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范文

时间:2023-11-13 01:45:18

新医改篇1

新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摈弃了市场化,回归到公益性,承诺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事件

国务院公布新医改意见

2009年4月6日,新华社受权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意见》明确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六个部分: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意见》指出,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意见》认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因此,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透视

新医改关键词――创新、全民医保、均等化

1、理念创新――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公共产品

《意见》要求: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盏性的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胡祖才说:这为深化改革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认为,这一制度强调保障基本、加强基层、扎实基础,既体现了初级阶段的国情,又体现了卫生工作追求“社会公平”的重要原则,很有针对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葛延风认为,建立政府主导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回归公益性,这不但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属性固有特点,也是绝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其他人口大国的通行普遍做法。

北京大学教授李玲认为,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从“基本制度”的高度保障人民健康,对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作为公共产品的制度,必然覆盖全民、公平享有,而且制度一旦确立,就是长期稳定的。

2、全民医保――缓解“看病贵”顽疾的良药

根据《意见》,我国将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首次实现医保的全覆盖。国家还将把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范围。

建立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目的在于实现医药费用的合理分担,这是解决老百姓“看病贵”最核心的措施。同时,医保覆盖全民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明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增幅为50%,并逐步提高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和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

另外,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逐步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逐步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3、首次确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疾病预防控制、预防接种、疾病监测与报告、妇女保健与生殖健康、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信息收集报告、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干预等9类内容,这些项目主要通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

从今年开始,国家将逐步向城乡居民统―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力争让群众少生病。

“均等化”意味着每个人,不论性别、年龄、种族、职业、收入水平等,都享受同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说,中国面临双重疾病负担,一是传统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二是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同时慢性病威胁越来越大,慢性病治疗占卫生总资源的80%。如不进行早期干预,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将难以想象。

4、建立基本药物制度遏制虚高药价

《意见》提出我国将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推进这一制度旨在降低费用,是保证老百姓有药可用,用得起药,能合理用药的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312种西药可以治疗80%以上的疾病。我国正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估计将有数百种,其中包括中药。我国有6000多家制药企业,美国也就10多家。我国药厂低水平竞争问

题严重,生产、流通不规范,是造成药价虚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医保药物将实行统一招标、配送,将规范药品流通。

5、增设药事服务费推行医药分开

《意见》指出,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药事服务费主要用于补偿其向患者提供药品处方服务的合理成本。与销售药品的金额不直接挂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余晖说,对于看病就医的患者来说,虽然增加了几元钱的药事费支出,但却大大减轻了医院以往多开药、开高价药带来的负担。而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使其真正反映医疗服务成本,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和劳务价值,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6、管办分开转换政府职能

《意见》提出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上述改革将明确医院所有者和监管者的责权。解决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既办医院又管医院的问题,有利于多元化办医和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管。

根据国际经验和国内近年的探索,管办分开有多种具体实现形式,主要有在卫生部门内或外设立专门监管公立医院的机构,从行政职能上分开。也有“社会办医,政府管医”,采取企业化管理模式等。

7、多点执业改革破冰

《意见》提出“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这意味着我国医师制度的重大变革,有助于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煤炭总医院院长王明晓表示,我国医疗人才管理是封闭式的,医师为医院所有,人才流动受制约。医师多点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医务人员的经济收入,而且自身价值也得到社会认可,另一方面也使得基层群众能就近得到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师多点执业对医院的发展来说可能会有一些影响。多点执业目前主要是外出做手术,如果术前术后配合不好,将难以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

《意见》中创新举措还有不少。例如,为遏制“大处方”,过度医学检查,鼓励探索建立医保和医院的谈判机制;试行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这些创新举措,将为我国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注

新医改8500亿的投向

在新医改方案的实施细则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是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平均每年有2800亿元之多。

三大去向

一是补需方,即主要为居民获得医疗服务实惠着想;二是补供方,即为提供服务的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经费;三是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资金支撑。

“朴需方”:1300个亿经费主要投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首先,是1200亿元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的政府补贴:新农合现在的参保人数为814亿。由于农业户籍人口不会有大的增长,城镇居民医保的目标参保人口,保守的估计有3亿多,因此,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参保者人数,应该在10亿左右。在未来3年,政府最低补贴水平要提高到年人均120元,因此年支出至少为1200亿元。其次是50亿元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支出。2007年,我国有2272万城镇低保受益者。4173万农村低保和传统救济受益者,医疗救助支出总额为36亿元。估计未来3年内会有所提高,最保守的估计也要50亿元。再就是50亿元困难企业职工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补贴。因此,把上述三项加起来,未来3年内,政府预算用于医保的开支,每年平均至少需要1300亿元。

“补供方”:大约1300多亿元,留给了“补供方”,即投入到各种医疗卫生机构之中。根据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数据,2007年所有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获得的财政补助总额为1118.55亿元,上级补助收入为61.42亿元,共计1179.97亿元。因此,如果新增“补供方”的支出大约在1300亿元,几乎在原有的基数上增加了一倍多。

这笔巨款流向的如下原则已经确定:例如,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加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对中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政府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对其他一般性公立医院,政府也将增加投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新医改5项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全体国民新增年人均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07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2亿。假定人口总数变化不六,每人15元,一年需要198亿元。

卫生部解析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将取消药品加成

4月12日,卫生部医管司司长张宗久、卫生部人事司副司长王苏阳、财政部社保司医疗保障处处长宋其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卫平教授等人通过央视网络,专门解答新医改方案中“公立医院改革”有关问题。

专家指出,新医改方案中明确说明将公立医院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这两个渠道一个是真正体现医疗的服务价值,第二个就是财政。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有效遏制不合理的处方行为,促进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的健康,这是有利于群众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这样的调整,服务收费主要是医生的劳务,比如说手术、各种检查操作,此外还有一些通过医疗设备来体现劳务收费,还有就是护理、生活护理以及护理的技术操作。通过这一系列的技术操作和劳务来产生这些收入是实实在在的,真正的补贴了医务人员。

另外还有就是财政补贴,通过财政的补偿、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政府指定的一些任务、包括人才培养等诸方面进行补偿。

专家声音

“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体现政府职能转变

――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谈新医改方案

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4月6日表示《意见》最大的亮点是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改革基本原则,标志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整合。

贾康说,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其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责任。

他指出,《意见》之所以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是因为它符合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和谐不可或缺。

“当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这些公共服务时,政府理应成为主要提供者。一方面要为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必要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投入机制。”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制度安排,正是一种公共产品。

《意见》提出的这一改革基本原则也标志着我国公共财政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公共财政最基本的定位,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

共产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其公益性、公平性。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财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解决包括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内的民生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意见》明确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是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属于公共产品”这一基本判断而来的必然取向,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并内在地要求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自序力度,建立起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但贾康同时指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除了加大政府投入外,还要坚持投入与改革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包括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完善医疗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入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和规范财务收支管理办法等。

“只有多管齐下,调动多个积极性,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才能得到维护,老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转自新华网)

新医改方案将保证卫生投入的绩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我国将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专家表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需要政府履行其应尽职能,加大投入力度。

《意见》明确了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卫生投入责任。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说,《意见》对政府卫生投入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不仅要加大投入力度,还提出要转变投入机制,保证卫生投入的绩效。

《意见》强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并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

在完善政府公共卫生投入机制方面,《意见》提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对包括社会力量举办的所有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地都可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政府补助。

