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协调发展的政府财政保障分析

时间:2022-06-30 11:28:31

地方协调发展的政府财政保障分析

摘要 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置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研究政府财政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的保障作用,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文章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充分利用现行有关监测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测算结果,同时引入发展协调度的应用。在梳理政府财政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理论关系基础上,文章明确了地方政府财政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通过综合运用了加权平均、回归拟合、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不但验证了发展的协调能力与发展的综合能力的高度相关性,还验证了财政保障地方协调发展的有效性。亦即,地方政府财政通过发挥协调功能,可以以更快的速度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在结合三亚实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政府在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协调发展战略中应采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建立财政保障长效机制调整既有的利益格局等一系列有益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地方;协调发展;全面小康社会;财政保障

中图分类号 F224.9;F8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4-0139-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4.022

总的来说,对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有环境可持续性指数(ESI)、生态足迹(EF)、能值分析法(EmSI)和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SEI)等。[1]归结起来往往存在两种视角:一种是立足于认知发展水平的价值化方法,如绿色GDP化、能值化、生态足迹化等;另一种是发展阶段的指数化方法。在两种方法中,前者数据需要量大、计算繁琐而且需要的主观设定也多;后者往往是以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多项指标从不同方面来实现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考察。当前,指数化方法有两类,一类是倾向于对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的评价,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等;另一类是倾向于可持续发展中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的评价。从既有的成果看,各种方法都得到了研究和运用,而指数化方法相对于价值化方法有更大适用性。全国各地正在使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其实现程度监测所适用的方法就属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的评价。但这种综合能力的计算方法其实并不完美,因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构成一般包括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由若干个具体指标组成。如果在评价可持续发展中仅仅关注某种发展水平或者是综合能力,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分类的必要性就显得有些多余了。其实,可持续发展本身是一个有机的大系统,各个子系统作为组成要素,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才能使整个有机体正常运转。“木桶原理”就很生动地告诉人们构成要素协调的重要性,而发展综合能力以加权平均方法来评价特定发展水平正好掩盖了可能存在的“长短板”间的不协调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全面认清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所以,通过评价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从另一角度来认识可持续发展内涵是非常必要的。

1 概 述

目前,对于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的测算评价,运用得较多的是测算一种综合的协调度。在现有文献中,以综合协调度方法来评价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研究很多,但在构建子系统方面,有从两个子系统去寻求协调度的,也有从三个或以上子系统去寻求协调度的。两个子系统间协调的研究有:李艳、曾珍香等就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回归拟合等对某市的经济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应用 [2] ;桑秋、张平宇等也利用了同样的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沈阳市人口、经济、空间与环境的协调度分析[3],等等。三个或以上子系统间协调的研究有:刘晶、敖浩然等利用因子分析、回归拟合和模糊数学等方法对重庆市北碚区1998-2005年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分析;[4]刘晓娟、童玉芬利用主成分分析、回归拟合和模糊数学等方法对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进行了评价;[5]张百瑞在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中使用了协调度系数的方法;[6]康晓光、马庆斌在对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价中确立了一种新的协调度概念,并通过战略地位、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的协调度来研究北京市的协调发展问题[7] ,等等。

