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变化与资源环境效应分析

时间:2022-08-09 03:27:07

上海人口变化与资源环境效应分析

摘要 作为特大型城市,上海2008年常住人口总量已达1 888万,城市化水平也以87%高居全国首位。通过分析上海1978-2008年30年来人口变化特征及其资源环境效应表明,伴随着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2008年上海居民生活电耗和水耗分别是1978年的17倍和5倍,占资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也逐年快速攀升;生活废水排放量已取代工业废水成为最大贡献源,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例高达80%;生活废气排放总量相对稳定。针对上海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人口难题,从依据人口发展规律调整城市发展战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促进治污防污,进一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企业环保责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破解这一难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上海;人口;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4-0164-05

doi:11.3969/j.issn.1002-2104.2011.04.026

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人口激增、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这三大问题[1]。人口与资源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密切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口高度集聚的特大型城市则尤其如此。城市系统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若干个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彼此间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形成一个综合的有机系统。其中人口处于核心地位,它既是物质的生产者,也是物质的消费者,既通过自身的生产、生活活动直接作用于资源和环境,同时又通过社会经济活动间接影响资源和环境。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问题更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2-5]。

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在近几十年来高速发展,人口规模迅猛扩张,城市化水平飞速提升,已经对能源利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带来了巨大压力。随着上海社会经济深入发展,城市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还将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流向上海,必将引发更多的资源环境问题。因此,研究上海人口变化动态特征,分析其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影响,对于上海今后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政策,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压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上海人口变化特征

近30年来,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人口特征发生巨大变化。城市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上海,人口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上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城市化水平已经跃居全国首位。

1.1 人口总量规模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上海人口规模急剧扩大,尤其是由于流动人口快速增加而导致城市常住人口数量激增。如图1所示,截止2008年,上海户籍人口比1978年增长293万人,不到27个百分点;而常住人口同比增长784万人,增长率超过71个百分点。1978年以来,按照总量规模变化特征,上海市人口变化主要可分为3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8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劳动力需求不高,对外地人口吸引较小,流动人口数量较少,上海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上海市人口总数呈缓慢稳定增长态势。1978年,上海市户籍人口总数为1 098万人,至1990年增长至1 283万人,相比1978年增长16.8%,而此时上海常住人口也仅为1 334万人。

(2)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开放,上海日益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

龙头,城市吸引力与日俱增,大量外地劳动力进入上海寻找就业机会,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长。这一阶段,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呈现负增长趋势(自1993年起),外来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了影响上海人口规模、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总体来看,上海市户籍人口总量相对保持平稳,而常住人口数量持续快速增加。至200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比1990年仅增加了38万人,约3个百分点,而常住人口增至1 608万人,同比增加了20个百分点。

(3)第三阶段:新世纪至今。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福利和就业机会差异等市场机制作用下,周边人口进一步向上海快速集聚,而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即将举办的2010年世博会加剧了这一过程,上海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均有明显增加,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外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和户籍人口的机械迁入。截止2008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1888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280万人,增长近17个百分点,预计至2010年世博会召开时,上海常住人口将达到2 000万人。

1.2 人口城市化水平

非农人口比例占户籍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市化水平运用最广泛的指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城市空间大幅拓展,人口总量快速增长,随着中心城区不断扩张和郊区工业化大跨度发展,上海户籍人口中非农人口比例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如图1所示,1978年上海市的非农业人口仅为645.23万人,占户籍人口比例为58.7%;此后,城市化水平快速稳定提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上海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1.75个百分点,至2008年,上海市城市化水平已达到87.5%,位居全国首位。

然而,快速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诸多负面环境效应[6-9]。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也发生巨大转变,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压力都相应增加;另一方面,短期内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上海城市化率高于相应经济发展水平下应达到的标准城市化率,呈现出过度人口城市化特征,而严重的过度人口城市化会引起城市人口密度过高,从而使得人均拥有的城市资源量下降,具体表现为住房拥挤,道路拥塞等,结果是城市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城市长远发展。

2 资源与环境效应

人口与资源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发展机理:

其一,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机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在一个统一整体中,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以及各种需求使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根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科学地组织经济活动,经过人为的内部协调与外部环境适度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尽可能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最优的代内和代际配置,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并依此增加对环境资源再生和保护的投资,使环境资源不断更新,污染得到治理,获得较好的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对环境的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状况的改善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资源环境效益的统一。

