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启蒙:教育转型的关键

时间:2022-08-16 12:24:01

教育启蒙:教育转型的关键

岁末年初,两则教育新闻并至:言辞一向锋利的教育研究者杨东平放言,中国家长对孩子“太狠太敢下手”;南京财大几位学生近期调研结果表明,江苏省南京无锡等地中小学生寒假补课参与率达到74%,其中被动补课者占比81%。两则新闻好像“心电感应”,前后虚实互补,真是道尽了眼下中国基础教育莫名的“悲哀”:应试已经不是学校教育的“专利”,应试早已成为全民的“合唱”。当然也有另辟蹊径者,同样在杨东平的报道中,有如下一组颇为让家长宽心、让教育工作者“揪心”的数据:“上海高中的四大名校,出国比例从前几年的平均10%~20%,上升到F在的30%~40%,再加上名校高中的国际班,有的学校学生出国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是500名,另外400名不是保送就是出国了。”用脚投票,高攀外枝,对于有钱的家长似乎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新闻关涉的是家长,现象的根源显然是基础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孩子成长的教育。

而最近这十余年来,从上至下的教育改革,几乎从来没有停息过,而且从来都是石破天惊,山呼海啸。第八次课程改革倾全国之力,历十余年而不稍衰;教育均衡和公平的推进以从未有过的决心、气魄和速度,让教育装备、软件的现代化惠及几乎所有的中小学,而校长和教师轮岗制度、“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则力图使优质教育的阳光洒向中国土地上的每一个孩子;如今,依靠网络支撑的“翻转课堂”,从高考开始的评价制度变革,借助“核心素养”理念支撑的教学改革“深化”,正纷纷酝酿或者即将起航。但即便如此,孩子教育教学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生态似乎一直在恶化而未见好转,对于基础教育的质疑和批评也一直从未断绝。上述两则新闻不过是其中的代表而已。

那么,这一问题的关键和解决问题的良方又在哪里呢?

我以为,从20世纪中期发端的教育“应试”,经历二十年近乎“无坚不摧”的发展,已经近于“极致”和“极端”。“应试”之侵蚀人心,犹如温水之煮青蛙,一步一步,一点一点,蚕食鲸吞,硬生生、活脱脱地摧毁了国人对于教育的基本认知、科学理解。这里的“国人”,包括民众、官员,包括非教育人士和教育人士;这里的“摧毁”,只有过程的快慢,少有结果的差异。现实之中国,教育内外、社会各界,几乎少有例外地共识:基础教育就应该如今天这般直指分数和升学,孩子学习就应该昼夜不休、苦不堪言。因为这样的“共识”,当下之中国,如果敢有人为孩子学习生活的痛苦“叫屈”或者倡言改革,如果敢有人为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教育“应试”生活的“艰难”鸣不平甚或推动减负,都将遭遇或来自民间,或来自行政的百般干预和阻挠,而最终胜利的“满意”的一方,一定是“人民”或者代表人民的某些“行政”。甚而至于,连一些学校所进行旨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教学改革,居然开始遭遇来自受益方学生自身的质疑和抵制。

但很少有人问,真正的教育呢?孩子的终身发展呢?

于是,当教育转型已经成为中国转型的关键或前提,应试成了教育转型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面对如此教育生态,我们能做的或者说迫切要做的是什么呢?我以为只有“启蒙”!通过种种努力,告知国人,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孩子为什么要接受学校教育?孩子到学校究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在这些教育的本源问题、“初心”问题上渐成共识,教育回归真教育才有可能,教育才有可能转型至教育的正道,教育才能走向正轨。

这需要从上至下,从教育内到教育外,从教育人士到非教育人士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数学实验:从研究方式到学习方式 下一篇:如何使档案资源的社会化服务价值实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