有关人们对政府财政影响发展的关系的认识往往是从政府财政分别与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和社会公平的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的。具体看来,18世纪70年代以亚当•斯密(1776)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分析》为起点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Romer、Lucas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构筑了内生增长理论,都有政府或政府财政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内容,为政府财政参与经济增长提供了依据。从20世纪30年代起,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增长观念不再被视作“必然”,人们越来越关注对波动的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的任务主要在于克服对这一自然增长路径的偏离。19世纪中期的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穆勒第一次提出分配优先和通过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分配的观点。新剑桥学派发展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观点认为收入分配是经济理论的核心,并坚持只有在宏观水平上去探讨收入分配理论,才能真正找到国民收入的决定力量。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指出了政府主导收入差距由扩大到缩小的一条途径。20世纪70年代后收入分配问题在人们进一步认识经济发展含义的基础上成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和社会公平构成了可持续发展内涵的重要方面,也是形成了政府财政配置资源、稳定经济和收入分配的基本职能。这也可以看成是可持续发展与政府财政保障可以契合的理论基础。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和不断演化,发展的内涵变得愈益广泛,参与主体日趋多元。与此相适应,政府的职能在显示其动态性和扩张性特征的基础上,参与手段表现出间接性、经济诱导性而非直接的计划或行政性――这显然给政府财政手段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目前,由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抽象性和认识的不统一,人们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政府财政保障关系时,往往选定某一社会发展目标与政府财政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诸如和谐社会、宜居城市等社会发展目标许多时候被赋予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如贾康认为中国财政型态在新的历史阶段要从供给型财政、生产建设型财政逐步转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总体社会再生产发展要求相适应、相匹配的财政型态,提出了公共财政的制度建设政策改进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动的思路[8]。廖清成直接指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因此,要通过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9]武小惠指出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财政政策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严重不足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加强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财政保障机制[10]。另一种认识方法将社会发展目标视为包含和谐财政子系统与和谐社会子系统的大系统进行了定量的综合评价。蔡跃洲认为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统一性并利用一个包括72个指标的和谐社会评价体系对我国社会和谐状态进行趋势分析和国际比较[11]。吕炜从“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与“推动自身的体制完善与和谐发展”两个方面设计出一套指标体系对公共财政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绩效进行了综合的评价[12]。 其方法较单一,基本采用了加权平均法,难于直接辨认可持续发展的政府财政作用。

根据可持续发展中进程与状态内在统一[13]的观点,中国的实际决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科学发展的进程,其状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未来包含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两重阶段性目标。结合如此相对、具体的背景,国家统计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实现程度便可成为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一个指向。中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归根结底是对业已失衡的社会公平的弥合和对充满矛盾的利益格局的纠正。这一方面体现了政府作为利益共同体协调公共性问题的天生职能;另一方面表明新时期下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政府职能从政治领导向政治管理的转换[14]。具体讲,就是政府宏观调控中充当“抑制冲突的外部力量”[15]――这为将发展协调度作为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另一指向提供了依据。在当今中国,以市县为单位的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性主要源于可持续发展自身的地方化理念[16]和地方发展绩效的管理体制。以市县为单位的地方政府财政保障的有效性主要基于公共经济学中财政分权理论。本文在这些理论支撑下的有效时空范围内对政府财政作用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在验证发展协调度对发展综合能力的正向影响的基础上针对协调度保障的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在验证政府财政主导作用的有效性时虽然直接面向协调度却可以保证在政府主导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中有关结论的正确性。本文选用的指标体系是全国适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内容比较丰富,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共23项指标。该指标体系中一个突出特点是务实地针对当前中国存在着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对社会子系统进行了具体化。这并不妨碍对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的评价,而且还重点明确地反映出社会子系统内部多项具体内容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2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国家统计局在全国推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预先为各项指标设定了权重和目标值,并以实际值的加权平均结果对目标值的加权平均结果的逼近程度来衡量监测结果。本文在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中沿用统计部门监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方法;进行综合协调度的评价则利用各子系统的实现程度结果加以计算。各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如下:

2.1 指标无量纲化

(1)正指标无量纲化:zi=xixi1×100%,若xixi1<1

100%,若xixi1≥1(1)

(2)逆指标无量纲化:

zi=xi1xi×100%,若xi1xi<1

100%,若xi1xi≥1(2)

以上两式中,zi为xi的评价值,xi为实际值,xi1为目标值。

(3)区间指标无量纲化:

zi=0,如果xi

[m1,m2]

1(q1-m1)2x2+2q1(q1-m1)2x+m21-2q1m1(q1-m1)2×100%,如果xi∈[m1,q1]

100%,如果xi∈[q1,q2]

1(q2-m2)2x2+2q2(q2-m2)2x+m22-2q2m2(q2-m2)2×100%,如果xi∈[q2,m2]