此外,《意见》还强调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并完善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机制。(转自新华网)

“8500亿中绝大部分应该用于社区医疗网络的建设和健全。”

――钟南山

“8500亿中绝大部分应该用于社区医疗网络的建设和健全。”钟南山说,设备场地、教育培训、社区医生待遇、医疗科研的投入至为关键。他认为,公立医院的改革并非当务之急;未来3到5年内,社区医疗才是医改关键。钟南山强调,医改的5项改革中,最核心的一条应该是建立和健全社区医疗网络,目前这一阶段,公立医院不应该成为改革重点,公益性问题不解决,公立医院的改革很难操作。

社区医疗可以使得医疗模式的关口前移到社区,早防早诊早治,减少小病变成大病重病,同时医疗机构也可以重心下移,这也是解决医疗公平和建立防腐败制度的一个路径。

最核心问题是,医疗系统构架必须拧过来。现在医疗构架是“倒三角”,下面是社区医院,上面是公立的大医院。有统计说,北京33%的老百姓有病首先到社区医院,广州就只有14%,大部分人有病都是首选去大医院,因此医疗结构是一个“倒三角”,越往下越小,这是不合理的。

而政府这几年投资基本都是投向大医院,这需要整个改变。这8500亿,姑且不谈够不够,首先谈合理分配,应该强化社区医疗,不仅仅是增加设备,社区医生待遇、教育、科研等各方面都要关注。

不过,钟南山表示大医院在医改中仍然任务艰巨:一是要与国家互动,建立基本药物目录报销制度;二是公立医院也有责任与义务,帮助把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帮助培训全科医生。大医院应该在市场条件下伸出几条腿,包几个社区小医院,轻病就送小医院,重病则走大医院,这实际上也是社区医院在为大医院服务。

如果经过几年努力,大医院病人越来越少,那么说明改革方向是对的,大医院病人越来越少,就可以集中精力解决疑难病症。大医院不能越搞越大,而应该越搞越精。这才符合整个社会医疗卫生的模式,是个正三角形。

(转自南方网)

权威解读

新方案看病自付比例降低药价会降――卫生部部长陈竺

新医改出台,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新医改方案实施后民众看病自付比例会降低,药价会大幅下降。基本药物制度方面,常见病的一些首选药物,将得到高质量、足够数量的保障,并实现公平享有。基本药物目录并非仅是治小病的药。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在内的很多重大疾病的药物都在此目录中。此外,也应不断调整基本药物的目录,以为群众就医带来极大的实惠。

陈竺说,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应该全部配备,并且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15%的药品差价。“可以说即将出台的基本药物目录既是高质量的,又相对来说价格是比较合理的药物保障体系。”他同时表示,此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也会高于非基本药物报销比例。

儿童白血病考虑纳入大病统筹

医疗保障的最终目标是做到应保尽保。现阶段,首先是扩大覆盖面,另外就是提高水平。他说,这主要是指大病补偿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医院也要考虑能不能通过进一步降低成本,尽可能采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让人民群众基本医疗能够得到保障。

以近期关注度很高的儿童白血病为例,陈竺说,要在大病统筹范畴里给予考虑,一方面建立补偿制度、保障制度,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诊疗,通过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的应用控制费用,使这些大病在现在基本医保的制度框架内,能够实现基本医疗服务。

食品安全实行严格召回制度

北京市质监局宣传教育中心时光寨主任表示,质监部门将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开展食品安全和重点产品专项整治活动。

对获证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企业100%进行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抽查,全年抽查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不少于2500批次并公告抽查结果。此外,加强日常检测力度,加大检测频率,重点对桶装饮用水、熟肉制品、乳制品等高风险食品进行抽查监督,对食品质量进行抽查评价,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20元

根据《实施方案》,国家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人

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给予补助。

2009~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并逐步推开

根据《实施方案》,公立医院改革2009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国家将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

2009~2011年:每县至少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

根据《实施方案》,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2009年,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再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县1~3所。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央支持困难地区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2009~2011年: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根据《实施方案》,国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剖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从2009年起,对志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

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

根据《意见》,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

根据《意见》,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延伸阅读

医改“时间表”均等与公益

2009年:开始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根据《实施方案》,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_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

2009年: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根据《实施方案》,国家将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从2009年开始开展以下项目: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

2009年: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

根据《实施方案》,2009年初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2009年: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

根据《实施方案》,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三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参加城镇居民医保。

2010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每人每年120元

根据《实施方案》,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具体缴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舍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2011年:城镇医保基本实现市(地)级统筹

新医改篇2

2009年4月6日,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正式吹响了新医改的号角。

同年8月底,基本药物制度推出,并于年底开始实施,计划于2010年上半年扩展到全国60%的基层医疗机构。今年2月初,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16个部级试点城市同时开展不同侧重的试点。与此同时,医保扩面提质的工作也在不断地推进。

一眼望去,新医改的部署全面覆盖了医疗保险制度、医院管理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这三大关键领域,“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气势逼人。统计数字显示,新医改第一年的投入即达3900亿,超额完成“三年8500亿”的目标任务。

然而也恰恰是在一周年之际,暴利1300%乃至2000%的天价药品频现,医保药品突击涨价,基本药物制度也因补偿不足而陷入困境。新医改的肇始之因“看病难、看病贵”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周而复始。谁阻碍了新医改继续向前的步伐?

是不是钱的问题

东部沿海某省会城市早在国家有关指导意见出台之前的1月份就确定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然而半年过去,改革未见丝毫动静。该市卫生局改革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主要原因在于和财政“讨价还价”。据测算,3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共需补偿80多亿元,每年的投入超过26亿元。这相当于该市年财政收入的10%、全年GDP的6%。

对比一下全国的数字,就知道上述目标实现有多难:2009年中央财政卫生投入1277亿元,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2.9%,中央和地方政府卫生总投入为3900多亿元,仅占GDP的1.16%。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政府预算卫生投入为4439亿元,仅比2009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0.1个百分点。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认为,卫生投入比例不明显提高,医改的蓝图难以实现。他认为,今后3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应不低于政府财政预算的5%-8%,并应立法作为长久保证。

江苏省镇江市卫生局局长林枫认为,政府投入当然非常重要,但另一方面,资金面的相对紧张就须在制度设计和运作监管等方面下功夫。镇江的卫生事业年均投入只有2亿元,但是作为全国医保试点城市,靠创新率先做到了制度并轨和医保全覆盖。

陕西神木更是以一年多的实践佐证了这一点――改革一年来,神木每人“免费医疗”的花销是330元,完全在政府财政支付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

卫生部部长陈竺认为“大概1/5的县都可以做起来”。前民政部官员王振耀算过一笔账:如果全国都按照神木的标准实行公费医疗,只需4300亿就可以完成――较之于目前每年7万亿的财政收入,这只能说明“有了钱不会花”。

引进社会资本被诸多公立医院视为一条突破之路,但此次新医改从一开始就否定了这种可能。江苏省医院管理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分析,卫生部此举是想倒逼财政部,多拿出钱来补偿公立医院。“教育投入还有(占GDP)4%的立法保障呢”。多位卫生界人士都曾提出,希望能享有“国民待遇”。

