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新探

时间:2022-07-30 01:14:43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新探

【摘要】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工作,指的是教师在课前对授课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进行整体构思,这是教师备课的细节化,它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的完美结合,富于创造性和灵活性。可以说,如果教师能有一份与众不同、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往往会大大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高中历史而言,一般是介绍对社会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问题,可见,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关键词】高中 历史 教学设计 策略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新思维的诞生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一切问题的命题原则都要首先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认真贯彻教学大纲,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重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内涵的理解,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紧抓新课程理念,改善教学设计,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命题技巧的浅议

1.命题时要全面且综合。例如: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这段时间里,当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走向反动时,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指出革命性和反动性的表现各是什么,结合史实分析并说明原因”。这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章节的知识连在一起,打破了知识割裂的状态,使教学内容一体化。

2.注意加强学科的联系性。由于历史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命题时要注意知识的延伸,把历史教学带到实际生活中去,作为扩大学生知识储备量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讨论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时,可以与我国1958年的和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以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从而达到正确看待裁员与再就业等社会现象的目的。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3.从不同角度去命题,使命题形式新鲜不古板,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学习,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通过对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性质的分析,想一想如果苏联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会去哪里?” 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一定会提出各种设想,让他们相互交流意见后进行总结,这就是所谓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设置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

教学情境的创设,或者以设置悬念的形式授课,以及情感共鸣的产生,都有利于点燃学生求知欲的火花,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一文时,课前可以导入一些与历史有关的名言警句,加以配乐,意在使学生意识到历史不容忘却,在此过程中,学生一定会猜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就达到了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目的。

又如在学习“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同学们展示各种惊人的数据: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以及日军残忍的屠杀方式,足以渲染出沉重的氛围,教师应该借此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

一般来说,在课前设计情境作为导入新知识的方式,可以先声夺人,提高课堂效率。

三、适当做好反馈预计,完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反馈预计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启发式教学有关的描述曾这样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愤”“悱”和“不以三隅反”的情况,无一不是指学生的反馈。若是教师不能很好地注意学生的状态,那么教学工作一定做不好,要想优化历史课堂结构,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反馈预计,即在课堂上的不同时段,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提示教师是应该继续讲解还是停下来与学生探讨。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先跟学生玩一个猜谜游戏,谜语是“抗战为什么能取得胜利”,打一历史人物。设想出学生们的答案,以及对其答案的不同解释,还有他们课堂上的反应,最后再以学生的答案为他们引出真正的原因。

新课程背景下,一切教学任务都要“以人为本”,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凭借着新颖的命题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以设置情境烘托教学内容,以反馈预计来完善教学结构,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还为教师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情感共鸣的产生又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教,然后知不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方便以后改正,使教师真实地感受到历史课堂的优化离不开优秀的教学设计,但是在设计上,教师们又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只有先进的教育指导才可以改变教学设计水平低下这一现状,总而言之,优秀的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叶小兵.历史老师的提问[J].历史教学.2005(11).

[3]杜奎英.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改革.2005(10).

[4]佐藤学.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出版社.2003.

上一篇:追寻生命之美 下一篇:图示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