(3)

其中zi为xi的评价值,xi为实际值,[q1,q2]为指标xi的目标区间值,m1、m2为指标xi的一个允许下、上界限值。

2.2 综合能力评价

(1)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亦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程度为:F=∑[DD(]23i=1[DD)]wizi(4)

(2)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综合能力,亦即各子系统的实现程度为:Fj=∑[DD(]nji=mj[DD)]wizi/∑[DD(]nji=mj[DD)]wi(5)

2.3 综合协调度评价

利用(5)式所得的各子系统综合能力计算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协调度,其计算方法是:

协调度:Xtd=1-V(6)

变异系数:V=S/Y(7)

式中,Xtd为协调度,V为变异系数,S为标准差,Y为6个子系统综合能力得分之均值。

3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实证分析

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分6类共23个指标:经济发展=[x1,x2,x3,x4,x5]=[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失业率];社会和谐=[x6,x7,x8,x9,x10]=[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生活质量=[x11,x12,x13,x14,x1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民主法制=[x16,x17]=[公民自身民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教育文化=[x18,x19,x2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资源环境=[x21,x22,x23]=[单位GDP能耗,耕地面积指数,环境质量指数]。三亚市2000年-2008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的实际值见表1。本部分数据采用Excel和Eviwt 5.0软件。

(1)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评价。根据表1按公式(1)-(5)计算三亚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亦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见表2。

(2)可持续发展综合协调度评价。根据表2按公式(6)-(7)计算三亚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各子系统在各年度的综合协调度,见表3。

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看,2000年以来,三亚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发展目标上的实现程度由64.2%逐年提高至2008年的79.6%,增幅为15.4%。同期全国水平从59.3%逐年提高至74.6%,增幅为15.3%(见图1),两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速度相当,发展轨迹非常接近。虽然三亚市的实现程度高于全国水平,但这种优势是三亚市在2000年时既有的优势的延续,9年来三亚市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并没有取得突出于全国水平的成绩。与全国范围内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三亚市在2008年确立了“2013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17]。尽管在这种情况下所确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难度并不轻,但也体现出地方政府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中的主动性和胆识。2008年增速有所放缓很可能是发展战略调整带来的“换档”效应。

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协调度看,图2显示,全国的综合协调水平表现出平稳上升,尽管增速递减,但符合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规律。三亚市与全国水平在前四年中表现非常一致;并从2005年开始超过全国水平,但存在较大波动,特别是2008年相对于2007年有所下降。针对2008年全国协调水平保持增长、三亚水平略有下降的实际,结合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宏观调控等背景以及三亚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上放缓的趋势,说明三亚市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相对全国而言尤显脆弱。

从可持续发展协调度与综合能力的关系看,可持续发展有机体中各子系统的协调耦合有利发挥系统功能从而促进发展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拟利用回归方法寻求发展协调度与发展综合能力的关系,以证明政府直接履行协调职责有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目标。因变量和自变量分别选择已计算得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F和综合协调度XTD。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978 6,对两个变量进行ADF的单位根检验得知两者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属于二阶单整,见表4。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知,在10%显著性水平下,原假设“Xtd不是F的Granger原因”的统计值是9.023,应拒绝原假设,接受Xtd是F的Granger原因,Xtd的变化将引起F的变化。据以上检验结果,经过测算建立起回归模型,据式8可判断,每提高1个单位的Xtd可带来1.1个单位的F。