错综复杂利益格局

“不搞‘以药养医’,医院怎么活下去?”位于南京的一家省属三甲医院院长直言不讳地反问。据介绍,南京鼓楼医院的药占比号称全省最低,为46%。这种局面短时期难以扭转,而且15%的固定加成率,使药价越高越受大医院青睐。

江苏省医药商业协会的会员企业反映,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实施后,江苏省规定三级医院也要参照执行,即基本药只能在其中标价基础上顺加15%来卖。这大大低于三级医院以前执行的价格,于是他们就向药品中间商转嫁压力,要求继续保持以往的“返点率”。

“利润的40%-60%都给了医院,再由院方和药师、医生分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品流通业人士向记者抱怨,不然即使中标了,医院不用你的药,损失更惨。

据了解,药品生产行业的平均毛利只有3个点,10%都是高的。那些“天价药”的暴利,都被流通商和大医院瓜分了。

但实际上,药品生产企业也不是“局外人”。为了保证自己的药进入医保目录,他们就要四处“活动”。一位跨国药企人士透露其中“诀窍”:进国家目录很难,一般都是想办法进入省级增补目录,这样效果是一样的,但“搞定”省级层面的人员要容易不少。

另一方面,由于医保目录药物,特别是基本药物的价格相对被压得较低,生产企业需要通过提高非政府定价药品的价格来弥补利润损失。通常来说,企业会先向省级物价部门上报虚高价格,成为省级限价之后,再向上传导到国家发改委,以求影响国家层面的指导价格。

镇江医保局局长陈新中认为,医疗保险作为一支重要的买方力量,应该发挥对医疗和用药过程的监督作用,避免为“天价药”买单。由江苏省医保管理中心牵头,镇江医保局正在进行“医保谈判机制的运用”课题研究。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王保真教授提出,医疗保险讲求“大数法则”,最好是把医保独立出来,作为一个险种单独运作。但目前新农合归卫生部管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都由人保部管理,这种“分而治之”的局面不利于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提高。

改医先改政

正是意识到新医改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家从最初的改革方案设计开始,就协调了十六部委共同参与,组成联合工作小组,由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卫生部作为组长单位牵头合作。

然而当新医改进入实操阶段,部门之间的协同整合并不理想。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表示,目前医改已进入极为复杂和艰难的阶段,首先财政的投入和部门之间的协同已经成为影响改革深入的“瓶颈”。另外在行政监督管理上,当前的医改也缺乏总体实施计划及其配套工程。廖新波认为,仅靠逐块推动、走一步看一步的策略很难奏效。

北京大学的医改专家李玲教授近日在媒体公开表示,仅仅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而没有全面配套的制度保证,公立医院是没有积极性的。公立医院要回归公益性,首要职责在于政府而不在于公立医院自身。

李玲认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改革最终是公共财政改革,而不是简单地把医药分开。政府对医院的补偿到位,对医院的财务监管到位,才能解决问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客座教授、长期担任美国麻省卫生福利部卫生政策高级研究员的蔡江南表示,现阶段表面上看是财政投入的不足导致新医改进展缓慢,深层次原因还在于:长期以来我们简单地将所有医疗服务不加区别地称为公共产品,都要体现公益性,这给老百姓造成过高的期待,也是不切实际的财政目标。

新医改篇3

但医改是世界性难题。而中国医改事关13亿人,其人口规模比美欧日3大发达经济体的总人口还多上亿人,难度世所罕见。3年多来,渐行渐深的新医改依然任重道远。在社会各方面改革中,医改是一场相对迟滞的改革,正因为如此,它也是一场有嚼劲的改革。它具有经济改革的很多属性和特点,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依赖行政体制的突破。今后几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仍然是深化医改的攻坚阶段。

《瞭望东方周刊》近期刊发《新医改渐行渐深》组文,透视这场在世界范围内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的民生改革。3年新医改攻坚表明,如果没有改革这把钥匙,很多“锁”都难以打开,拿到改革这把钥匙,这些“锁”都能逐步地一一打开。现本刊特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北京友谊医院医改路径

医药分开、管理体制改革是友谊医院改革的两条主线

刘 武/文

2012年7月1日是北京友谊医院历史性的一天,这家日均门诊量8 000人次的医院正式取消药品加成,实施“医药分开”改革试点,这在全国大型综合公立医院的改革里走在前列。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医管局局长方来英在谈到以友谊医院为代表的北京公立医院改革时表示,北京医改的背后是试图建立一套新的运行机制。

目前友谊医院改革试点已三月有余,旧的“以药养医”机制破除之后,医院内部新的运行体制机制是否已经建立?医务人员诊疗行为是否得到规范?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效率是否能够提高?

记者对其一直进行着跟踪和调查。

第一个吃螃蟹者

2009年11月,中央新医改方案刚刚,大多数医院还在观望之时,北京友谊医院的医疗工作会已经开始研究、解读方案。时任友谊医院院长、现任理事长的刘建提出要依靠改革“要发展、要机遇、要活力、要竞争”。

“你可以仔细看看,我们每次改革都走在前面。”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柏晓利对记者说。她在这个医院工作了超过30年。

1995年2月25日,时任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还曾参加友谊医院青年志愿者“山区医疗服务队”到房山区十渡乡为缺医少药的山区人民送医送药活动。

2011年4月25日,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考察北京市医改工作期间专程来到友谊医院与医护人员座谈。

在座谈会上,友谊医院被作为“全国及北京市的公立医院试点改革重点、试点单位”,北京市被确定为公立医院改革第17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医管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对记者表示:“虽然2010年年初北京市未能列入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名单之中,但我们一直在脚踏实地做着医改探索,很多改革措施还都是北京最先提出来、最先做的。”

2011年7月28日,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成立,隶属北京市卫生局。这是北京市落实“管办分开”的一种尝试,在全国省级市里面尚属首次。北京市开始加紧部署医改,不断出台惠民措施。

毛羽说医管局刚成立的时候,只有局长方来英和他两个人,但改革已经启动。

2012年年初,卫生部开始部署对17个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城市进行专家现场评估。5月18日,北京市正式启动全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时任北京市市长的郭金龙强调,公立医院改革是进一步深化首都医改重中之重的工作,是“深水区”中的“深水区”。

当时出台的《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决定先期选择5家市属公立医院探索实施“两个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建立“三个机制”(法人治理运行机制、财政价格补偿调控机制、医保付费机制)。2012年7月1日,北京友谊医院率先启动改革,这是先期5家医院中唯一一家包揽上述所有改革试点任务的医院。

2012年7月1日,友谊医院实施“医药分开”改革之后,副总理曾指示国务院医改办追踪了解,及时总结分析有关情况,给予必要支持。2012年7月17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第三次来到北京友谊医院,就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进行调研。

当时,孙志刚表示,北京市和友谊医院的改革试点工作充分说明“以药补医”机制是完全能够被破除的。

2012年8月7日,国务院医改办等六部委印发《关于做好2012年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2012年公立医院改革作出上述部署。《通知》明确要求国家联系试点城市要“加快步伐、加大力度”推进改革,2012年所有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均要探索采取调整医药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和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等综合措施和联动政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刘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药养医使我们医务人员的社会形象受到影响,我们愿意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尽快撕掉这个灰色标签。”

“医药分开”割断利益链条

在2012年7月1日一大早,跟官员和媒体一起早早赶到友谊医院的,还有医药代表们。而他们不是为了祝贺友谊医院成为“医药分开”的试点。

神经内科副主任柏晓利就被一个医药代表找上门来。“老师您放心,我们的药不影响你们的回扣。”

当被柏晓利问医改是否会影响他们时,这个医疗代表反问道:“这有什么影响呢?”

