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特色课程个案研究

时间:2022-08-03 10:00:57

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特色课程个案研究

【摘要】本文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建设改革时所开设的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为个案,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建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开设此系列特色课程,对该专业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对充实学生大学生活,明确就业方向,端正学习态度有较大影响。学生学习此系列特色课程后收获较大,较好地达到该系列课程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特色课程;个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Offering Characteristic Courses for

Majors of Social Physical Education

SONG Ya-wei,LI Ha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This thesis selects the characteristic courses on health-building instructions, offer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courses held by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It concludes that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offer this series of characteristic courses in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standard, curriculum design as well as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that the students' college life will be enriched, besides, their attitude towards employment and learning will be corrected.

【Keywords】Social sports major, Characteristic Courses, Case Study

前 言

1998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专业列为正式本科专业。在随后的几年里,一些体育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学院(系)相继开办或积极筹办社会体育专业。截止到2010年,中国内地高校开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数量达到216所〔1〕。作为一个新办专业,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许多院校在办学初期没有清晰的认识,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其中课程设置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方式沿袭了其它体育类专业,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类课程设置。(2)理论课程比例偏高,应用型课程的比例偏低。(3)实践类课程的学时不足,且类型比较单一。(4)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及教学方式。针对课程设置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全国多所高校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作了针对性调整。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结合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重新调整、修订了培养目标。根据新目标,专业培养方向中增设健身与休闲运动技术指导专业方向,针对此方向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本研究对该专业学生在学习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及主观感受,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看法和意见,对专业实习看法和学生提前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和更好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以下简称郑大体院)2007、2008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84人,其中男生55人,女生29人。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2 课程设置背景、主要内容、学习方式及实习方式

2.1 课程设置背景

郑大体院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团队通过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规范研讨会和第四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获悉: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育健身休闲事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有效岗位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为依据,建立开放性育人环境,开通从业渠道,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2〕。通过对河南省18所设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包括公办和民办)调查,在《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3〕一文中详细分析了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中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同时走访河南省各类相关健身企业,包括大、中、小健身俱乐部和户外运动俱乐部,了解市场动向,分析了行业、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人才的要求。在全方位、多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调整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增设健身与休闲运动技术指导方向,开设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

2.2 主要内容

该系列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技术指导课程两部分。其中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运动康复、运动营养与恢复、器械训练原理与方法、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伤害事故处理与急救等课程;技术指导部分主要包括轮滑、游泳与救生指导、瑜伽、普拉提、有氧舞蹈、形体与健美、踏板操、肚皮舞、团操等健身指导类课程。

2.3 学习方式

采取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常规学习方式,由社会体育系做好开课计划,上报学院批准,按照普通课程上课学习模式,即任课老师讲授与学生学的模式;另外一种方式为“特色课程培训”模式,将学生送至健身俱乐部,由俱乐部提供专业教练,结合俱乐部健身操厅、健身器械等设施,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学习。

2.4 实习方式

实习时间由原来9周增加为18周,实习基地新增3家商业健身俱乐部,并作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健身俱乐部实习标准说明书》,对在健身俱乐部实习的实习方法、实习岗位、实习待遇、实习考核作出了详细要求。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认识

3.1.1 学习前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了解

学习此系列课程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课程了解情况如表1所示。基础理论课程中绝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开设本门课程后才有了解的,三门课的比例分别为87.5%、91.4%和95.0%。以前有过了解的比重较少,最多的为12.5%。技术指导课程状况类似,只有瑜伽健身法了解比重最大,为36.3%。说明这项起源于5000多年前古印度的最古老、最神秘、最卓有成效的身心整体修炼方法,还依然被人们所熟悉。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上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之前对这些了解并不多。鉴于此,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此类课程时,教师应选择一些初级的、简单的内容进行授课,多作基本理论和理念的介绍;学习新授知识前,教师应让学生提前预习,因为学生课前对此类课程的预习了解或者亲身体验,会对学习起到较好的帮助作用。

3.1.2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兴趣

从表2可以看出,女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喜爱程度要好于男生。通过访问调查了解到女生喜欢的主要原因是,健身类课程在健身房是非常流行的,深受广大女士喜爱,它能带来良好的体态、健美的身材、均匀的体形和美的享受,追求美是女生的心理需求。而男生在谈起此类课程时,也对这项时尚的健身运动表示出了极大兴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普拉提和瑜伽经常都是女性在练习,用到柔韧性的地方较多,觉得不适合男生进行练习,因此男生的学习兴趣低于女生。

3.2 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教学效果

3.2.1 学生学习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后的收获

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学生学习此系列课程后的收获和该系列课程的教学目的基本相同。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健身基本理论与技术知识,了解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与运作,能够应付一般的健身需要。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此系列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健身基础理论、技术知识,对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与运作更加熟悉,对健身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选择比例分别为83.8%,65.0%和88.8%。通过两种上课方式的学习,尤其是“特色课程培训”的实战演练,对学生熟练掌握健身技术动作帮助较大,熟练了更多健身的技术动作的选项人数达到56人,所占比例为70.0%。另外,由于课程本身的特性,尤其像瑜伽、普拉提、形体与健美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选项比例为38.6%,身体姿态有所改进的比例更高,达到53.5%。没有任何收获选项的只有1人,比例为1.3%。