4 地方政府财政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

可持续发展及其战略是需要政府与其他很多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在地方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作为可持续发展主导者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其他市场主体难于解决的公共性问题。在科学发展观中,发展是全社会的要义,协调可持续是基于主导者的要求。所以,本文在地方政府财政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实证中倾向于探求政府财政支出保障发展的协调性问题。为了验证政府财政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三亚市2000年以来的情况进行分析:因变量选用前文计算的综合协调度(xtd),自变量选用财政支农支出(czzn)、行政管理费(xzgl)、教科文卫支出(jkww)、其他支出(qtzc),原始数据见表5。财政支出的四种分类基本反映了准生产性支出(czzn)、非生产性支出(jkww和xzgl)和生产性支出(qtzc)。非生产性支出代表着公共服务投入水平,其中:教科文卫支出(jkww)代表着基本公共服务,行政管理费(xzgl)代表一般公共服务投入。在实证计算前,以2000年为基期,对4个自变量的时间序列运用三亚市同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wjindex)进行平减来剔除物价变动影响,然后取自然对数。具体思路和方法是;首先,进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接着,利用ADF方法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避免伪回归;在明确变量存在同阶单整后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最后是建立回归方程。计量分析主要采用eviews5.0软件完成。

数据来源与说明:2007年财政支出数据来自《2008年三亚统计年鉴》,2008年财政支出数据来自《三亚统计提要2008》和《关于2008年三亚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09年三亚市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1)变量之间相关性检验。对因变量综合协调度(xtd)和自变量财政支农支出(czzn)、行政管理费(xzgl)、教科文卫支出(jkww)、其他支出(qtzc)进行相关性检验,见表6。5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强,系数均在0.93以上,而且都是正相关。(2)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对综合协调度(xtd)、财政支农支出(czzn)、行政管理费(xzgl)、教科文卫支出(jkww)、其他支出(qtzc)等5个变量的时间序列逐个进行单位根检验,选择无常数和趋势项的检验方法。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5个变量及其一阶差分不能实现同阶单整;在进行二阶差分后,检验结果均为平稳变量,见表7,所以,5个变量属二阶单整。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通过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除了发现因变量综合协调度(xtd)与自变量财政支农支出(czzn)、行政管理费(xzgl)、教科文卫支出(jkww)、其他支出(qtzc)等4个自变量存在很强的关系外,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同样也非常大。为了避免在回归过程中存在多重共线现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4个自变量进行整合,第1个主成分的特征值是3.901,对原变量的解释比重已达到97.534%。4个自变量的初始载荷值分别0.988、0.996、0.988、0.978。通过第1主成分特征值与各变量的初始载荷计算出第1主成分Component的表达式,见式(9)。

Component=0.500 1×czzn+0.504 3×jkww+0.5003×xzgl+0.495 2×qtzc(9)

通过上式计算出第1主成分的历年得分序列Component,见表8,以Component与协调度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滞后期为2时,其F统计值为13.13,原假设“Component不是Xtd的Granger原因”的可接受概率仅为7%,亦即在10%的显著水平上应拒绝原假设,说明Component是Xtd的Granger原因。

(4)建立回归方程。综上所述,因变量综合协调度(xtd)与自变量财政支农支出(czzn)、行政管理费(xzgl)、教科文卫支出(jkww)、其他支出(qtzc)等4个变量之间具有协整条件,4个自变量提取的第1主成分Component与综合协调度(xtd)之间的相关性为0.957 1;在5%的显著水平下,对Component进行ADF的单位根检验,二阶差分后统计值为-3.747,是平稳变量,属2阶单整。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已表明,Component的变化会引起xtd的变化,可以建立回归方程。经过尝试,综合考虑R2、t值等多项检验指标建立如下模型:

Xtd=0.0312×Component+0.2503(10)

t值(8.743)(3.6801)

R2=0.904 L=25.656 AIC=-5.257 SC=-5.213

(5)回归方程还原。为了通过公式直接反映协调度与财政支出的关系,在式(10)中代入式(9)得到还原的回归方程:

Xtd=0.015 603×czzn+0.015 734×jkww+0.01 561×xzgl+0.015 452×qtzc+0.250 3(11)

从式(11)的结果看,对于三亚市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工程而言,财政支出的各类资金对综合协调度都产生正向作用,这符合客观事实。三亚随建省而设市,先后经历了20年,然而前1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非常缓慢,城市基础非常薄弱;后10年的增速明显加快,目前薄弱的城市基础设施和脆弱的管理能力不断地在政府财政保障和市场化进程中逐渐增强,且处在上升期。增加对三亚市方方面面的保障支持都会发挥城镇化进程中的规模效应。