这令柏晓利感到无奈。“医务人员身上拿回扣的标签依然无法撕掉,医患之间的信任依然在受到威胁。”

按照设计,友谊医院“医药分开”之后放弃的药品加成、挂号费和诊疗费等收入,将通过收取医事服务费进行补偿。医生每看一个病人,按照专业级别收取42元、60元、80元、100元不等的医事服务费。

北京医改设计者将这种办法称为“平移”。通过这种收入的“平移”,医院收入最终可以持平或者“略有盈余”。2010年、2011年,友谊医院药品加成带来的直接收入分别为1.10亿元、1.26亿元,改革之后这些收入将通过“医事服务费”收入来弥补。

这从理论上斩断了医院与药品之间的利益链条。

如果是完全“平移”,那还是“换汤不换药”的措施。北京市对此做了一个技术处理,就是由医保报销“医事服务费”其中的40元,余下的由患者支付。

这是北京市“花钱买机制”的尝试。有人算过账,如果这项改革在全市医院实施,每年医保支出将增加13亿,但是这能为80%的医保患者减轻负担,另一方面也引导了患者合理就医,使他们不再扎堆挂专家号。

尽管“医药分开”斩断了医院和药品的利益链,但某些医务人员和药品之间的灰色利益链并没有被直接破除。

因此,严格的监督是必需的。改革之后,友谊医院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医务人员的处方进行监控,杜绝医生“多开药,开贵药”的行为,如果药价超过系统设定的限额,就会发出警告,并被记录在案。

此外,医事服务费如何分配自然受到院内外医务人员关注。

在刘建的理解中,收取医事服务费是对过去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的矫正。这种价格不合理是在长期“以药补医”机制下形成的。当然,目前的矫正还不够,例如护理服务费调整始终没有解决。

“医事服务费并不是全部由医生获得,而是将其纳入整体绩效考核中进行分配。医事服务费并不等于医生服务费,一次性诊疗还包含了其他人员的付出。”刘建告诉本刊记者。

北京市医管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则告诉记者:“为了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我们大致给了他们一个60%的分配原则,具体细节由他们自己制定。我们希望他们能够达到60%,当然也不希望超出这个比例。”

管理模式同步改革

为掌握友谊医院“医药分开”试点动态,北京市医管局设计了包含29项监控指标的评估体系。

2012年8月底,北京市医管局的“友谊医院医药分开七周数据”显示,友谊医院门诊患者次均费用下降12.69元,门诊患者次均药费下降59.12元,医保患者自付费用下降70.27元。

友谊医院改革已初见成效。

与此同时,医院管理模式也在改革。

2012年7月16日,北京友谊医院理事会正式成立。该理事会由5名医院内部理事、4名不取酬外部理事组成。2012年7月30日,友谊医院召开了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任命辛有清为执行院长的聘任决定,讨论并通过医院章程、理事会议事规则等。

据了解,医院理事会理事都是由北京市医管局颁发聘书,任期5年,可连任。根据北京友谊医院理事会相关规定,理事会负责医院改革与发展,制定医院发展计划和财务、人事等基本管理制度,按规定可对医院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等事项进行决策,重大决策须有6人(即三分之二票数)通过。

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就是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分立。按照北京医改的设计,医院理事会接受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的考核和监督,考核结果与理事长的奖惩挂钩。理事长的任免、理事的选聘或解聘,都由医管局按规定实施。理事长是医院法定代表人,院长负责组织实施理事会决议,主持医院运营管理工作。

据悉,北京市医管局正式成立监事会,向试点医院派驻监事,对医院管理和院长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最终形成医院的重大决策由理事会决策,院长负责经营执行,监事会履行监督义务。

试点医院后续还将逐步实现扁平化管理,合并职能处室,使医院更加高效运行。同时推进用人制度改革,探索按岗取酬。

北京友谊医院外部理事、《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对记者表示:“办医院不是要做亏本生意,强调公益性也要讲效益。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非常清楚我们代表政府出资人的利益,医院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坚持公益性,这一立场是非常明确的。”

目前,友谊医院已经在护士中初步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刘建告诉记者:“现在护士可以持证选岗,不同岗位薪酬不一样,这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护士积极性。”

此外,友谊医院还改革了付费制度,以总额预付、按病种分组付费试点取代以往按项目付费的方式。

“新的付费制度限制了过度医疗,现在花费超额需要由医保和医院承担。”刘建说。

目前,北京市医管局已经建立了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群众满意不满意是其中评判医院绩效的最重要标准。医院年度绩效考核连续2年不合格的,将被做出相应处罚。今后还将进一步通过绩效考核,引导市属医院突出公益性。

医疗服务不能再迟钝下去了

要提高医疗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就需要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各取所长,而不是抢资源、争机会

刘 武/文

新医改近四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全民医保体系的初步建立,患者个人医疗支出显著降低,“看病贵”的问题明显改善。与此同时,许多便民惠民措施的出台也方便了老百姓看病就医。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长,这无疑又给医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刘国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要应对这一要求,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取得更大的创新突破,进一步解放医疗领域的生产力。

解放医疗生产力,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记者:为什么现阶段公立医院改革显得如此紧迫?

刘国恩:公立医院目前运行的体制机制是过去几十年形成的,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发展阶段。

医疗卫生问题不是给钱就能解决的,服务能力是决定性因素。

过去10年,全国诊疗人次每年大约增长5%,住院人次年均增长10%左右,总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达15%,这3个数据都反映了我们医疗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医院数量,十年来增长率是1.9%,相比之下,医生和技术人员这十年来的增长只有0.3%。如果维持这样的生产关系,也就是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我们不可能解决供需矛盾。

要解决供需矛盾,必须要在提高资源数量的同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记者:怎样判断公立医院改革是否取得成功?

刘国恩:现阶段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的提供主体,但效率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挖。随着全民医保体系的建立,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必将进一步增长,如果公立医院服务能力不能显著提高,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供需矛盾必将显著加剧。

因此,中国医改的核心就是公立医院改革,而公立医院改革的中心目标则是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实际上,要解决目前看病难的问题,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就是要靠实实在在地想办法解放医疗生产力,提高效率。

改革存量,开放增量,提高资源效率

记者:解放医疗生产力具体该怎么做?

刘国恩:要把中国医院的生产力解放出来,并且显著提升,还得靠“改革开放”。改革就是对公立医院存量进行改革,开放则是指对增量市场的开放。

存量改革应该与“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密切结合,并配合补偿制度改革。补偿制度改革在“十二五”医改规划里被明确提出。

一个决定性要素是医务人员。目前中国的200多万有资质的医师大多数受制于计划管理体制。出差要么是医院派出的,要么是悄悄“走穴”。如果这200多万医生不能够解放出来变成全社会的资产,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医疗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很难实现。

所以,站在全社会角度,应积极引导、支持医师多点执业。

存量改革还包括其他方面,包括法人治理结构、收入分配,以及去行政化等,这些也都写在了“十二五”医改规划。

记者:应如何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呢?

