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区划

时间:2022-06-12 11:37:31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区划

摘要 本文根据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以全国作为参照区域计算了2005-2008年青岛市主要辖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①对于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而言,平度市处于富余状态;莱西市处于临界状态;胶州市、即墨市、胶南市处于超载状态;青岛市市区则处于严重超载状态。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序列(由富余到超载):平度市>莱西市>胶州市>胶南市>即墨市>市区。②青岛市各辖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全部处于富余状态,其中市区的相对经济资源承载能力最大。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序列(由富余到超载):市区>胶州市>胶南市>即墨市>莱西市>平度市。③青岛市各主要辖区综合承载力全部处于富余状态,且基本保持稳定。综合承载力序列(由大到小):市区>平度市>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莱西市。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青岛市2005-2008期间主要辖区的主体功能区进行了区划,结果显示青岛市所辖6市区均属于优化开发区,在“十二五”期间,产业调整与优化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相对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承载力;主体功能区;青岛市

中图分类号 F15;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4-0148-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4.023

为了兼顾区域承载能力和转变经济增长理念,有效调控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各地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以促进形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均衡格局。这种划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区划,在考虑经济活动的同时,深入研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主体功能区区划要求自然条件数据和经济社会数据的有机结合,因此,信息量异常庞大。已有的主体功能区区划一般是建立一套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主观或客观方法对区域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从而进行区域主体功能划分。这种方法至少存在两大缺陷:一是指标体系的构建尚不成熟,存在一定的争议;二是标准过于繁冗、应用受限。而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既能明确各个地区不同的资源环境基础,从而得出各个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为区域划分提供初步参考。本文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理论,在评价青岛市2005-2008年各主要辖区承载力水平的基础上,对青岛市主体功能区进行了区划,以期为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1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主体功能区区划

相对资源承载力是以较之研究区域更大的数个参照区域为对比标准,根据参照区的人均资源拥有量和消费量,计算研究区域相对于参照区域的各类资源的相对承载力[1]。相对资源承载力与传统的单一资源承载力相比较,突出了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之间的互补性[2]。类似的方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3]中得到应用。近年来,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逐渐得到国内学者的认可并被广泛应用[4-7]。因此,相对资源承载力也已经成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

1.1 相对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

本文依据数据的易得性、可比性,选取全国作为参照区域,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和青岛市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的相互影响,选定人口数量为研究目标,以耕地面积表征自然资源;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表征经济资源,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角度研究其资源承载力。

①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Crl=Il×Ql(1)

式中,Crl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104人);Il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人•m-2),Il=Qp0/Ql0,Qp0为参照区人口数量(104人),Ql0为参照区耕地面积(104 hm2); Ql为研究区耕地面积(104 hm2)。

②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Cre=Ie×Qe(2)

式中,Cre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104人);Ie为经济资源承载力指数(人•104元-1);Ie=Qp0/Qe0,Qe为研究区国内生产总值(108元),Qp0为参照区人口数量(104人);Qe0为参照区国内生产总值(108元)。

③综合承载力:Cs=Wrl×Crl+Wre×Cre(3)

式中,Cs为综合承载力(104人);Wrl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权重;Wre为经济资源承载力的权重。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和青岛市的具体情况,考虑到一个区域的综合承载力应是二者的均衡点,才能够保证经济、环境与人口的协调持续发展。故设定Wrl=Wre=0.5。

1.2 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判断

在得出综合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之上,通过与实际资源承载人口的比较,能获取各地区相对于参照区域的承载状态,包括三种类型:

超载―实际人口数量(P)大于可承载人口数量(Cs),即P-Cs>0;

富余―实际人口数量小于可承载人口数量,即P-Cs<0;

临界―实际人口数量等于可承载人口数量,即P-Cs=0。

1.3 主体功能区的区划

借鉴舒克盛[8],根据综合承载力以及资源对区域经济的承载力对主体功能区区划标准见表1。

2 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区划

2.1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青岛市GDP、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均来自青岛市2006-2009年统计年鉴,见表2;所用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GDP、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2006-2009年统计年鉴。

