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时间:2022-08-16 09:23:44

创新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摘要】阅读不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知识,它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和未来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创新;理解;能力培养

一、激发阅读兴趣,启动学生内驱力

阅读兴趣,是指进行阅读时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维系注意力,增加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加大力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学习《再别康桥》一课时,不是按通常的教法即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而是先将有关的背景资料在屏幕上显示,再放映康桥的美丽风光,后听课文配乐朗诵。优美凄惋的乐曲引发了学生内心的共鸣,学生们仿佛跨越空间,在康河美丽的晚景里体味到作者对康桥真切、深挚的爱。在一定程度上领略到作品的韵律美、画面美。

2.阅读教学生活化。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曾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会有同样的感受、理解、体验的。教学不应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这“碰撞”就在于让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如:在进行《拿来主义》教学时,学生觉得深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甚至认为对待事物当然得持“拿来”的态度,需要的则拿,不需要的则扔或销毁,理所当然的事,用不着学。于是我抓住“需要”两字问:“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不需要的?”他们一致问答:“需要的是鱼翅等精华的东西,不需要的是烟枪、烟灯、姨太太等糟粕部分。”我追问:“那你们从你们偶像身上拿来什么精华部分?”他们一听一片默然,然后又议论纷纷,最后达成共识:“追星族往往效仿明星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甚至‘酷’的神情,但这些不是精华。”那怎样才能获取精华部分呢?学生便主动地把眼光投向课文中的拿来主义的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已去拿。”通过这样联系实际,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对于自身的指导作用,也就乐于为之了。

所以,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作适时适度的“点”、“联”,把生活引入阅读之中,气氛就会活跃,精神就会振奋,才能开辟出阅读教学的一片芳草地。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能积极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阅读训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创新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倡阅读自主,读出共性中的个性

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如在《雷雨》一课中往往容易给剧中的周朴园贴上“虚伪、凶狠、人格卑下,无任何仁义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的标签。笔者上该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观看课文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一段录相,然后出示一个讨论话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组织学生争鸣,形成有价值的冲突,由于学生对该剧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竞相发言,纷纷从课文中找出能支撑自已观点的语段,有人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虚伪,有人认为是有真情的,甚至有人认为周朴园也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他赶走侍萍是由于社会及家庭的压力。尽管学生的看法显得幼稚甚至过火,但勿庸置疑,这种讨论和争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大有裨益。对同一人物有不同的看法即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仅在于学生生活体验不同,还因为许多文学作品存在着“空白”及“未定点”,这些“空白”及“未定点”,也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要慧眼独具地发现它们,并引发学生生活、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相连接,阐发深意。

三、创建多维的课堂结构,砺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应创设多维的课堂结构,引进“双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机制:

第一,废除“讲读”模式,建立“议读”机制。新大纲提倡“讨论式阅读”,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自已的见解”。改革阅读课,必须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把阅读归还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班级阅读教学属于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个体阅读为基础的群体阅读,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由教师相机点拨,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

第二,创设氛围,鼓励质疑。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具有民主、平等、公正的思想意识,营造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思想,使个体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知”。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活跃学生思维的动力。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新的需要;疑是刺激学生主动探求、振奋创新的兴奋点。只要学生带着“怀疑一切”的眼光,就能够从平凡中见新奇,于无声处听惊雷。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和创造发明的起点,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时教师也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三,同中求异,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是要使学生具备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思维习惯。能够在同中求异、别开生面。在长期的实践中,由于选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经过长时间的千锤百炼,人们似乎对其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其实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由于个性思想、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见仁见智,甚至相对立的情况。这时,教师就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寻新求异的感觉,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探求,在求异过程中获得能力,标新立异地打造一片新天地。如: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的形象历来被讽刺,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换一个视角去分析讨论,三仙姑爱美、风流是过错吗?到了21世纪,我们怎么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三仙姑呢?

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教学耐心、教育创新,并持之以恒,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努力挖掘他们深处的潜能,把培养的创新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高级中学)

上一篇:巧用插图 提高效率 情智共生 下一篇:如何填补阅读课上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