刘国恩:经济学里面关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一个经典理论叫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通俗解释是,社会中各个主体如果各自都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再经过市场交换或者产品服务,其社会的总收益和资源配置效益是最大的。

因此,要提高医疗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就需要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各取所长,而不是抢资源、争机会。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对市场反应灵敏,相对具有明显比较优势。政府力量的比较优势更多在于公共卫生、基层医疗,而不是那些高端的、容易赚钱的医疗服务。

可以看到,新医改以来各级政府出台的众多文件已明确,今后新办医疗机构将优先社会资本进入。

促进社会办医有利于医院存量改革

记者:社会公众对社会资本办医仍然存在一定的担心。你怎么看?

刘国恩:2007年到2010年,我们曾经就一些问题入户调查了3万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结果显示老百姓对公立医院的满意度显著低于民营医疗机构。有必要强调的是,公立医院里面不乏质量好、老百姓满意度高的,但其整体水平仍被一些较差的医院给拉低了。

再比如,200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做了一个文献综述,把1990年以来欧美杂志发表的对政府公立医院、社会办营利性医院、社会办非营利性医院的比较研究做了一个综合分析,结果发现三类医疗机构在成本或者费用上无任何显著差异。此外,在总费用无差异的前提下,政府办和社会办医疗机构在收入和利润层面上也无差别。

记者:开放增量具体应该如何进行,需要遵循怎样的路径?

刘国恩:中央医改文件已经做了相应规定,即把新增医院的优先权给社会力量,并且提供一个公平健康的成长环境。

过去我们对社会办医只视为配角,忽视了引导其往大型化发展。而“十二五”医改规划强调:“要鼓励非公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的医疗机构发展。”

目前中国民办医院的床位数和提供的医疗服务量平均只占总需求的10%左右,而国家已明确到2015年要将这个数字翻倍,达到20%。

新医改篇4

7月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评价:“医改基本不成功”。

中国医疗改革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7月1日,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一次后来公开的报告会上坦言:“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

高的讲话立即引起呼应。

拐点起于SARS

北京度过SARS危机后,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的政策倾斜。农业部的权威人士说,两年来,国家在建立疾控中心、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投入了300亿元以上,较常年增长20倍之多。

如果说300亿的投入只是应急和亡羊补牢,那么“医改才是根儿”,卫生部医政司原司长、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副会长于宗河说。

SARS以及接踵而至的禽流感、人―猪链球菌,使各方深切体会到了现今公共卫生体系的破败和医疗体系的缺漏,可谓是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转向的拐点。

2003年11月,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开始进行,一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被搜集上来。

调查为决策层提供了改革依据。期间,一直坚持“医改由政府主导”思路的刘新明从办公厅主任调任政策法规司司长,向卫生系统发出了信号――改革的风向有变。据张自宽等前卫生官员回忆,政策法规司前身为政策研究室,一直有“风向标”之称。

进入2005年,“市场派”的声音弱化得在公开场合几乎听不见,而“政府主导派”则在进一步阐述己方的理论。今年5月,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一次会议上说,医改要“国进民进”。随后,《医院报》将刘新明“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讲话抛出,公开昭示了风向的转变。

医改初定大纲

8月10日,始于2003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当天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国务院总理的主持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成时间表被定在了2008年,较原计划提前两年。

同时,到明年底,试点的县(市、区)范围和中央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均将提高一倍:前者由目前占全国的21%提高到40%左右,后者由每人每年1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元。而部分参加试点的困难县(市),则被纳入了中央财政补助范围。

近年来愈发凋零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将获得重建。其中,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今年就将完成。而“每个乡镇要保留一所公立卫生院,每个村至少有一个卫生室”。改革开放以来流失大半的“赤脚医生”,也会在未来数年有弥补式的增长。

除了亟需解决的农村卫生问题,城市医疗改革的思路目前也有轮廓。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今年“七一”中直机关报告会上说,目前,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拟订了《关于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初步确定了试点城市,争取早日启动,确保试点成功。

改革试点主要内容包括:一、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二、按属地化原则,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类管理。三、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四、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凡此种种,都是对前一阶段“市场化”的纠偏。第一条为总纲,而后三者均是重拾医疗“产权改革”(2000年)以前的有益管理经验。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在1998年8月被卫生部取消之前,曾在一、二、三级医院的区域规划、社区服务上取得过相当显著的成绩。卫生部部长高强曾说,1993年-1998年是中国医院发展最快的5年。

卫生部此番在民怨极大的“以药养医”方面,已将改革方案做了“四降一升”的细化,即降低药品价格、医院药品批零差率、大型设备检查治疗费、高值医用耗材费用,提高诊疗费。

在这次报告会上,高强还透露了今后改革的基本思路:政府统一规划,根据公共卫生服务和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确定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负责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其余公立医院可引入市场机制,改制改造成社会非营利或营利性医疗机构。同时,对保留的公立机构,不能“卖光”、“改净”;二是运行机制要体现公益性质,不鼓励创收。支出要由政府科学核定,给予保障,实行“核定收支,收支挂钩,超收上交,差额补助”。

在那次会后,一个具体改革方案已呈递卫生部门。方案起草者称,医改讨论到了现在这个地步,方向已经确定――政府主导,市场为辅。其他机制的理顺虽然不易,但成功把握都不小,唯有筹资体制的变革最为复杂。

200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6598亿元,占GDP的5.6%,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但其中政府投入仅占17%,企业、社会单位负担占27%,其余56%由居民个人支付。

这位起草者提供的方案是,政府投入因为过低,需保证逐年按比例增长;而56%由居民个人支付的部分应降至20%左右。也就是说,其中的36%“入社保”,通过、医院自筹、保险等方式募集资金,总额为3000亿左右。

“即使是发达国家,政府全包医疗的方式也不可取,个人应该掏一部分”,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说,“因为医疗服务天然具有趋高性,个人如果没有负担,就将令政府不堪重负”。

医改怪圈

医疗卫生部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但是,中国医改27年来,这条铁律却有三次失效。上个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盛行之时,乡镇卫生院就搞起了承包,一直到入不敷出纷纷倒闭为止;90年代的市场热潮中,卫生部又出台“以工助医”,“以副补主”政策,随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创收新项目,多得令人目不暇接,医院被讥为“掉进钱眼里”;2000年前后,已经搞了两年的国企产权改革之风又吹到了卫生系统,于是,有了宿迁医改、海城医改,将公立医院纷纷卖掉。

1996年,建国以来首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对卫生事业的定性后来写进了1997年中央三号文件: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但随着卫生部领导更迭,这一结论在随后几年内并未成为主导改革的纲领,直到现在才被重拾。

高收费与亏损:大医院的价格怪圈

王鸿谅

在政府对公立大医院的财政补助只占医院总收入10%的现实下,医院主要靠提供服务和药品来补偿它的支出。这种过度的市场补偿,必然出现种种不规范行为。“这像是养鸡,要圈养,就要喂饱,要是喂不饱,鸡必然要自己觅食,跑到田里去糟蹋庄稼。”

数据显示,政府卫生投入占全社会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23%下

降到2001年的15%,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在此期间却由39%上升到67%。而麻烦的是,目口便个人已经为医疗日益提供昂贵的支付,但体现在相当部分大医院的账面上,却依旧是亏损的赤字。

