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视阈下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07-30 10:44:56

文化发展视阈下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行为文化是人类长期、丰富的文化行为积淀下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作为青年主体的大学生,他们的行为文化建设越来越被学者和专家重视。要明确载体,提升学校显性教育能力,充分发掘、激发学校隐性教育潜力。

关键词:行为文化;基础文明;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121-01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行为载体,是在大学精神文化的引导下,在大学系统中长期形成的、并通过大学各主体的行为活动而展示出来的文化形态。大学生做为大学行为人的主体,其行为文化展现了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理念及基础文明建设情况,更深层次地反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略,加强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行为文化的含义

大学生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等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形态。它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大学生行为主要由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生活行为、组织行为等构成,具有成长性、多样性、外在性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总体取向是积极的,与形势发展保持同步,但转型期的社会结构、社会矛盾的复杂多样性,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行为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培养和谐的人至关重要,只有人人都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强烈意识和责任情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具有坚实的人本基础和理念支撑,才能为全社会营造出和谐发展、和谐进步的环境氛围。

二、大学生行为文化现状

当代大学生主流行为文化是积极上进的,体现了青年一代蓬勃气息和精神风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音符。一是爱国热情高涨,理国意识匮乏。在2005年的“家乐福”事件、2012年的“保卫”等事件中,大学生们表现出自身浓厚的爱国情怀,但是在实际行为中,往往有个别学生不能理性的爱国,而是随波逐流,容易被不法之徒所利诱,为社会和国家带来安全隐患。二是乐于享受现实生活,对未来生活不明确。当前80%的80后、90后大学生对现实的学习生活表示满意,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美好的憧憬,而问及个人发展时,很多大学生都感到茫然,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三是期待整体素质提高,个体自我约束能力差。当代大学生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抨击当代青年的不文明行为,期待青年学生整体素质提高,而当提及个人行为文化素养时,表现出自我要求不严,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特点。四是个性化彰显突出,个别个体不入主流。当代大学生喜欢彰显个性,突出个性魅力,以期获得“知名度”,但个别个体的个过于激进,超出了青年学生自有属性,不入主流。

三、大学生行为文化缺失分析

一是公共意识缺失影响下的对“享乐哲学”的盲目认可。公共意识是衡量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公共意识不强直接会削弱国民素质,削弱软实力,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国民素质养成,更不利于国家发展。从教室不关灯到校园乱扔垃圾;从教室大声喧哗到图书馆震耳欲聋的手机对话;从“倒地老人无人问津”到“中国式过马路”,以上种种事例折射出公共意识的缺失,在这种责任意识淡薄、公共意识缺失的环境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片面地追求享乐,正是这种享乐主义消磨了大学生的心志,使其把享乐主义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其思想和灵魂严重受到侵蚀,从而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文化。二是功利思想滋长影响下的自由主义的负面效应。当代大学生功利思想日趋滋长,不少学生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动机不纯,虚荣心严重,一切问题以利益为出发点,凡是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肯定会做,对自己无益的事几乎不会去做,导致个别人的自由主义倾向在滋长,部分学生把和谐当作要求别人怎么做的武器,自己却为所欲为,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大学生中越来越普遍的信条。三是价值体系错位影响下的对金钱盲目崇拜。当前大学生身处信息时代,受市场经济中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大学期间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忽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缺乏文明观念和行为判断能力,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变化,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把金钱当成自己的惟一需要,导致金钱变成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动力,导致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主导价值和主体价值错位的现象。四是道德诚信缺失影响下的教育思想偏差。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已相当严重,竞争意识、利益观念、个体意识在他们的身上得以体现,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存在着“重物质、轻信誉”“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及教育思想的偏差是大学生行为文化缺失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四、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载体,提升学校显性教育能力

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主题活动的开展,依托年级、专业、班级、宿舍等团队,组织主题明确的建设月、学院主题文化节等活动,将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活动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活动中,通过营造宿舍、教室、图书馆、实训室等场所的基础文明氛围,宣传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氛围,达到陶冶情操与思想文明教育的双重效果。

遵循一个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纪律约束与自我管理相结合,使学生明确制度,规范言行,力求制度化、科学化的学生基础文明行为。在强化纪律约束的同时,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实现基础文明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的逐渐转变,最终实现大学生基础文明的“他律—自律—自觉”模式,展现大学生良好的行为文化。

搭建一个平台。重视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和发展,搭建以党、团、班活动为载体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作用,积极指导其活动的开展,适时通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进行宣传,将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融入党团活动中,并且贴近大学生的实际、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在提高学生党员、团学干部的基础文明修养的同时,把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扩大到整个学校。

(二)充分发掘,激发学校隐性教育潜力

找准基点。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从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两方面,营造出文明、健康、进步、蓬勃的校园精神,激励学生。从精神形态上讲,通过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方式为载体,组织展现师生精神风貌和体现学校校史、校风、办学特点、办学理念的校园文化来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大学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中吸收和养成正确的观念。从物质形态上讲,学校可通过创建人文色彩浓厚的校园环境等途径构建物化环境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抓住主线。立足学生素质教育,使隐形教育成为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需要,大学的素质教育要尊重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主判断的空间,淡化学生的角色意识,通过建立辅导员微博、博客、公共主页形式占领网络阵地,实现正确主流意识的引领下的思想碰撞,逐渐转变“我说你听、我令你行”的强制灌输式的传统基础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学校所设定的基础文明教育内容,以实现学校特色的大学生行为文化。

长效落实。从形式来看,显性教育是停留在语言教育的层面,而隐性教育则是行为教育,就其表现形式、宣传实效、影响力而言,隐性教育显然远远胜于显性教育。因此,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必须充分挖掘隐性教育的资源,用以身作则的行动教育学生。以制度教育和规范教育为出发点,指导学生通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学习、贯彻、实施,自觉地约束和端正个体行为,使学生对学校自觉产生一种长效的威严感和庄严感。

参考文献:

[1] 王 浩.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2] 罗浩波.大学校园文明的缺失与重建[J].教育探索,2007(4).

[3] 边 露.从写花词看李清照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上一篇:孝文化对企业的功能及其影响途径分析 下一篇: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方向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