其二,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交恶、矛盾对立的恶性循环机理。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的矛盾,经济活动的“个体性”与资源环境“公共性”的矛盾,常常使现实中的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处于矛盾对立状态。表现为: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的加剧-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失衡-生物圈的不可持续。具体来说,维持人类存续的物质资料来自于生态系统的生物和环境中的其他自然能量,如果人口增长其生存需求超出了生态系统对环境能量的生物转化,就会破坏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循环。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垃圾排放过度,就会污染环境。反过来,因能量循环受阻而使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污染超过自然环境系统的降解能力,又会威胁着人口的生存。

对上海而言,伴随着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发展资源和环境约束也日益显现,人口和消费水平的增长增加了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资源环境效应,给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如何解决好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关系到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2)居民生活水耗。

上海虽然地处中国东部平原感潮河网地区,水资源总量较为充沛,但多以过境水资源为主,就上海本地水资源而言,数量十分有限,并且河道水质污染严重,大多数河道水质劣于V类标准,降低了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导致陆域河网优质饮用水源稀缺。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的用水负荷逐年稳步增加。如图3所示,进入九十年代,生活用水年递增率在3%左右,这与上海市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密切相关,且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耗水量也有所上升。特别是1994 年后,上海市的城市化水平突破70%,用水负荷量增加更为明显。到2008年,上海市生活用水总量为17.98亿标立方米,是1978年居民生活用水量的5倍,居民生活用水在全市用水总量中的比例达到了74%以上,比1978年所占比例增长了3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正处于实现国际大都市建设的进程之中,城市对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日益增加,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2.2 污染负荷

(1)水污染负荷。

由于上海人口总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染负荷也不断增加。如图4所示,近30年来,在废水排放总量趋于稳定同时,上海生活及其他废水排放量却逐年快速上升,1981年为3.80亿t,2008年增长近4倍,达18.19亿t,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例也从21.2%增至80%,生活及其他废水与工业废水的比例份额完全颠倒,已取代工业废水成为废水排放总量的最大贡献源。不过与此同时,上海按照中心城区集中处理、郊区集中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战略,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网建设。至2008年底,上海共建成了50座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达到673万m3/日,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5.5%,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8%。

由于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高,生活及其它废水COD排放量并未随生活及其它废水排放总量的急剧增加而变化,近十年来一直在26万t左右波动,保持了相对较为平稳的水平。

(2)大气污染负荷。20世纪80年代,上海约有90万只煤球炉,1985年民用煤年耗高达274万t,居民生活炊事用的煤球炉为上海主要大气生活污染源,一直难以解决。为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上海市政府加快煤气发展进程,1994年全市新增城市煤气供气能力130万m3,新增用户30万户,普及率达到80%,1995年达到86.6%。1999年,上海又开始使用更加清洁高效的天然气,截止2008年,家用天然气销售总量已达5.72亿m3。

示,由于上海民用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包括煤气化率的提高和清洁天然气的使用),虽然上海废气排放总量逐年攀高,但上海生活及其他废气排放量并未随着人口高速增长而发生较大变化,在总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占废气排放总量的比例则呈现出逐年波动、总体下降的趋势。近5年的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也控制在13万t左右的水平。

3 结 语

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并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当时该规划是基于2 000万左右的人口规模。而就目前的人口发展趋势判断,上海的人口必将在近期就突破规划基点,而资源消耗瓶颈和环境污染压力将会愈加严峻。从中长期战略发展的角度,上海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预测人口发展规律,调整城市发展战略。结合周边区域发展,科学研究上海经济、人口增长规律,正确预测中远期上海人口发展水平,对既有相关城市总体规划和人口规划进行调整,并对能源规划和水源规划等相应的城市配套资源环境保障规划进行修订。

(2)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针对上海重工业经济比重常年居高不下的情况,应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贯彻中央对上海城市“两个中心”的定位,优先发展金融、物流、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和一些先进制造业,逐步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通过降低工业产业的比重下降,降低资源能源消费,进一步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促使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就业人口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型转化。

