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改革

时间:2022-08-03 03:31:10

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的是将使教学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更新,能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新课程将学科综合性加强,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具体体现出来。因此,为了遵循新的课程改革并将之落到实处,作为英语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实用性,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综合性,促进课程的效率提高,使学生在英语这门课程上能够得到综合性的掌握与提高。

关键词:兴趣 综合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为了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教师本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风趣幽默,调节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活泼生动、丰富多彩,从而达到既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曾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英语的学习最终目的就是用于交际,因此,英文教育本就是一场寓教于乐的交际活动。语言结构作为新教材的主体,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贯穿始终,教导学生如何通过语言来学习语言,促使英语教学过程转变为语言交际的过程。每个单元的对话练习都具有针对性而且是连环相扣的,这一点为学生对语言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果教师能够从课本出发,根据教材特点来精心设计情境,安排教学课程,对每个环节都用心考虑到位,将知识和趣味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一直保持下去。

首先,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熟练掌握课本上的每个知识点,多进行情境教学创设。教师在备课时应尽可能地将语言教材置于各种实际情境中去,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只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枯燥知识点,所学的知识点在一定的场合上可以派上用场,是十分富有生气的语言教材资源。其次,针对学生好学的心理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可以将课堂知识向外延伸,扩大课外知识。如在学习贝多芬这篇英文长篇对话时,可以向学生简介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等,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再次,要注意新旧知识的串联,做到以旧引新、以新温旧。教师的教学通常都具有反复性,每次上课都会温习一遍,所以早已对知识点滚瓜烂熟。这样,在复习旧的课程时就会为新课程埋下伏笔,教授新课程时就能更好地复习已学知识。于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就能随着时间的增长而越加深刻,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随之被大大激发。另外,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实践,鼓励学生尝试用英语交谈,在交谈之间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也会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实用性,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即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当今的应试制度下,为了应付考试,有多种考试技巧来应对从而考取高分,但高分并不代表着学生已将所学知识完全掌握并将之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读与写的能力主要在于单词量的积累,由于都是“纸上谈兵”,虽然不能将之忽略,但却不似听与说,时刻不离生活。听说在生活中几乎每分每秒都在进行,听说就是语言学的载体,由此可见,听说的实用性以及它的重要性。虽说是学习,由于听说比课本知识的学习生动有趣,情境设计起来较为容易,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因此,听说二者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

对于听力的训练,我主张趣味听力。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多听英文歌曲以及英文电影,学生一般对音乐电影等娱乐性的东西十分热爱,自然会集中注意来听。教师要督促学生在听的时候尽量不看字幕,以免达不到听力训练的作用。对于口语训练,教师要组织学生在早自习时进行晨读。熟练的语感将会促使学生说英语时不加思考就能脱口而出。在进行口语练习情境设计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自行编排对话,然后上台表演。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信的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英语说出来,多说才能会说。加强听说的训练,会听会说后再用文字表达出来自然不在话下,只需要加强对单词的熟练度。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英语教师要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帮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英语向来是学生偏科的主要科目之一,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指导,帮助他们补充不足。在学生犯错时,教师一个鼓励的微笑,在学生有所进步时一个肯定的点头,对学生自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学有所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也是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将新课程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魏晓红.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英语口语教学.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

[2]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 教育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研究[J].外语界,2003(6).

(责编 潘冰)

上一篇:公开课——追求“不完美”中的完美 下一篇: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