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时间:2022-08-17 05:05:41

【摘要】笔者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 网络教室与普通教室相比,转移学生注意力因素大大增多,课堂纪律不容易保...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摘要] 教学有效性是所有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提高教学有效性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该文以信息技术课堂为研究对象,明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含义,分析了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原因,有针对性地介绍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归纳总结了从中获得的经验。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1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目前,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看法很多。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在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更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目标;重视设计和谐的学习情境和过程,更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表达的能力;了解过程,活用方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健康发展;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其它学科学习和进行终身学习;教师也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同时满足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

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原因

笔者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

网络教室与普通教室相比,转移学生注意力因素大大增多,课堂纪律不容易保证。

课堂任务完成与学习基础相关性很大,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

部分学生对于课程安排的学习内容没有足够的兴趣。

部分学生缺乏团队精神,不主动互相帮助。

学生得到的评价不够及时、客观、有效,缺乏激励机制。

上述问题处理得好,对课堂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处理得不好,将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

3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针对引起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原因,下面简要介绍笔者在课堂教学管理、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情境设置、教学组织形式、评价的网络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的点滴经验(注:以下提到的栏目如没有特别说明,均在作者设计、制作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内出现)。

3.1 建立课堂教学常规,加强课堂纪律管理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有效实现教学任务的条件之一。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应包含以下3个环节:设计课堂规则、实施课堂规则、修正课堂规则。

“设计课堂规则”是指教师把对教学活动的环境和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变成一系列可操作的程序和规则的过程。笔者在“上机规则”中公布教研组制定的课堂规则,并在第一节课上向新生介绍这个课堂规则,做到有规可依。同时还在“教学常规”―“量化评定”项目中制定详细的、赏罚分明的“日常行为评定方式”,让课堂规则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实施课堂规则”是指在课堂规则确立之后,教师和学生都要严格按规则行动。所有的赏罚登记都在具体班级的“日常”中公开进行。课前由班干部登记课前准备、出勤情况等;课中由教师随时监控学生的行为,及时按规则进行登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行为;课后由班干部登记下课整理情况等,做到“有规必依”。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具体班级的“日常”查看自己的违规情况,如有异议可以及时提出申诉并由老师进行把关,做到“执规必严”。同时,由全体学生监督登记工作,做到“违规必究”。这样,我们不但监控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而且还进行了有效记录,在表现性评价中就能据此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修正课堂规则”是指为了克服课堂规则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在课后及时对课堂规则进行反思,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规则。

3.2 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确定合理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使所有的学生在各个智能领域都有大小不同的发展。要了解学生间的差异,并根据这个差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笔者在第一节课上,通过“学科调查”中“学前调查”问卷对新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资料”、“兴趣爱好”、“基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态度”、“参赛情况”和“对老师说”等7大板块。需时5分钟左右。调查完成后,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在每个模块的第一节课上,通过“考试中心”―“诊断性评价”中具体模块的试卷,对这个模块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一次摸底考试。需时将近一节课。考试完成后,根据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学生对该模块的知识基础和准备水平,为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以及为教学选择适当的进度、策略和方法等提供依据。

这样,就可以利用诊断性评价得到的结果,确定合理教学任务。实际调查数据和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都表明,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比起其他学科来说要大的多。为避免出现水平高的学生“吃不饱”,水平低的学生“吃不了”的局面,笔者在教学设计时考虑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任务让学生有效的去完成学习。例如:在进行EXCEL作品制作时,在“作品要求”任务中规定:必做题为“输入数据、进行统计”、选做题为“创建图表”、个性题为“美化作品”。这样,学生就能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去张扬独特的个性,去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激情和信心。

3.3 创设积极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例如:在进行Word作品制作前,笔者首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初步设想一下如何通过一份电子小报来介绍自己;然后通过“作品要求”栏目提出内容和格式的具体要求;接着结合“评价量规”栏目介绍作品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深入思考后,笔者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几份“优秀作品”栏目中前几届同学留下的精华作品,然后安排学生自行通过网络浏览其他优秀作品,让他们对自己将要完成的作品有个感性的认识,对如何制作优秀作品产生极大的兴趣。笔者就抓住这个好机会,鼓励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制作出比那些优秀作品更加精美的作品。

3.4 形式采用小组协作,学习依靠任务驱动

小组协作是克服学生间巨大差异的较好的组织形式之一。首先按照每个模块的“第一节课”中诊断性评价结果以及学生个人愿望,有目标地选择一些同学作为小组长。接着采用“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组员分组,每组3~5人。组长作为教师的助手,负责组织组员通过分析、讨论本模块的学习任务;明确大体涉及到的知识;每个组员均自选或由组长分配任务;组长帮助组员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组长都无法解决的,才由教师进行指导、帮助。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小组任务完成后,不但要考察小组任务的总体完成情况,还要考察组内成员的相互协作、共同提高情况。只有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算获得成功,组长也才能获得相应的嘉奖。这样,既发挥了组长们的学习积极性,又促进了组内的协作学习,加强了合作意识,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可谓一举三得。

3.5 网络作品终结评价,兼顾主观客观效率

学生通过个人账号上传作品之后,可以通过具体班级―具体模块中的作品列表浏览自己及其他同学的作品。然后根据“评价量规”―具体模块中的要求,对每个同学的作品进行者分类评分或简单评分,并按要求写出简要文字评语;学生只能查看自己得到的评语。评价完成后,系统首先自动去除最大/小值并计算每个作品的平均得分,作为“作品完成成绩”;然后把此成绩作为标准分,根据设定的“有效评价”的标准分允许偏差范围, 自动判断每个评价中的评分是否有效,统计有效评价与班级总有效人数之比,作为“作品评价成绩”。“作品评价成绩”的设计,有效防止了“人情分”、“恶意分”的出现。接着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最后考察该作品的缴交情况,给出“作品缴交扣分”,上述4个成绩按照指定的比例形成最终模块作品的成绩。当然,系统同时支持以(个人/小组)为单位的评价。

每个模块作品评价完成后,就需要对该模块进行终结性评价,采用章节测试的方式,测试内容在“考试中心”―“模块评价”中的具体模块体现出来。章节测试的题目一般是固定的,便于讲评。如果时间不充裕,也可以进行学科终结性评价,采用综合测试的方式,测试内容在“考试中心”―“终结性评价”中具体模块中体现出来。综合测试的题目一般是随机的,便于考查。不管是哪种终结性评价,测试前要先将不同章节、不同难度的题目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比例进行组卷;测试时可以按照实际需要采用自测、考试两种模式,实行无纸化考试;测试后,自动批改、实时统计;讲评时,可以很方便地查看每个题目的完成情况,做到讲评反思时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上述评价过程均能够有效地监控管理。利用网络评价的快捷灵活,评价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把笔者从繁重的作品批阅和试卷批改中解放出来。同时,通过对学生创作能力、知识技能进行综合评价,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与矫正,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虽然笔者从课堂教学管理、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组织形式、评价的网络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解决了一些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问题,但是实际的教学情况总是多种多样的,实际的教学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我们依然需要加强集体的教学研究,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着眼个性的发展。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EB/OL].eblog.省略/userlog/406/

archives/2006/54347.shtml

[4] 陈红,黄宇星,李艺.小议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5):31-32.

上一篇:冷光源美白治疗的护理 下一篇:浅析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