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仍是新名词

时间:2022-08-17 04:09:48

创新仍是新名词

我们目前的创新是伪创新、假创新,我们需要变革,需要转型,需要再决策,需要研究该怎么干。创新是推动变革的主动力,创新是行动,不是口号

自1999年、2000年以来,中国汽车产业连续十几年高速增长。高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有很多人说,我们国家的政策好、改革开放好;有好多人说,我们的企业很努力、我们的客户很给力。这些原因都有,但最重要的是市场需求的拉动,并不是说我们的技术有多好,而是汽车真正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国这么多人口又有这么大的需求量,这才是主因。

由于这个主因,我们可以看到,在增长的十年当中有两次“井喷”:第一次是先富起来的人要买车;第二次是工薪阶层;真正的老百姓买车将会形成第三次“井喷”,但这还没有到来。所以,市场的需求是最重要的,中国的经济这十几年发展很快,是因为老百姓口袋有钱买得起。

这十几年来,中国汽车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也是自主品牌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很遗憾,十年高速增长期基本结束,这两年增长放缓,自主品牌遇到了空前的挑战。2011年首次出现负增长,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在下降。

不过,整个市场虽然在减缓,但是中国汽车市场还有很好的前景,因为现在千人汽车保有量距世界平均水平还很远,所以未来的发展态势还比较好,但是我们已经没有办法靠低价取得市场优势。

我想不应太多地抱怨合资企业、抱怨政府,主要应该从自身找毛病,那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自身的大幅度提升,我们丧失了一个绝好的发展机遇。前十年自主品牌注重的是粗放式发展,因为这么多年来,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实际是在两个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各自发展,没有真正形成竞争,最近才开始竞争。

在以后几年当中竞争的环境会越来越差,市场成熟度会越来越好,市场对品牌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会给我们自主品牌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今天王小广教授说的可能很悲观,自主品牌不行了;也有奇瑞尹总说我们还可以撑下去。

那么,自主品牌究竟面临什么问题?到底出路在哪里?

内外双重挑战

说新能源汽车没戏,那么目前自主品牌汽车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

第一,国内的市场增速减缓,甚至可能是负增长,短期是好的,长期看会减缓,每年不会再有30%、40%的增长。合资品牌以及合资自主品牌都在下探,也就是说开始进入以前不和自主品牌竞争的低端市场;海外市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或者是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有很大的变数。这些都会给我们自主品牌带来很大的压力。

第二,品牌价值严重缺憾。今天,雷霆生总裁讲了很多,有很精彩的观点,跟我们现在大部分自主品牌公司所注重的产品、研发、销售能力、制造能力等好像不完全是一回事,里面有很多软实力的东西,值得深思。

自主品牌,我的理解主要是产品的质量、口碑不足,多产品战略失算,以为换一个牌、换一个标就可以实现高端之路,实际上是惨败而归,我们缺乏对品牌的认识和战略。

新能源汽车不是救星

目前中国的企业该怎么办?

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可以成为拯救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的一个救星?我的观点是不可能。

新能源汽车虽然在全世界来讲都是一个新的东西,但是在美国和日本已经发展得很有优势,已经推出了很多高性能的新能源汽车,而且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产品出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欧洲虽然这几年才开始起步,但是上升得非常快。

中国从开始提新能源汽车到现在已经过去20年了,我们发展相当缓慢,大批量的产业化遥遥无期。为什么欧洲两三年就上去了,我们提了很多年就不行呢?

虽然新能源汽车对全世界企业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比人家落后,我们是同台竞争,可以弯道超车,实际上我们在关键零部件上落后得比传统汽车更厉害,未来,这方面的差距会更大。

生存第一

我认为应该承认冬天已经到了,再去盲目发展,肯定死路一条,所以第一条路是生存第一,活下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光靠政府支持也是不行的,自己要活下来。

因此,效益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现在要开始注重效益,要赚钱,不赚钱是不行的,销售规模不能够只是图多少销量,可能更重要的是少卖一点车没关系,要卖赚钱的车。