医疗费用里的蹊跷

来看一张曾经被北京媒体报道过的医疗清单,这是一个9岁小孩的普通阑尾切除手术的费用,只需要勾勒出其中的三个数据,就足以引发人们对一些大医院目前昂贵医疗费用的感叹――总额7962.72元,其中西药费3635.11元,医生手术费304元。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比较,药品收费是手术劳务费的12倍,占费用总额的50%。这种比例的确奇怪,而更奇怪的,是这样的比例成为中国目前所有医院无法回避的现实。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原院长高润霖院士有过深入的分析,在他看来,病人所支付的医疗费用主要用于四个方面:“一是药品费用,二是消耗品、器械的费用,三是医护人员的技术劳务费用,四是医院管理费用。”而在这四项费用里,高润霖强调,“我国医院医护人员技术收费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最低的;在医院管理方面的费用也是全世界最低的,床位费往往比住地下室旅馆还便宜。”其余的两项费用,高润霖的表述是,”医院在药品方面赚的钱只是药品价格的10%一15%;在医用消耗品包括各类器材方面赚的钱占5%。”

价格的构成被严重扭曲,市场力量就必定要惩罚这种扭曲:那些对创造价值贡献最大的人员,不再有积极性参与价值创造。例如,在上海,据报道,医科毕业生更倾向于进入药品和医疗器械行业而不是进入医院。又例如,手术“红包”百禁不绝――因为患者大多认为这是享受较为可靠的医疗服务的条件之一,这实在是一种讽刺,患者们一方面诟病着高收费的医院,而另一方面,却同样加入了给医院提供灰色收入的行列。

大医院的收支赤字

一边是昂贵的医疗收费,一边却是大医院账面上的亏损赤字,这样的算术题实在有些让人费解。北京大学医院管理研究室周子君教授曾经做过一个三十年时间跨度的医院数量变化调查,他的结论是,国有医院虽然一直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但却是低效、亏损。从医院医疗收支分析,“70%的一级、二级医院,50%的三级医院是亏损的”。

1996年?2月9日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举办医疗机构要以国家、集体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为补充。”为日后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机构打开了大门。5年后,即2001年,卫生部将医院划分为营利与非营利两种。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照章纳税,投资者可以分红;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免各项税,所获利润不能用于职工分红,只能用于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和扩大医院规模。

医院的收入基本上来自四个方面,财政补贴、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差价和大型设备检查收费。政府补贴在改革开放后已经急速下降,医疗服务收费如挂号费、治疗费、床位费、手术费的价格,远低于实际成本。如果仅以以上两项收入计算,则医院处于亏损状态,尚难以维持日常运转。

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于德志曾经在公开场合指出,“近两年医疗费用中增长最快的是检查费用,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每年有100多亿资金投入用于购买高精尖设备”。显然,这种规模扩大和硬件补充上的投入,会成为医院账面上一笔笔庞大的支出,如果仅依靠财政补贴和医疗服务的劳务费,显然无法收支平衡,,最重要的计算在于硬件升级之后“在使用中能带来的收益”。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CR,全称为计算机化的X线放射影像系统,与普通X光胶片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多了一套计算机系统,受检者拿到的片子是由计算机控制读片、打印的,而普通X光胶片机要用人工;中洗胶片。医院的普通x光机要改成CR,只需在原来的机器上加上一个后台计算机系统。这个系统北京市场的均价在200万元左右。根据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物价局于1999年联合颁发的《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一张普通X光胶片,尺寸小的部位为23.74元,最大的胸片29.74元。这个标准上,并没有拍CR的价格。因为拍CR其实是4个小项目收费的总和:拍片人工费,最小尺寸8元,最大的胸片16元;激光照相费,50元;数字化影像处理费,80元;IP板费用,属于耗材,医院一般根据采购价来定价格。加起来拍一次CR的平均价格一般在160元左右,这个价格是普通X光胶片价格的5倍多,制订6年多来,卫生和物价部门没有做过调整。医院严格执行这个收费标准,没有哪家医院主动降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放射科医生计算,比较保守的估计,北京一个三甲医院,每天约有150人次照CR,一些专科医院可高达400人次。按一天150人次,一次160元计算,医院一天的收入是2.4万元。一年按250个工作日计算,收入至少在600万元。而一台CR运行期间所发生的各种可变费用(包括人工、电费、易损件、耗材、维修费用、折旧费等),一年约为80万至100万元。就是说,一台CR一年至少可为医院带来500万元的纯收入。对于一家并不发愁病源的三甲医院,200万元的设备成本最多半年就能收回。而一台CR可用多少年,谁也没给出准确答案。北京市第一台CR机1998年落户,至今仍在使用。难怪一位商称:“在中国,CR成了一台印钞机。”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卫生防护所主任技师杜国生给出的数据显示,2004年5月的统计显示,北京市的43个放射单位包括29家三甲医院、14家二级医院,一共有CR机94台,目前可能已超过百台。他个人保守地估计,CR的拍片总量约占全市常规检查拍片总量的70%左右。

事实上,北京的三甲医院,CR已全部取代了普通X光机,病人已没有了选择可能。对此,医院方面的解释同样显出无奈,医生们指出,很多国家的医疗收费中技术服务、药品药械、医院管理各占1/3,而我国的技术服务比例过低,只有3%―5%,医院不得已只好依靠药械、检查收费维持自身发展。

新医改篇5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档案;管理改进

当前,新医改不断深入到医院的各项活动中,因此对于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应当做好各项工作,并加强档案管理,根据新政策要求进行及时的调整,以强化对医疗档案的管理,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医改的要求,推动医院发展的与时俱进。

一、当前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重视

医院领导层认为医院的本职是救死扶伤,而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主要的工作任务也是医疗改革和经营,因而对档案管理工作不是很重视,所以也没有对其管理工作作出严格的要求,不仅没有安排比较专业的管理人员,还使相关方面的建设停滞不前,最终,使档案管理流于形式。领导不重视,下级人员更不可能对其进行关注,所以与医院相关的所有档案没有在第一时间送往档案室,这就导致一些原始数据缺失,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低,档案管理效果大打折扣,这一切最终使得档案利用价值变低,利用率也降低。

2.缺乏规范的管理模式

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加大对各方面的管理力度,唯独档案管理,管理效果不理想,除了医院人员的不重视外,医院也没有对档案管理建立规范的管理模式。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健全管理制度以及考核标准、赏罚制度的档案管理工作,并不会使管理人员和各科室人员对其管理产生责任感,档案管理人员受到的约束和管辖相比其他管理人员要少,但是却不会调动主观能动性,对档案管理加强重视。各科室人员在建立、利用完相关档案时,也不会对其进行专门整理与储存,也不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归档。所以档案对医院相关方面提供的价值实在是有限。

3.管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档案管理工作受到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档案管理人员的入职门槛也比较低,这就导致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下。除了对档案的日常管理,管理人员并没有掌握先进的管理手段,也没有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所以在新医改背景下,档案管理依旧延续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档案管理不能与时俱进,就不能满足新背景下医院人员对档案管理的新要求,最终档案管理效率是低下的。

二、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改进措施

1.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对档案管理进行优化,首先医院领导层要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起来,明白其对医院正常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将其纳入到正式工作中来,才会加大对档案管理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才会给下级各科室人员以及档案管理人员树立好榜样,使他们也能改变对档案管理的固有认识,不再以为档案管理是表面工作。这样他们就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自己在档案管理方面的职责,从而使档案管理效率提高,比如各科室人员在使用完相关的资料后,要注意按照页码顺序进行整理,保证每份资料的原始数据都是完整无损的,整理完毕,各科室人员要及时将资料归档。管理人员要做的就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相关的软件,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对各科室上交的原始资料进行最后的整理,要将同类型的档案资料放在一处,以便在需要时,能及时将其调出来。