然而,政府财政能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相对于林林总总的各类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等问题的保障存在着最优、次优的选择。式(11)显示,不同类型的资金对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教科文卫支出(jkww)的系数最大,为0.015 734;其次是财政支农支出(czzn)和行政管理费(xzgl),分别为0.015 603和0.015 61,非常相近;系数最小的是其他支出(qtzc),为0.015 452。这表明不同的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可持续性具有不同的影响。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代表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水平的教科文卫支出(jkww)促进协调发展的正向变化最大,财政支农支出(czzn)代表对准公共服务的保障扶持,其正向影响能力较大。倍受批评的行政管理费对协调度的积极影响高于政府财政保障生产性项目的效应,这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越来越高,政府调控范围越来越大,社会事务的管理任务也就越来越重,对代表着政权运转的一般性公共服务也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适度加强保障。事实上,只要财务监督机制到位,行政管理费真正用在公共服务质量优化而非铺张浪费上,其对持续发展中矛盾的协调作用会更加直接。

5 政策启示及建议

根据上文分析,有关政策启示和建议是:

(1)可持续发展评价包含发展综合能力与发展协调能力两个方面,协调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协调度与发展综合能力之间的关系表明,协调度就象“双刃剑”,处在上升期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如果得到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其实现程度会加快;如果不注意其子系统间的协调性,将会大大延缓其综合能力的推进力度,三亚市在2008年的情况是一个明证。地方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在兼顾发挥两种职能时,应向协调性倾斜。尽管“经济建设”仍是发展的中心,但对地方政府而言,应通过经济、行政和法制等多种渠道特别是充分利用财政手段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发挥财政的经济乘数效应来活跃、引导和激发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发展的热情,加快可持续发展进程。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宏大的“三步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一个过渡性任务状态,三亚市的实证表明,地方政府财政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阶段性目标的保障是全面积极而且有效的。中国许多基层地方的情况应该与三亚市的实际类同,由于长期自上而下的区域二元政策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很不牢固,投资环境有待继续优化,所以,市场主体参与建设的主动性不是很广泛和很主动。这也导致了需要政府进行方方面面兼顾的局面,因此,政府财政不论在非生产性领域还是生产性领域的投入对正处于上升期的地方可持续发展而言都是必要的。

(3)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是地方政府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中最有效最正确的策略之一。三亚市的实证同时表明,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投入对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目标的正向效应相对最大,而倾向于生产性的财政支出的积极作用相对最小,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财政公共化转型良性互动的体现。所以说,地方加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达到全面兼顾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的目的,必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尤其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确保经济发展成果为全社会共享;适度提高保障财政支持农业支出需要,激发农业生产积极性,力促农村居民收入提高;适度增加行政管理费,加强监督控制管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多样化、复杂化矛盾的协调需要;适当减少但不能忽略生产性支出保障水平,以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生产方式为契机壮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更高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4)地方政府对新确立的发展战略应该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特别是以政府财政为核心编制基本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财力保障规划,以规划的法定力量来实现支出结构的调整。科学发展观所主张的可持续发展,是渐近式而非激进式地推进社会进步,从而实现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协调。中国式发展兼顾“稳定”和“改革”的统一,站在经济和财政角度,其实就是妥善地处理好既有利益和调整利益的关系,稳妥地安排好经济(财政)存量与经济(财政)增量的利益。所以,地方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尽量不要对政府财政所有可支配财力进行全面调整,务实的办法是对“增量”倾斜,再审时度势地对“存量”进行微调。为了实现政府财政保障结构顺应时势的调整,地方政府应以未来可支配的财政增量资金为主编制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财力保障规划,辅之以存量结构的适度调整,以人大通过方式确保保障规划的法定严肃性,使年度预算与中长期规划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保证各有关部门共同有计划地实施发展战略内容,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郝翠,李洪远,孟伟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对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161-166.[Hao Cui, Li Hongyuan,et a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Different Methods of Sustainability Eval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10,(1):161-166.]

