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磷性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一例报告

时间:2022-08-01 02:41:15

低磷性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一例报告

【关键词】佝偻病;低磷血症;维生素D;遗传缺陷

【中图分类号】R7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415-02

低磷性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又称性联低血磷性佝偻病、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或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 是一种肾小管遗传缺陷性疾病,发病率约1:25,000。1937年Albrigh首次报告该病[1],该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轻度低磷血症,而无其它临床症状,重者则可有严重骨疾患。现将作者所见一例报告如下。

例 患者,赵××,男,汉族,4岁,发现双下肢X形畸形半年。半年前,患儿家属无意中发现患者双下肢X形畸形,双侧膝关节外翻畸形,活动后多合并双侧膝关节疼痛,休息后症状可缓解,曾就诊医院行双下肢X线检查示:“双下肢X形畸形,双膝关节外翻”,诊断为佝偻病,给予“龙牡壮骨颗粒”等药物口服,未见明显好转,于2012.10入院进一步诊治。患儿足月顺产,走路、说话与同龄相同,无抽搐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身高115cm,坐高69cm,体重25kg,无方颅,前囟已闭。胸廓对称,无鸡胸及肋串珠。心肺(―)。腹部膨隆明显,触诊软,未见胃肠蠕动波 。肝脾肋下约2cm。脊柱生理弯曲存在。重度X形腿,双踝间距6cm。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电解质Na 142.0 mmol/L 、K 3.60 mmol/L、 Cl 107.0 mmol/L、 Ca 1.16 mmol/L、无机磷P 0.70mmol/L(0.81-1.55)、碱性磷酸酶1189U/L(85-345)、甲状旁腺激素132.0pg/ml(12.0-65.0)。尿常规正常:尿比重SG 1.03、尿PH 5.00,尿Ca 0.64 mmol/L(0.94-1.32)尿P5.98 mmol/L,尿蛋白阴性,尿糖阴性。腹部彩超:双肾大小正常,未见结石、积液及肿瘤;肝脏形态欠规则,包膜欠光滑,实质回声增粗,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门静脉内径约0.7cm;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壁毛糙,厚约0.6cm,囊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脾脏厚约4.1cm,肋下约1.5cm,实质回声均匀,脾门静脉不扩张。X片:左腕部可见腕骨六块,左手诸骨骨骺线未闭合,尺桡骨远端干骺端增宽,局部骨质密度减低且不均匀,骨皮质变薄,干骺端面毛刺,符合佝偻病X线特点。

讨论:低磷性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临床上少见,该病主要是由于X染色体上的PHEX基因突变,肾小管细胞膜刷状缘及肾小管依赖甲状旁腺素(PTH)细胞膜存在缺陷,导致肾小管重吸收磷障碍,尿磷增加,引起血磷降低。另外磷转运障碍影响线粒体功能,使1α-羟化酶活性降低,1,25(OH)2D3水平降低,肠道吸收钙磷减少,血磷多在0.65-0.97mmol/L之间,钙磷乘积多在30以下,骨质不易钙化,引起佝偻病样骨改变及其它形式病变[2-4]。本病绝大多数病例为X连锁显性遗传,男性患者只能将致病基因传给女孩,女性患者可传给男孩和女孩。女性患者较多,但症状轻,多数只有血磷低下而无明显骨骼病变;男性发病数低,但症状较严重。偶见一些病例属于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亦有少部分散发病例,无家族病史,常与良性间质性肿瘤有关(癌基因性佝偻病),可能是新发生的基因突变所致,男性突变率为6.4X10-6,女性突变率为5.3X10-6。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一般病人出生后即有低磷血症,但多延迟至6-12个月才出现症状。幼儿常表现为生长缓慢,身材矮小,牙釉质发育不良,牙易脱落且不易再生,颅骨缝和囟门过早闭合,双下肢畸形。一周岁后,常以O形或X形腿为最早症状,其他佝偻病体征很轻,较少出现肋串珠和赫氏沟,肌张力并不低下。较重病例有进行性骨畸形和骨骼疼痛,尤以下肢明显,膝内外翻、踝内外翻、髋内翻等,走路延迟,步态不稳,甚至不能走路,还可以出现病理性骨折。成人常表现为骨软化和自发性牙髓炎。

实验室检查:主要的生化异常是低血磷症,血磷多在0.65mmol/L左右,尿磷增加,血钙正常或稍降低,尿钙正常或稍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血1,25(OH)2D3正常,血PTH多正常,尿常规和肾功能正常,无氨基酸尿及尿糖。X线骨改变与佝偻病活动期重度改变相同,有广泛骨质疏松,可有病理性骨折,畸形较一般佝偻病显著。活动期与恢复期病变同时存在,在股骨、胫骨最易查出。骨龄落后,干骺端增宽,钙化带模糊,边缘毛刺样,骨小梁粗大。在胫骨近端、远端以及股骨、桡骨、尺骨远端干骺端皆可见杯口状改变。

疾病鉴别[5]:本病要与以下疾病鉴别: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2. 低血钙性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3. 肾小管酸中毒4. 范可尼氏综合征5.低磷酸酶血症6.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主要鉴别点包括:①是否有佝偻病或软骨病家族史;②家族中有低血磷者,但无临床表现;③患者身材矮小,血磷低下,对一般剂量维生素D无反应;④1,25(OH)2D3水平正常;⑤血钙正常,无抽搐史;⑥血PTH、尿cAMP正常,无氨基酸尿;⑦一周岁后出现佝偻病表现。

治疗[3,5]:目前多主张大剂量维生素D合并用磷酸盐制剂,尽量使血磷维持在0.97mmol/L以上,以有利于骨钙化,同时避免维生素D中毒所致高尿钙及高血钙。长期口服磷酸盐制剂1~3g/(kg.d),同时给予适量1,25(OH)2D3,始量为0.015~0.02μg/(kg.d),渐增加至0.03~0.06μg/(kg.d),达最大量为2μg/d进行维持,以升高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水平。维生素D用量依据病人血钙、血磷、尿钙及骨X线征等及时调整,预防高血钙,通常每1~3月检查一次24小时尿钙和尿肌酸酐,尿钙与尿酐比值正常为0.15~0.3,若比例大于0.4,说明维生素D或双氢连固醇DHT剂量太大,应及早减量。在维生素D和磷酸盐制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尿剂,如双氢氯噻嗪1.5~2mg/(kg.d),分次口服,可避免高钙血症。

参考文献

[1] 邱明才.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软骨病[J].天津医药,1986,12:757

[2] 刘哲.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1986,4:183

[3] 沈公.肾小管疾病在病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若干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1988,2:85.

[4] 罗敏.分子内分泌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01.

[5] 刘新民,伍汉文,齐今吾,等. 内分泌系统疾病鉴别诊断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694-696.

上一篇:支气管镜检查术前利多卡因雾化吸入麻醉致严重... 下一篇: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及生活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