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8-02 09:25:36

【前言】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思考与实践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不少学生在练习中,本着完成任务的心理或迫于作业过多的压力,不重视审题,形成了草率看题、不假思索的毛病。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产生了轻视心理,结果出现了偏差。 2.习惯思维。 有些学生读题不仔细,加上“想当然”的心理,按“老印象”办事,...

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它是合理、有效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解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研究行之有效的审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切实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学生审题情况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几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审题方法 审题习惯 审题能力

审题,是指学生从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回答一个你尚未弄清的问题是愚蠢的,最糟糕的情况是没有弄清问题就进行演算或作图,就像一个医生对病人的病情不甚了解,而匆忙开出了药方,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可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培养他们观察、分析、综合等多方面的能力。笔者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由于一些原因,学生在审题时出现了一些偏差。笔者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与实践,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总结出来与各位同行探讨。

一、现状聚焦

1.心理轻视。

不少学生在练习中,本着完成任务的心理或迫于作业过多的压力,不重视审题,形成了草率看题、不假思索的毛病。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产生了轻视心理,结果出现了偏差。

2.习惯思维。

有些学生读题不仔细,加上“想当然”的心理,按“老印象”办事,产生了错误。

3.理解偏差。

现行教材中很多概念都被比较形象地描述了出来,学生表面上很快理解了,但在做题时便反映出其对概念理解不清的情况。

二、对策探寻

1.还原思维过程——了解“病因”。

教师要通过观察、倾听、访谈等多种方式还原学生的审题过程,了解他们的思维痕迹,从而更好地了解“病因”,以便有侧重点地进行指导。如:一种收音机原来每台售价120元,现在降价到105元,降价了百分之几?很多学生这样解答:105÷120=87.5%。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题这么多学生出错。为了查明“病因”,课后我找来几个出错的学生,进行了访谈,这才了解到“病因”:他们把“降价到105元”理解成“降价105元”了。题目虽不难,但由于学生审题过程中的理解偏差,造成了错误解答。导致审题出错的原因还有很多,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还原学生的审题过程,了解他们的思维痕迹,才能真正了解“病因”,对症“下药”;对学生来说,还原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审题错误的原因,也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优化思维品质的过程。

2.注重方法指导——对症“下药”。

了解“病因”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对症“下药”。通过思考与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仅供各位同行参考。

(1)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在平时的练习中,我要求学生用手或铅笔指着读题,边读边想。具体要求:字字默读速度慢,一遍通读、两遍细读、三遍读懂。读题不仅能理解题意、理清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2)想。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一边圈圈画画一边思考,做到手、眼、脑同步,从而准确理解题意。如:学校7月1日放假,8月31日报到,学生放假( )天。审题时要抓住“放假”和“报到”这两个关键词仔细琢磨、分析:7月1日属于放假的日子吗?8月31日呢?从而真正理解题意:7月1日要计算进去,而8月31日是不能算的。这样不仅能正确理解题意,也便于学生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思考推敲的好习惯。

(3)述。就是复述题意。复述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题目的数量关系上,要能说清楚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要体现出理性的思考。如:白兔和黑兔共有12只,9只是白兔,有几只黑兔?这道题可以这样复述:黑兔是一部分,白兔也是一部分,白兔和黑兔合起来是全部,即12只。在这样复述的过程中学生便找到了数量关系:全部减去一部分等于另一部分,进而也就自然明确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一部分+另一部分;一部分=整体-另一部分)。复述,既可以使学生将表象的整理、加工、归纳等思维过程进行综合、表述、传递,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完整认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4)记。就是将题目中关键性的信息用简短的形式记录在草稿纸上。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通过读、想、述也未必能把握其深层结构的题目来说,这便是进一步加深理解的有效方法。或画一个线段图,或列一张表格,这样可以把问题中隐含的深层的数量关系凸现出来,从而形成解题思路。针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笔者会抽查学生的草稿本,查看“记”的痕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讲评和指导,久而久之,学生便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个方法来审题了。记,是通过外部程序将感知有效内化为智力活动的一种形式。能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抽象过程,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又能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5)思。就是回过头来再把思路理一理,有时还可以联系实际想一想,看看自己的理解与题意有无偏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这样两道题:一支钢笔8元,30元最多能买几支这样的钢笔?一只船每次限乘9人,40人要几次才能全部过河?理解题意后,我们应该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这两道题的结果都会出现余数,该直接舍去?直接进“1”?还是……有了这样回过头来反思的过程,学生便会联系生活实际来明确,钢笔那题虽有钱剩余,但剩下的钱不够再买一支钢笔,因此只能舍去;过河那题,因为要全部过河,所以哪怕只剩下1人,也要再载一次,因此要进“1”。在这样反思自检的过程中,学生联系实际情况,联想已经解决过的同类问题,进行由此及彼的思考,不仅增强了反思意识,提高了反思能力,而且会由一点扩散开去,使知识和方法活跃起来,产生认知的飞跃,改变、拓展认知结构。

3.坚持示范训练——治愈“疾病”。

对症“下药”后如何才能真正治愈“疾病”呢?仅仅知道审题的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坚持示范和引导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才能使方法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1)坚持示范。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在教学中,尤其是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审题方法的示范,用规范的步骤演示、相应的语言表达、缜密的逻辑思维去引导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审题步骤和方法,不断提高审题水平和审题技巧。

(2)长期训练。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耐心、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每课巩固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读题,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独立从题目中获取数学信息,了解需要求的是什么、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等。这样,在审题实践中不断积累,在专项练习中不断反思,慢慢地,他们在独立解题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主动观察、分析、思考,自觉养成仔细审题、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审题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学生审题方法的掌握、审题习惯的养成、审题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每堂课中坚持指导、反复练习才会有成效。虽然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它将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于言说的丰厚“回报”,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在教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教会学生科学的审题方法;要设计专项的审题练习,结合作业讲评等多角度、多渠道、有序地强化高效审题,逐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积累数学经验、提高数学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环科园实验小学)

上一篇:高中多媒体音乐教学的执行效能探究 下一篇:研读教材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