2.创新档案管理模式

新医改政策的推行,为档案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契机,医院可以根据新医改政策的内容,对档案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行分析,然后作出合理的安排,使每个管理人员都有自己要负责的部分,这样使得档案管理逐渐清晰化、条理化,管理难度降低,管理效果就会提升。医院也要在档案收集方面,对各科室作出要求,各科室要定期自觉上交原始资料。对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最K会使档案的信息价值得到完全发挥。

3.强化人才培养

档案管理人员要长期面临繁冗复杂的信息资料,并且还要对其中的数据进行核对、整理,所以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先进技术,还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对管理工作的耐心。所以医院在招聘相关方面的人才时,一定要将入职门槛提高,对于在职人员,还要为他们提供相关方面的培训机会,使他们能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信息方面的技术。

4.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

信息化时代,就要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医院要加大对信息技术使用相关方面的建设力度,出资对计算机的软硬件进行更新完善,在使用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时,要注意使其与其他方面的计算机使用分开,还要将所有的信息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在节省占地空间同时,还使资料得到很好地保存,并且这种方式,使所有的数据集中在一起,使用也方便。

三、结束语

新医改政策的出现,对医院的各项管理及职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就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对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充分熟悉新医改政策,并坚持迎难而上,努力适应新变化和要求,以不断的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整体发展,也进一步的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马茂盛.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探究[J].黑河学刊,2016,(05):20-21.

[2]陆伟华.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方法[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05-106.

新医改篇6

医改方案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

方案公布后,有的媒体指其“实惠看得见”,但也有一些专家和媒体认为其“空洞如八股”、“‘宏观’得让人说不出意见”。

专家:催奶师不可信

“毒奶粉”事件后,催奶师作为一个专为新妈妈解决母乳喂养问题的新职业头衔在不少城市蔓延,各种各样的私人催奶师也悄然出世,声称通过按摩可以促进妈妈的奶水分泌。但专家表示,这些所谓的催奶师并不可信,通过按摩穴位并不能解决奶水不足的问题。新妈妈奶水少,通过科学的喂养与食疗就能得以缓解。

逾七成人担心“查出病”而不愿体检

中国内地知识群体普遍对健康知识缺乏基本了解,许多人认为没有不舒服就表明身体正常,担心体检会查出问题而不愿轻易进行体检。这是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最近的一项对5000人进行的随访调查得出的结论。

调查发现:5000人中有1/4的人认为,所在机构每年组织的基础体检已足够,认为反复检查肯定检查出毛病;有3/4认为没有不舒服就是正常,他们因害怕查出问题而不愿进行体检;只有1/5会选择专业体检机构每年进行全面的、针对自己身体特点的健康体检。

上海老人玩球练平衡

上海市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老年人平衡训练项目,包括“传球和弹球”在内的这套平衡训练项目可有效减少老人日常摔倒的危险。目前正在静安区进行试点,老人们踊跃报名参加。此项目将在上海市推广。

由于身体的协调性、反应能力、注意力等方面功能逐步下降,在家中摔倒已成为老年人居家最常见的伤害。老人摔伤导致的骨折、脑血管意外、长期卧床引起肺部感染等,都是老年人致死的高风险事件。

美国每棵蔬菜都有档案

为了让民众吃得放心,美国在保障蔬菜安全上可谓用心良苦――不仅种植过程有规范的标准,生产出来的蔬菜还要有详细的档案记录。蔬菜上面贴着相应的条形码,也称为“追溯码”,上面记录着蔬菜的产地、生产日期、类别等信息,通过它还可以查询到蔬菜的具体档案。

“每一类蔬菜都有不同的生产标准,菜在什么时候播种,是否需要使用农药,药物浓度是多少……都有一套标准。我们种植蔬菜时都要严格遵守,而且每次的管理过程和检查结果都要输入电脑进行记录。”一位来自加州的菜农说。一般来说,这些记录的保留时间必须超过蔬菜的保质期,例如蔬菜的保质期为3个月,那么信息要至少保存到送货后6个月。

声音

1. “‘老寒腿’经常泡泡腿。”

――浙江医院推拿科张杰医师介绍,“老寒腿”犯病了,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具有通筋、活血、活络的中成药。还要戴护膝、护踝,保护关节,防止受凉,入睡前可用温热水洗脚,水要泡至踝关节、甚至膝关节以上,每次泡10~20分钟,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2.“睡觉流口水不可小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王炳元教授提醒,如果经常出现睡觉流口水的情况,可能是一些身体疾病导致,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3.“孕10周,就该查耳聋基因。”

――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韩东一教授指出,中国人耳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约占60%。而筛查基因能从源头上阻断大部分耳聋的发生。如果孕妇和准爸爸中有耳聋家族史,如亲属中有耳聋患者,或者已经生育过聋儿的,就是耳聋高风险家庭,应对胎儿进行基因筛查。

4.“时尚大手袋,最伤女人腰。”

新医改篇7

医院档案是保证一个医院日常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医院档案中有大量的关于人事建设、财务管理、医疗信息、技术引进、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信息,对一个医院当下以及未来的发展建设起到一定程度的借鉴作用。[1]人们可以从清晰严明的档案中去研究医院在以往收获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一个医院一路走来的成长轨迹,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充分借鉴经验并对同样的问题加以避免,有利于一个医院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同时,医院档案还对医院的人才建设有很大的帮助,它为医院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考核、贬职罚款以及晋升加薪等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3]若没有科学的档案管理作为支撑,将无法合理的配置医院的人力资源,新医改过程中也不可能更好地发挥人才的力量,这样无疑会对医院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失。

二、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档案最为简单的理解便是一个单位以往各项工作的历史记录,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团体组织档案、人事档案等多种类型。医院档案中不仅记录着一个医院的发展历程,同时,还有大量有关病患资料以及用药方法的记录情况,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不难发现,由于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但造成了医院档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在新医改背景下,笔者认为医院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没有对医院档案管理提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一个医院的管理层,他们重视的往往是医院的经济效益。因此,对能直接产生经济利益的工作更为关注,而对于医院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却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医院甚至对医院档案管理持轻视的态度,他们认为当今社会已与过去存在很大不同,现代社会科技不断进步,各种新型医疗仪器、药品不断出现,陈旧的医院档案记录的不过是已经过时的病例、药方等信息,对现代医疗没有借鉴作用。这种观点是特别狭隘的,即使医院引进的设备再先进也离不开医生的丰富经验这一重要基础,而医院档案中的有关记录就是一类不可多得的经验。由于有关人员没有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提起足够的重视,使得医院工作中医院档案管理极为混乱,医院档案这一珍贵资源变成了没用的废纸。

(二)医院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存放混乱

医院档案涉及的内容非常繁杂且其数量相当庞大。因此,需要专门人员对档案进行定期整理,这样有利于档案的储存、查阅以及调用。以往的档案资料多为纸质资料,这些资料保存过程中对周边环境有严格的要求,环境条件较差会损坏档案。但由于制度缺陷等原因,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保存工作时往往漫不经心,某些疏忽便有可能造成档案的损毁,如果档案受损程度较轻微,那么这类档案还可通过一些措施加以修复,但档案严重受损则使档案无法正常查询和应用,失去原有价值。有些医院的用房相对紧张,这样便会一味地压缩档案管理室的面积,造成医院档案室的面积不足,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档案存放较为混乱。