同时,投资要收缩和谨慎。刚才尹总说,产品开发计划大幅度缩减、缩水,这是对的。我们应该走精品战略,投入重资,打造小的产品,把这个做好。当然通过合资,或者是兼并的方式来集聚力量,利用外部资源也是很好的办法。

另外,要重视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要重视口碑,需要有一个保守、务实的企业发展规划,不能再是浮躁、庞大的计划,那样的话,死得更快,所以自主品牌生存是第一。

在困境中突破一般也需要新技术、新产品,我们要特别关注客户需求,客户对质量、品牌的追求。不是什么样的车都可以卖得掉,随着客户自身购买力的提高,对汽车的要求也在提高。

即使是政府采购选择自主品牌,没有好的车,那些官员还是会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不买你的车,其实政府采购对我们有利,但是它需要我们提高自己。

问题的实质

痛定思痛,对于技术,比如说变速箱技术,我们畏难求易,我们就把车做出来卖就行,现在汽车公司有技术,但是技术不核心,我们避实就虚,这是我们以前很多企业做的事情,讲求一些政治上的支持,我们好功忘客,这是我生造的词,就是好大喜功,忘记客户。

我们没有利用好有利的资源,比如政府资源。我们的政府采购来得太晚,要知道,政府采购是帮助我们提升品牌的绝好机会。我们国家有一些财政支持,很多是补了利润的窟窿,实际上这让我们的企业对自己感觉太好了,自主品牌以为自己是很厉害的,谁知道一下子遇到了今天这样的寒冬。

人力资源方面,我们互相挖墙角,流动非常快,这几年每年汽车行业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的速度可能是在20%以上,就是因为挖墙角挖出来的。这样企业的技术人员也是根基不牢,大家都不愿意做技术,愿意做管理,好不容易积累的技术跑掉了,所以人是关键。

上下游的资源,我们只注重生产、制造、销售,可能对上下游各种各样的其他资源没有用好,比如很重要的咨询资源。咨询一直被中国企业认为是白白浪费钱,实际上咨询这个行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软实力就是从这里来的。

还有国内外的技术资源。实际上我们严重缺乏的技术,到国外挖人才解决是最好的,价钱是最低的,通过技术公司,或者是合并来实现,要不像吉利一样一下把沃尔沃买过来。不要以为国外的技术都是在大公司里面,真正有技术的是国外零部件公司,不管中国的什么品牌,都要买人家的零部件,但是我们没有用好这些资源。

我们制造不如国外品牌,但是差距究竟在哪里?不知道怎么去追,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没有明确的思维,没有重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很多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只是重视生产、营销,所以没办法持续发展下去。

我们在技术方面是效仿、跟风,基本上没有自己独创的东西,好像一开始外国人的技术是绝对正确的,我们只有资格效仿、跟风,而且我们是制造为主,没有创造。价值最重要的一端是创新、另一端是品牌,我们只是在低价值制造上花了太多的功夫。

伪创新

如何变革?创新!

创新,口号已经喊了好几年,但我认为它仍然是新名词。我们目前的创新是伪创新、假创新,我们需要变革,需要转型,需要再决策,需要研究该怎么干。我们会觉得这个冬天到来一部分企业会消失,但是我们相信会有一些企业“浴火重生”,这需要一个非常艰难的历练,形成真正大家可以看得出来的创新。

现在,中国的汽车也具备最好的创新条件:美国的市场已经饱和了,中国市场还非常好;经济规模的持续发展支持创新;中国政府支持肯定是没话说的;人力资源优质、丰富;硬件环境已达到世界水平;已经形成并不断提升的技术、管理水平和经验。

中国现在有最好的创新的土壤,为什么我们还没办法创新呢?因为我们没有转变思路,我们没有勇气创新。政府的领导想,外国人创新很正常,中国人创新,打死都不信;外国人干不出来没有责任,自己人干不出来要丢乌纱帽,所以这是民族性的问题。

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汽车研究院,针对我国汽车行业核心技术的空心化以及缺乏原创性创新等问题,不做重复性的研究,一定做别人没做过的研究,野心很大。

我们提出一种超越性的新概念、新方法,追求原创性、革命性、颠覆性和超越性的研究成果。我们寻求世界一流大学实验室、研究所和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与强者同行,这样你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建世界一流的实验室、世界水平的研究团队,获得全世界的汽车公司、大学、政府的认可。

