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策略

时间:2022-08-14 01:57:30

初中学生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教学第一线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哎,这种类似的题目已经讲过好几遍,学生还是不会”,老师抱怨。学生也苦恼:“为什么做的时候自己不会,老师一讲就能听懂呢?”家长更纳闷:“孩子学得很苦,为什么成绩还是不理想呢?”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与题目要求建立及时而准确的联系,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那么,如何通过解决以上问题,使学生逐渐生成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夯实主干知识,实现课本知识网络化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这就是迁移。所以,认知结构是知识学习发生迁移的重要原因。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历史知识之树,零零碎碎的知识点只有依托在历史规律中才不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才能实现有效记忆。因此,读书、巧学、抓线索、成体系,课本知识网络化,成为迁移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笔者以简明扼要、便于记忆、善于区别为原则,以每节或某一单元要素为专题,上课后把各课知识结构图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结构图用8—9分钟时间看课本把握重点和难点。教师重点分析知识要点,明确指出如何识记、理解、掌握不同知识点和常见错误,并明确历史知识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新旧知识内容间的内在联系。或者让学生按照本课标题、子标题来理清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建立起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等方式,指导学生对照每一课内容标准,进行仔细分析,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

二、加强教师的指导,达到历史科学习方法化、技巧化

吴卓教授1927年做的迁移实验,证明教师在学习的指导方面对学生学习迁移的作用。实验表明:有指导的练习比无指导的练习迁移效果好。因此,教师首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理解、分析、概括、解决历史问题。如在讲授《中美关系正常化》时,可采用标注法,让学生尝试标注原因、过程、影响等。然后可用投影仪展示学生标注的内容,再让学生对照标注的要点进行简评,这样学生知识构建就水到渠成了。掌握了学法,学生自然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其次要加强解题的指导,通过讲案例或习题,分析知识迁移过程,把解题的步骤、技巧、策略,以及审题和检查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技巧。

三、加强训练,排除思维障碍,使历史知识题目化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通俗地讲就是“心动不如行动”,就是要培养“做”的能力。实验表明:有指导的练习比无指导的练习迁移效果好。同样,练习比不练习迁移效果好。有针对性的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针对每一课的内容标准、重难点设置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进行迁移目标训练;同时尝试让学生自己命题,先模仿后独创。这样就做到把知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相结合,以高屋建瓴的形式去把握知识。每次训练后,笔者都及时总结反馈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对试卷错题进行思考,让学生总结失分原因;并印刷错题,让学生重做,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及时查漏补缺,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四、关注生活,寻找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点,形成知识与能力的运用化

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如现在世界各国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从现实中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关注现实热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学习郑成功时,笔者通过联系今天台湾的现状,分析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科学预见台湾的未来,在学生深处牢固树立祖国统一的意识。同时为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让学生从历史的学习中获得思考、受到启示,笔者及时挖掘感动点,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感动之情。如讲授《香港澳门的回归》时,笔者要求学生模仿闻一多的诗,写一篇有关台湾的诗歌。如有名学生写道:“历史上我曾遭受过多少苦难╨炮火无数次在我的身躯上燃烧╨母亲啊!但我未曾叫过一声苦痛╨因为我知道,您是我坚强的后盾╨面对列强,您也是千疮万孔,却依然斗志昂扬╨如今,我如浮萍,孤身一人在海洋游荡,与您隔海相望╨我,是您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但您却依然以您宽广的胸怀╨用一国两制呼唤我回家╨我知道我始终是您的孩子╨所以我为您申奥助威,为您的强大而高兴。╨我也会成为您的骄傲,╨做中国太平洋上一颗闪亮的珍珠。”读后让人感受到了学生受到的心灵震撼。

以上四个方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讲述每一节课笔者都严格按照这四步进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上一篇:谈中职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弘扬雷锋精神 打造德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