(三)医院管理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有些医院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在选人方面也没有对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严格的考核,这样便产生了医院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的问题。在我国很多医院里档案管理人员大都很少经过专业的培训,欠缺档案分类归档、整理整合等方面的能力,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相对混乱,给档案的查询及调用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使医院档案无法最大程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

(一)正确对待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医院管理层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即便采取再强硬的手段也无法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相关人员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在日常工作中才能尽职尽责,从而提高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医院相关部门应将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日常工作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应只将眼光放在盈利方面上,同时,应将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其次,医院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持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再者,院方可以定期组织例会、座谈会等来宣传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深员工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最后,应鼓励医务人员经常查阅档案,借鉴档案中关于具体病例的经验,切实让工作人员感受到档案在医院日常工作中的作用,长期已久,人们便会更为重视档案管理,正确地对待这项工作。

(二)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方式

医院档案管理在新医改的过程中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现阶段,应制定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来规范医院档案管理。由于各个医院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档案管理制度应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在大多数医院的档案室中存放的档案多为纸质材料,由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很多档案材料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问题,鉴于此,院方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加以修缮。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渐广泛,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也应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医院应投入一定的资金来完成电子档案的建设,同时,应完善电子档案查询调用系统,这样有利于提高医院档案的利用效率,完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三)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产生直接影响的便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如果相关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便会使档案管理工作极为混乱,没有条理可言,给档案的保存、查阅及调用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具备对信息的分类、处理以及整合等方面的能力,并且,现阶段随着电子档案的逐步推行,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应相应的提高,这就要求管理人员不仅应具备上述的传统专业素质,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医院最好聘请专业人士对电子档案程序进行设计,同时,应注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使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对于既有的工作人员,应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其档案管理工作专业技能。

四、结论

近年来,医疗改革的广度及深度都在不断扩大,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会对医疗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医院档案包含极为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会给医院今后的建设、临床治疗等工作提供客观的依据。但档案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数量相当庞大、内容十分繁杂,这给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对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加快医院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进程。

新医改篇8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图书馆;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8.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一、新医疗改革的内容及主要涉及方面

根据资料显示,2016年确定了深化医改改革的重点。一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规模继续扩大。进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二是约70%的城市开展了分级诊疗试点,对公立医院或退休人员进行初级保健机构主治医师或者设立工作室试点。在城市家庭医生结束之前,合同服务覆盖面扩大到15%以上。并力争80%以上的二级医院进行临床路径管理。三是完善补偿机制,新试点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物添加,严格控制检查费用不合理。年内实现严重疾病严重覆盖,使病情严重病人减轻负担。

二、关于医院图书馆的地位及与医院的发展和联系

医院藏书楼是收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借阅参照的机构,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管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科研服务等性能。在现代信息与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医务人员要进行科研,撰写专业论文就必须查阅大量的文件,掌握有关新闻了解学术动向,从而少走弯路。图书馆对医院发展的加入,他也可以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帮助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有助于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图书馆对医院的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医院图书馆管理服务质也要提高。

(一)医院图书馆对于医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医院图书馆是医院图书馆和信息查询工作的主体,承担了临床医学,科研和传授等工作,负责采集,存储,处理,转移信息任,所以医院工作人员必须积极做好信息和信息服务的保护工作。在今天的信息爆炸中,很多医疗工作者在自己的科学研究方面处于科学前沿的地位,医院必须先征求大量的文献,了解学术发展趋势,把握动态,从而绕行,避免重复浪费。

(二)医院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作用

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广大人民群众供给医疗服务的历程中逐步形成医院庭院特点,存在于广大医护人员心中。医院文化是书体,医院图书馆是图书重点的地方,通过收藏,提供文献信息的功能,体现医院文化,包括思想,心理学,实体学,实践等形式的医院文化必须有重要的作用。在医院文化建设中,不仅重视文化服务和方法,而且要认识医院本身的特点,使医院能够找到与自身文化发展模式相一致的策略。

三、目前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的不足

(一)自我意识不足不利于科研服务的发展

一直以来,许多医院图书馆在临床服务方面,越来越重视完成教学任务并提供查询信息,“被动服务”意识许多医院书籍博物馆很难为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许多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甚至认为科学研究是医院科研部门和研究人员所拥有的东西,与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无关。医院图书馆定位偏差直接影响到科研服务水平有限的资金配置和日常工作。

(二)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由于图书馆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医院领导在考虑资本投入时有担忧,当然图书馆在资本投入方面是非常困难的,许多医院领导没有认识到图书馆的调理,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另外,虽然跨文件的资源共享已经建议了多年,但真正实现共享的很少。图书馆利用率较低,由于医务人员多而杂,图书馆开放时间不合理,加上宣传力度不够,资源收集不科学选拔,使书籍拒绝率高;另外,许多医院图书馆没有制定有效的逾期,损失,损害赔偿制度,有些读者不能与图书馆的工作配合,也影响书籍和期刊的使用。

(三)图书馆管理人员缺乏准备,整体素质难以开展大量专业化服务

由于信息时代图书馆工作的需要,需要大量专业知识较好的人员。目前,由于各种缘故,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普遍较少,年纪,专业,学术和才能结构安排不合理。医院图书馆大部分职员没有受过专科培训,知识结构单一,老龄化,专业知识不成体系,医学常识和外语水平欠缺,难以适应医院重点部门重点科研项目。

四、医院图书馆未来发展

(一)增强领导关注和支持

医院应该多研究指医院经济发展信息化和怎么建设图书馆,尽可能实施经济效益计划,以获得领导的信任和关注,进一步获得必要的向现代图书馆过渡的资金支持和行政支持。医院领导要把图书馆管理工作放在议程上,明确副主席的把握,有效处理图书馆资金单独购买图书馆资金的困难,确保资金购买不被转用,确保其与医院经济增长同时确保图书馆业务和医院经济建设一致。

(二)建立适应图书馆系统发展的图书系统

图书馆馆藏系统规划通常强调图书馆的具体需要,以确定文献的范围,数量,比例,层次水平等方面的文献收集,从而建立内部链接和图书馆结构的具体功能,重点突出和独特的专业收藏书籍。

(三)改变管理意识,建立现代管理理念

如医院图书馆也可以进行一些付费服务,如打字,复印,检索等临床任务指标。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提供多渠道服务和多功能服务内容,博得读者。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念书的心态,加强服务意识,注意听取读者咨询。例如,在读者服务工作中,每时每刻以读者为中心,一贯谨记“以人为本”的焦点,将被动服务转化成主动服务,多听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更加深入的为教学研究提供主题,收集有效信息,以问题为导向对读者提供服务,同时为纪律施工提供文献保护。

参考文献:

[1]李维敏.浅谈新医改下的医院图书馆创新发展[J].科教文汇旬刊,2014(21):216-217.

[2]张建平.浅谈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文化建设与医院管理[J].医药卫生:引文版,2016(4):286.

[3]高i.新医改下的医院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J].企业技术开发月刊,2016,35(17).

上一篇:寡头垄断市场范文 下一篇:市场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