几个创新案例

下面主要讲一些案例,我所领导的团队在发动机、电动车上的创新性研究。

比如直喷汽油车和柴油车,核心技术是高压喷射,已经困扰了我们国家20多年,直接影响了发动机的排放和功耗。传统的高压喷射,通过提高燃烧增强喷射压力来提升效率,但就形成了机油稀释、活塞碳化等直喷机当中必须要克服的问题,而且高压喷射密封越来越难做。

为什么一定要高压喷射?我们通过温度控制完全改变喷雾、完全改变蒸发,这简直是革命性的。我把温度稍微提高几十度,实际上我们发动机的冷却水温度就有90多度,我只要增加60度,喷雾就气化了,这样冠状喷雾就大大减少,空气利用率就大大提高。

这个研究在中国得不到资助,美国通用汽车对我们不断支持,去年光这个项目支持了一百万美金。当然我们主管校长带我们去跟教育部领导汇报,领导说你如果把发动机研究出来,我给你五百万都行,但是现在不行。

再比如发动机的创新设计方面。到目前为止设计发动机的时候,制造尺寸的公差都是根据经验来的,这些经验都是各个公司的公差,随着发动机的更新,这个技术并没有更新,所以好多公司制造部门认为公差合格就是合格品,不符合公差就不是合格品,结果报废率很高。

那么制造尺寸公差的根据在那里?没有,世界上没有人提出来。我们跟美国密歇根大学合作,第一次提出制造尺寸公差模型,由此能够知道到底哪些材料是需要贵的、哪些便宜的就可以,哪些部件可以弱化,哪些可以降低制造要求,但它不是次品。我们的研究是从制造环节到设计环节、使用环节联系在一起进行,这是跨界式的设计,获得了成功。以前,这三个领域从来都是你不管我、我不管你的,这是第一次实现联合研究。

电动车来了以后,我们交大考虑它在设计、制造、销售和使用模式上应该有一个全新的东西,就跟苹果iPAD是一个全新的东西一样,你应该创造一个全新的市场、全新的需求。

我们传统的四大工艺,为什么汽车一定要有车身,有人说安全,F1赛车没有车身不安全吗?实际上汽车不一定有车身,所以我们又提出来一个全新的概念,模块化,在结构上模块化,我们可以很简单地实现。(详见《汽车商业评论》2011年10月号文章《颠覆电动车旧思维》)。

这个项目得到了日本几家公司的资助,明年上海车展会把这个概念车展出来。而这个项目,我们向中国的科技部、863计划专家组讲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第一你们讲的我们听不懂,第二在国外没有人干过。

消灭腐败、学霸、蛀虫

实际上中国人不笨,我们有很多东西被外国的套式给套住了,我们没有开动脑筋来想一些创造性的东西,中国汽车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必须要走创新的路子,靠新的产品、新的思路去开创新的市场、来争取新的客户,一定要创新,而且我们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上海交大借有限之力,做了一些创新的尝试,虽然得不到国家项目的支持和鼓励,却得到了国外一流企业的支持和合作,值得深思。

我觉得我们不是要突破外国合资企业对我们的封锁,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们买我们的技术,我们在上海交大做到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跟我说,去年对我一个项目的支持超过对任何一个国家大学教授的支持,因为他们看到了这里面的希望。

所以我们不要老是觉得好像被人打、被人欺负。中国的创新之路不易,要国家、社会、全民、业界和学术界一起重视,首先要改革我们的机制体制。目前的机制、体制是遏制创新的,你要去做,他会笑话你,或者是你不在他的圈子里,没办法跟他分享利益,这不就是现在的状况吗?

所以,首先要改革我们的机制、体制,一定要、学霸、蛀虫,营造创新文化和环境,我们不再庇护他们,不再给他们钱,保护他们,而是要彻底把他们剔除掉,这是政治问题。

我们有一流的人力资源、一流的环境、最大的市场支持,中国没有道理不成功。(ABR见习记者姜天琪整理,有删节)

上一篇:机会在迅速消失 下一篇:自主品牌汽车变革之难及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