2.2 计算过程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以全国为参照区,分别计算青岛市各主要辖区的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计算结果汇总于表3,4;图1-3反映了2005-2008年青岛市主要辖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综合承载力的演化过程。2.3 评价与分析

以全国作为参照区域,2005-2008年青岛市的相对资源承载力主要表现为:

(1)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表1、2和图1显示,在青岛市主要辖区中,平度市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至2008年底,富余程度达39万人,说明平度市人口规模和增长的压力主要由自然资源尤P>Cs,Qe>Csg

说明该地区现实人口大于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现实GDP值大于资源所能承载的经济活动量,即人口和经济都处于超载状态。因此,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都较高,在后一阶段应以优化产业发展、降低单位GDP产值所占用的资源和减小人口压力、实行人口分流措施为主。优化开发区P>Cs,Qe<Csg说明该地区现实人口大于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现实GDP值又小于资源所能承载的经济活动量,即人口超载,经济富余。因此,该地区的经济密度比人口密度压力要小,产业结构较为落后,基本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单位GDP所需要的劳动力较多而消耗的资源量较大。在后一阶段应以提升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资源的人口吸纳能力,降低单位GDP产值所占用的资源并辅以适度的人口流出措施为主。

重点开发区P<Cs,Qe>Csg

说明该地区现实人口小于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现实GDP值大于资源所能承载的经济活动量,即人口有富余,经济超载。因此,该地区的人口密度比经济密度压力要小。在后一阶段应以优化产业发展,降低单位GDP产值所占用的资源和实行适度的人口流入措施为主。

优化开发区P<Cs,Qe<Csg

说明该地区现实人口小于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现实GDP值也小于资源所能承载的经济活动量,即人口和经济都处于富余状态。因此,该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压力都比较小。在生态环境较强的区域应该着重开发,成为新的经济和人口集聚高地。而在生态环境较弱的区域应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

重点或限制开发区

其是土地资源承担,而且这种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莱西市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与区域实际人口差距在±2万人左右,虽有波动,但整体基本上处于临界状态,说明该市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且处于关键阶段;胶州市、即墨市、胶南市的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但超载程度不大且保持稳定,体现了三市区的自然资源对区域人口的承载力不足;青岛市市区的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实际人口是其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32-36倍,可见该区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矛盾非常尖锐。依据上述分析,得到青岛市主要辖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序列(由富余到超载):平度市>莱西市>胶州市>胶南市>即墨市>市区。

(2)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从表1、2和图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青岛市各辖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全部处于富余状态。其中,市区的相对经济资源承载能力已达到目前实际人口的4倍,体现了该区经济资源充沛,经济发达;胶州市、即墨市、胶南市虽然与市区经济资源相比差距较大,但对于三市的人口压力还是有较大富余;平度市、莱西市的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相比之下则较弱。依据上述分析,得到青岛市主要辖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序列(由富余到超载):市区>胶州市>胶南市>即墨市>莱西市>平度市。

(3)综合承载力:从表1、3和图3可以看出,青岛市各主要辖区综合承载力一直处于富余状态,且基本保持稳定。其中,综合承载力及其富裕程度以市区为最大,并于2007年达到峰值,综合承载力达到565.6万人,较当年该区实际人口富余290.1万人,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区经济实力雄厚,经济资源丰沛所致。平度市的综合承载力位列第二,年均达到177.3万人,而这主要来自于该区自然资源的贡献。其他四市区彼此相差不多,年均综合承载力都在100万人以上。因而得到青岛市主要辖区综合承载力序列(由大到小):市区>平度市>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莱西市。

2.4 主体功能区区划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理论,运用前文计算得到的综合承载力以及资源对区域经济的承载力即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对青岛市“十一五”期间主体功能区进行区划,区划标准见表1。其中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由下列公式计算得到:

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Csg=Isg×Ql

式中,Csg为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108元);Isg为资源―经济承载指数(元•m-2),Isg=Qe0/Ql0,Qe0为参照区国内生产总值(108元),Ql0为参照区耕地面积(104 hm2);Ql为研究区耕地面积(104 hm2)。

