,关注汽车人才的人们大概都注意到行业媒体上一篇关于“中国汽车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课题研究的报道。报道提出,经过充分调研后,中国汽车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选择上海国际汽车城作为试点,并力求做到“不做底特律,超越底特律”。

课题组以底特律的破产和特斯拉的异军突起为例证明,未来汽车产业不再单纯追求动力和制造工艺,而是要聚集时尚、科技和工业间的融合,表明硅谷的IT基因正在融合汽车行业,酝酿着一场挑战传统汽车业的革命。

文章说:“底特律的破产,或许并不意味着传统汽车业的终结,但硅谷汽车业的崛起,却能够呈现汽车制造业发展的新未来”。

《汽车商业评论》并不认同底特律城的破产和美国传统汽车业有什么关系,整体而言,美国传统汽车业正处于复兴时期,但认同未来的汽车业发展还需要更多新型人才。

在一次闭门峰会上,众企业家这样为知识型科技人才素质画像:全球视野和思维;有持续创新意识;要有多学科的知识交叉复合背景,特别是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和汽车科技的融合与开发能力。他们甚至预言,汽车业的“乔布斯”可能来自于硅谷,也可能来自于金融业。

但眼下的情况是,汽车毕竟是汽车,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车联网背景下的智能汽车,都离不开最基础的汽车研发和制造,而这方面的人才在中国始终是一大片空白。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同大多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掌门人对于汽车本身的认识不清有很大关系,也同整个中国经济不鼓励实业发展有很大关系,当然也跟社会浮躁的氛围有很大关系。这些如果不逐步改善,那么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将在低层次徘徊中消失,更不要说什么新一代的饶斌或者汽车领路人的诞生了。

上一篇:浅谈细菌性食物中毒样品采集及常见问题 下一篇:具象性与抽象性在油画语言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