3.2.2 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开设此类系列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从是否充实了大学生活,是否对学生就业方向的明确有影响,能否更加端正学习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调查显示,现在的大学生整体上用于学习的时间是逐年下降的,大学生活被虚拟网络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多数学生感到大学生活不够充实,过于虚幻,毕业时就业方向不够明确,致使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上进心。通过此类系列课程的开设,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表4可以看出,充实了大学生活选择的有74人,所占比例高达92.5%。一方面是此系列课程内容较多,课程较为新颖且更加实用,另一方面,学习方式采取“特色课程培训”的实战演练方式,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了此类课程的价值与用途,这些是本专业之前从未有过的,因此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地从虚拟的网络中走了出来。另外,由于课程本身的明确指向性,学生就业方向更加明确的选择比例达到了78.8%。那么相应地就会改变学习态度,使之更加端正,选择比例为76.3%。

3.3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看法和建议

3.3.1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看法

调查显示(表5),依据市场调查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受到了学生的认可,选择课程设置合理和课程设置实用性很强的比例都非常高,分别为83.8%和 78.8%。说明学生对此系列课程开设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的调查中,学生的满意度没有预想中高,比例分别为46.3%和43.8%。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此系列课程第一次开设,任课老师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都有一个提高的过程;第二,学生对此系列课程期望值过高,造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在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认真程度的调查中,选择认真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为66.3%。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验此系列课程的实用性,我们采取了把学生送往健身俱乐部进行“特色课程培训”实战演练的学习模式,从调查结果来看,效果较为明显,学生认为很有必要且收获较大,二者的选择比重分别达到91.3%和85.0%。另外,有67.5%的学生认为考试难度适宜,即还有不少的学生觉得完成考试动作有点难,这和学生以前很少接触此系列课程有关,教师可针对他们的实际掌握情况适当地调整考试的难度。

对学生在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学习中的困难情况调查如表6所示。学生的主要困难集中表现在场地设施不够好、课程太多,不能全部熟练掌握等方面。通过访谈了解到认为场地设施不够好的原因是,场地不够用,且卫生条件有待改进。另外,有时候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已将课放在中午上。

3.3.2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建议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建议如表7调查所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继续开展“特色课程培训”实战教学模式,通过访谈了解到这种将学生送至俱乐部,由俱乐部提供专业教练,结合俱乐部健身操厅、健身器械等设施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的学习的模式非常实用,得到学生广泛认可,认为非常有必要,建议培训内容应更加系统化,选择比例为62.5%,排在第一位。由于此系列课程技术课模块中教材准备不够充分,甚至有些课程没有教材,选择增加教材、辅助教学的比例为51.3%。另外选择加强技术类课程教学,精讲多练和适当增加课时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2.5%和33.8%。

3.4 学生对专业实习看法

专业实习是检验开设此系列课程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由表8可以看出,80.0%的学生认为此系列课程的开设对专业实习有较大帮助,选择人数30人。调查显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特色课程培训”的实战演练,多数学生到实习单位后不用再培训就可以上岗工作,既节省了实习单位的劳动成本,又为学生将来就业搭建了平台,部分技术较好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认可,实习单位给予他们带薪实习的待遇,并和他们签订了提前就业合同。选择对实习时间满意的有35人,比例为89.7%。选择对实习单位满意的有27人,比例为69.2%,略微低于预想比例。座谈得知,少部分学生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有些学生准备考研,认为实习会影响到他们考研,第二,有些学生本身对健身产业不感兴趣,毕业后也不愿意从事健身行业。

3.5 学生提前就业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体育需求迅速增长,居民的健身观念有较大改善,人们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体育健身则成为人们的重要选择,这些需求都显性或隐性地促进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的形成,从而影响了该专业人才的就业 〔4〕 。面对健身需求庞大的市场,社会体育专业从开设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到探索新型上课方式,到针对性地专业实习,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经过此种培养方式的学生还都没有毕业,但和就业单位签订提前就业合同的已经达到14人,占本专业毕业生总数的35.9%。

4 结论

(1)开设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对此系列课程比较感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此类课程会给他们就业创造条件。

(2)学生学习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后收获较大,基本达到该系列课程的教学目的。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健身基础理论、技术知识,熟悉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与运作模式。

(3)开设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对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明确就业方向,端正学习态度有较大影响。对学生产生巨大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地从虚拟的网络中走了出来。

(4)“特色课程培训”实战演练授课形式很有必要,但培训内容需进一步细化和系统化。

(5)80.0%的学生认为此系列课程的开设对专业实习有较大帮助。

(6)经过此系列课程培训的学生提前就业率达到35.9%,明显高于往届学生提前就业率。

5 建议

(1)应面向市场加强宣传,使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让学生清楚当前社会需求,根据专业方向和现实情况丰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2)在此系列课程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技术课模块与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营养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只有科学地传授才能进行正确的理论知识实践。

(3)没有教材使理解内容很抽象,也不便于复习记忆,提供有关技术科模块课程方面合适的教材,使学生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所学内容。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激励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周爱光.中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人才培养〔J〕.第四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论文集汇编:1-10 .

〔2〕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S〕 2009.07.26.

〔3〕王东亚,宋亚伟.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州体育 2009(2).41-47.

〔4〕王进.南京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8.

上一篇:提高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质量的几点思... 下一篇:乒乓球比赛中“意外球”的运动训练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