(3)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强调治污防污并重。人口规模的超预期增长,使得上海环境基础设施的常年超负荷运转,极大威胁到上海城市环境质量。一方面必须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扩能,对城市污染水处理系统全面实行升级和改造,攻克生活垃圾处置的规划和技术难关,提高工业废气治理设施的技术水平,解决污染末端治理问题;另一方面,更要在体制机制费制上着眼于污染预防,完善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推进环境保护机制改革,并利用经济杠杆推动污染防治的市场化运作。

(4)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企业环保责任。公众环保意识是否能及时提升是决定城市可持续成长力的决定性因素,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人口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基本符合倒U型规律,人口环境意识水平的提高会对城市环境的产生正效应。而目前上海在公众环保意识方面开展的基础工作还远远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在新兴产业崛起和传统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要注重企业环保责任意识的培养,这也将成为上海发展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基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姚蓉. 21 世纪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之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4, 11(1): 67-70. [Yao Rong. Research on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ssues in the 21st Century,China[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4, 11(1): 67-70.]

[2]刘昌明, 王红瑞. 浅析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关系[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5): 635-644. [Liu Changming, Wang Hongrui.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Resources and Population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3, 18(5): 635-644.]

[3]李新. 苏南人口密集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特征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5): 595-599. [Li Xin.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South Jiangsu with Concentrated Population[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5, 14(5): 595-599.]

[4]王桂新, 刘旖芸. 上海人口经济增长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相关分析[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6, 1(1): 41-50. [Wang Guixin, Liu Yiyun. A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and Its Influence on Environment in Shanghai[J].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 1(1): 41-50.]

[5]吴荣生, 管东生. 珠江三角洲的人口时空变化及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06, 25(12): 1586-1590. [Wu Rongsheng, Guan Dongsheng.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Popul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Pearl River Delta[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 25(12): 1586-1590.]

[6]刘新勇. 论人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22): 112-114. [Liu Xinyong.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on the Environment[J]. 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2006, 16(22): 112-114.]

[7]刘耀彬, 李仁东, 宋学锋. 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 (3): 55-60. [Liu Yaobin, Li Rendong, Song Xuefeng. Summary and Comment of the Correlation Study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EcoEnviron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15(3):55-60.]

[8]白艳莹, 王效科, 欧阳志云. 苏锡常地区的城市化及其资源环境胁迫作用[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16(6): 286-288. [Bai Yanying, Wang Xiaoke, Ouyang Zhiyun. Urbanization in SWC Region and Its Ecological Stresses[J].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2003, 16(6): 286-288.]

[9]周彬, 杨达源, 董杰, 唐继刚.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南京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6, 19(2): 33-35. [Zhou Bin, Yang Dayuan, Dong Jie, Tang Jigang. Impact of Rapid Urbanization on Eco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ptions in Nanjing[J].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2006, 19(2): 33-35.]

[10]上海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光辉的六十载――上海历史统计资料汇编[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Shanghai Statistic Bureau, Shanghai Surveyor Team of NSB. The Glorious 60 Years: Shanghai Compilation of Historical Statistics[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9]

[11]《上海环境保护志》编委会. 上海环境保护志[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 [The Editorial Board for the Chronicle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Shanghai. The Chronicle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Shanghai[M]. 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 1998.]

Analysis of Population Evolvement and Its Effects on Resource andEnvironment in Shanghai

WU Jian1,2 HU Dongwen1 WANG Min1 HUANG Yuchi1 WU Jianqiang1 TANG Hao1

(1.Shanghai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hanghai 200233,China; 2.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Science and Techn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 Regarded as the super big city, the population in Shanghai has exceeded 18.88 mill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rate is the highest among the country which is as high as 87%.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in Shanghai during the last 30 years as well as its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 is reviewed.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expanded population and raised urbanization level have brought out the residenti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17 times and water consumption 5 times of those of 1978, and that the contribution from residential section has also been rising year by year rapidly. Residential waste water discharge has become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source instead of industrial discharge presenting a 80 percentage of total urban discharge and the emission of residential exhaust gas is relatively stabilized. In terms of the problems Shanghai is facing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on city developing strategy,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increase, public awareness enhancem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on enterprises .

Key words Shanghai; Popul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上一篇:信任与家族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下一篇: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及其评价监测模型的构建与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