通过计算得到,依据判定标准,青岛市主要辖区全部为符合P<Cs,Qe>Csg,即所有辖区都属于优化开发区域。图4反映了青岛市主要辖区2005-2008年实际GDP在扣除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之后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青岛市区经济超载最为严重,且超载程度呈现逐年大幅度提升趋势,年均提升幅度在18%左右。其他五市则相对超载程度较小。因此,对于青岛市,特别是市区,在未来“十二五”期间,加快产业调整和优化仍是极其重要的战略性工作。

3 结 论

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对青岛市主要辖区2005-2008期间的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综合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如下:①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青岛市主要辖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序列(由富余到超载):平度市>莱西市>胶州市>胶南市>即墨市>市区。其中青岛市区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实际人口是其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32-36倍,人口与自然资源矛盾非常尖锐。②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青岛市各辖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全部处于富余状态,其中市区的相对经济资源承载能力最大,已达到目前实际人口的4倍。青岛市主要辖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序列(由富余到超载):市区>胶州市>胶南市>即墨市>莱西市>平度市。③综合承载力:青岛市各主要辖区综合承载力全部处于富余状态,且基本保持稳定。青岛市主要辖区综合承载力序列(由大到小):市区>平度市>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莱西市。可以说,青岛市在“十一五”期间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良好且稳定。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理论,对青岛市2005-2008年期间主要辖区的主体功能区进行了区划,结果显示:青岛市所辖6市区均属于优化开发区,在“十二五”期间,产业调整与优化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Huang Ningsheng, Kuang Yaoqiu.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the Problem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J]. Economic Geography, 2000,(2):52-56.

[2]Wang Zongming, Zhang Bai. Analysis of Dynamic Changes of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in Jilin Province [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2):5-9.

[3]Chen Chuanmei, Zheng Chuiyong and Ma Caixi. System Dynamics for Zhengzhou Land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J].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1999,2(1):55-59.

[4]宋世杰,赵晓光. 榆林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0,(1):59-60. [Song Shijie, Zhao Xiaoguang. Study on Relative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Yulin City [J].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2010,(1):59-60.]

[5]Liu Tao.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J].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2001,(4):4-5.

[6]He Min, Liu Youzhao.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Problem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3,13(3):81-82.

[7]Hao Junqing, Wang Yanlin and Fan Genyao.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Problem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Yanan City [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4,18(2):18-22.

[8]舒克盛.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信息的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1):33-36. [Shu Kesheng. The Study on the Divis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iority Zones on the Basis of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 Case Study of Yangtze River Basin[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0,29(1):33-36.]

Division of Main Functional Regions Based on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in Qingdao

FU Ding1 SONG Shijie2

(1. School of Economic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China;

2.College of Geology and Environment,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Shanxi 710054, China)

Abstract In contrast with the other parts of our country, the paper is to calculate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natural and economic resources 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cities and downtown area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Qingdao City from 2005 to 2008 based on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erms of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Pingdu city is in a state of plenty, Laixi city is at a critical point, the cities of Jiaozhou, Jimo city and Jiaonan are in a state of overload while the downtown area of Qingdao City is in a serious overload state. The order of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of the following cities and area is as follows(from plenty to overload): Pingdu>Laixi>Jiaozhou>Jiaonan>Jimo>downtown area; in terms of the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all the 5 cities have been in a state of plenty while the downtown area has reached the maximum. The order of the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from plenty to overload) is: downtown area>Jiaozhou>Jiaonan>Jimo>Laixi>Pingdu; in terms of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all the 6 cities and area have been in a state of plenty and basic stability. The order of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from big to small) is: downtown area>Pingdu>Jimo> Jiaozhou>Jiaonan>Laixi.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bove, the paper is to divide the cities and downtown area of Qingdao City from 2005 to 2008 into different main functional region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6 cities and area of Qingdao City belong to the optimizing development zones, and the industrial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are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n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eriod of 12th 5Year Plan.

Key words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nomy; main functional regions; Qingdao

上一篇:农户采用节约耕地型与节约劳动型技术的差异 下一篇:突发性能源短缺的应急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