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中公立医院财政投入原则浅析

时间:2022-08-15 10:10:07

新医改中公立医院财政投入原则浅析

一、公立医院财政投入现状分析

(一)财政投入比例普遍较低 按财政投入占医院年收入的比例计算,一般平均在10%以下,按不同级别医院计算,中央部属管医院5%上下,省市级医院6%上下,县级医院4%上下。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财政投入的比例也相差悬殊,省级医疗机构高者达10%,低者仅为3%,县级医院机构高者达5%,低者仅为2.4%。

(二)财政投入格局不合理 我国人口分布80%在农村,20%在城市,财政投入的格局应是地县乡镇医院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少,切实从财政投入上促进区域卫生规划的落实,以充分体现其合理性、公平性和可及性。尽管城市医院规模大、床位多,不可能和县级以下医院相比较,但从覆盖人群和医疗需求上讲,从落实区域卫生规划上讲,财政投入的格局应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以提高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医疗保障能力。

(三)大量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城市的重点医院 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使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城市的重点医院。由于政府财政投入的不合理、不公平,城市大医院除凭借优势医疗资源和各种关系争取财政投入的同时,还大力采取商业化、城市化的手段,追求规模的扩大化,医疗设备的高档化和收入的最大化,导致优质资源的高度集中。

二、公立医院财政投入遵循保基本、强基层原则

(一)保基本、强基层是中央对公立医院财政投入的原则 保基本的含义是保全体国民的医疗,主要是指常见病,多发病和群体公共卫生疾病,如艾滋病、肝炎、结核、非典等传染性强,覆盖人群高的疾病。强基层是对县乡镇医院和城市社区医院加大投入,提升其医疗水平。强基层的原则主要包括:一是体现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在农村的布局,为农村人口和城市社区居民就近看病,价廉看病提供方便和优惠。二是对不同级别医院的定位,将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分流到县乡镇医院和城市社区医院,减轻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的压力,使大医院定位在疑难重症治疗,危重病人的救治和重点学科的研究上。

(二)对县及县以下乡镇医院实行全额财政补助 财政补助的范围应包括人员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地区津贴补贴,医疗设备、基本建设、基础设施修缮改造和引进人才等。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县及县以下乡镇医院是广大农村人口就医的主要场所,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重要群体,同时也是低收人群聚集的地域,经济承受能力极其有限。二是医务人员工资水平普遍偏低,且不能保证及时发放,生活压力较大,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更为突出。三是医务人员学历、职称较低,进修学习的机会很少,现有的人才留不住,急需的人才引不来。四是医疗设备短缺陈旧,检查治疗手段不足,急需购进和更新。五是医技用房和病房简陋失修,就医环境较差。六是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老化落后,不能维持正常的医疗工作和为住院病人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因此须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医院的就医条件和就医环境,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医疗诊治能力,增强广大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切实将广大农村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解决在基层。

(三)对城市社区医院和二级以下医院实行差额财政补助 随着区域卫生规划的落实和大医院病人的分流,城市二级以下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医疗任务将逐步加大。对其财政补助应实行差额补助,具体操作方法是科学编制年度预算,依据上年决算实际和本年任务的变化,按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和人员经费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医疗支出、设备更新购置支出、日常公用支出逐项进行精细的测算,计算出收支差额,申请财政补助。其原因包括:一是二级以下医院及城市社区医院一般都有较好的医疗资源,医技用房、基础设施、医疗设备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二是这些医院有较多的患者就医,收入比较稳定可靠。三是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基本处于所在城市中等偏上水平。因此实行差额补助比较适宜,差额补助的范围应主要界定在离退休人员工资、医疗设备更新和基础设施的修缮改造等方面。

(四)对大医院和三级医院实行项目财政补助 城市大医院和三级医院规模大、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医疗水平高、年收入可观,目前年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不在少数,正常的医疗支出一般都能保证。为此,按照新医改对大医院的定位,财政投入应界定在疑难重症的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专项补助上,一般不再对基本支出进行财政补助。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这些医院经济实力雄厚,大多有数亿元的修购基金结余,医疗设备的购置更新、医技用房和病房楼的基础设施维修改造能够自行解决。二是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收入丰厚,大多在年10万元以上。三是有助于遏制医院规模的过度扩张和高档卫生资源的高度聚集。四是有利于将多发病和常见病的患者向社区医院和县以下医院分流,充分发挥国家对基层医院财政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五是有助于医院发挥医教研一体的优势,多渠道申请科研基金,在疑难重症研究和学科建设上投入更大的精力,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六是有利于促进医院加强经营管理,努力降低医疗成本,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扭转家大业大、浪费严重的局面。

(五)加大财政投入需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对公立医院加大财政投入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职责,单靠中央财政投入是不现实的,需要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特别是对县及县以下乡镇医院的投入资金量是很大的。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投入力度不可能处在同等水平,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我认为应该按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设定中央和地方各自投入的不同比例,逐步实施到位。只要各级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坚决贯彻保基本强基层的投入原则,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上一篇: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表现与防控 下一篇:基于非财务指标的出口企业客户信用评价模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