[2]李艳、曾珍香等.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5):54-58.[Li Yan, Zeng Zhen Xiang. Study and App Licat Ion of EvaluationMethod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System[J],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2003,(5):54-58.]

[3]桑秋、张平宇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沈阳市人口、经济、空间与环境的协调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2):98-102.[San Qui, Zhang Pingyu, et al.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 Population, Economy, Space and Environment in Shenyang Since the 1990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08(2):98-102.]

[4]刘晶,敖浩然等.重庆市北碚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度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3):147-151.[ Liu Jing, Ao Haorang, et al. Analysis of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in BeiBei District of Chongqing City in China[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7,(3):147-151.]

[5]齐晓娟,童玉芬.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2): 103-108. [Qi Xiaojuan, Tong Yufen.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among Population, Econom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Northwest Area of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08,(2):103-108.]

[6]张佰瑞.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7,26(9) : 90-93.[Zhang Bairui. Evaluation Research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in China[J]. 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 2007,26(9):90-93.]

[7]康晓光,马庆斌.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85-189.[Kan Xiaoguang, Ma Qinbin. Competition of C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ity[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7:185-189.]

[8]贾康.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J].中国经济问题,2006,(5).[Jia Kan. Public Finance and Harmony Society[J]. Economy Issues in China, 2006,(5):5-10]

[9]廖清成.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J].金融与经济,2006,(15):35-41.[Liao Qinchen. Public Finance and Harmony society[J]. Finance and Economy, 2006,(15):35-41.]

[10]武小惠.构建和谐社会的财政保障机制[J].经济问题,2007,(12):56-59.[Wu Xiaohui. Fiscal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J]. On Economic Problems, 2007,(12):56-59.]

[11]蔡跃洲.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4):32-39.[Cai yaochuang. Public Finance and Evaluation Harmonious Society[J]. 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2007,(4):32-39.]

[12]吕炜.公共财政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制度创新与绩效评价[J].财经问题研究,2007,(12):1-9.[Lū Wei. Institution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ublic Financ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J].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2007,(12):1-9.]

[13]孙家驹.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是过程与状态的统一[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3). 26-31.[Sun Jiaju.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Society are Unification of the Process and the State[J].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Huna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7, (3).]

[14]李景治.从政治领导到政治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5):101-109.[Li Jingzhi. From Political Guidance to Political Management[J]. 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8,(5):101-109.]

[15]刘涛雄.社会冲突与经济增长:一个理论框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8:117-122.[Liu Shouxiong. Conflict and Growt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8:117-122.]

[16]王伟中等.地方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43-55.[Wang Weizhong, etal. Introduction of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06:43-55.]

[17]王东阳.海南三亚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3.[Wang Dongyang. Research on Balancing Urbane and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n Sanya City, Hainan Province. Beijing: People Press,2008:1-53.]

Analysis on Supporting of Public Finance Dur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Local Region:Example for Sanya Implementing Strategy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LIU Xian

(Shool of Economy,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y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32,China)

Abstract There is strongly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at the government finances especially local finance play a supporting rol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mplemen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index system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is paper makes full use of the existing measuring results which represent the realized degree in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coordinated degree. On the basis of making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clear between the government finances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confirms that it is valid for local finance to suppor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weighted average method,the regression model, PCA model and so on, the paper use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 to verify the fact that it is valid for local government to suppor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local region and 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obviously between the realized degree of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ion of development in Sanya city. In the light of analysis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Sanya, the paper proposed a series of policies such as Optimizing financi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and giving priority to provide public products and services, Establishing permanent mechanism of financial guarantee to adjust existing benefit pattern and so on, which are helpful for local government during implementing strategy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 Local regi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Supporting of Public Finance

上一篇:突发性能源短缺的应急体系研究 下一篇:资源型产业集群演化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