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幼师生学习倦怠感研究

时间:2022-07-30 09:53:44

中职幼师生学习倦怠感研究

摘 要:中职幼师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本研究经过调查分析发现,二年级的学习倦怠分值最高;城市生源学习倦怠感高于农村学生;学生学习成绩越差,学习倦怠现象越严重。认为学习学习倦怠的原因在于中职幼师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如人意;中职幼师生正处于青春期,多数学生报考中职幼师是因成绩较差不能考入高级中学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学生的学习动机日益下降,学习倦怠感逐渐增加等原因。针对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拓宽就业思路,培养模式上创新,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职幼师生 学习倦怠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209-01

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属于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在生理上,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经常会感到精力不足,在学习中容易疲劳;其次,在情绪上,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热情与活力,情绪容易受到影响而产生波动,学生会感到压抑,缺乏自信,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价值;然后,在行为上,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纪律松懈的情况,对学习敷衍了事,不愿听从老师的教导,出现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甚至逃课等行为,对教师和同学态度冷漠。本研究采用问卷改编自福建师范大学连榕、杨丽娴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以我校320名学生为被试,了解我校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探讨不同年级、生源地学习倦怠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和对策。

1 调查结果

1.1 学生学习倦怠概况

结合相应的问卷调查,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评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存在学习倦怠的学生进行了分析。按照问卷中的内容和结构,如果得分超过60分,则可以将其视为学习倦怠,得分在40分以下,说明不存在学习倦怠的情况,而得分在40~60分之间的,将其判定为不确定的中间状态,有可能转变为学习倦怠。问卷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20人中,有107人得分高于60分,46人得分低于40分,其余学生的得分均在40~60分之间(见表1)。由此可见,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同时大部分学生处于中间状态。

1.2 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感比较

统计结果表明,三年级的学习倦怠分值最高,平均为61.7,二年级的学习倦怠感平均值为54.9,高于一年级学生的均值49.6。

1.3 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学习倦怠感比较

城市生源学习倦怠感平均值为56.1,高于农村生源学生的均值52.7。

1.4 不同成绩学生的学习倦怠感比较

为了考察学习成绩是否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产生影响,研究者按照学习成绩的差异,把被试分成五类: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学习成绩等级之间学习倦怠水平也呈现出层级变化,即学习成绩越差,学习倦怠现象越严重。

2 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

中职幼师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如人意。总体上有近60%的毕业生走上了幼教岗位,其余近40%的毕业生进入了其他行业。即便是进入幼教行业的毕业生,从就业待遇上来看公办幼儿园平均月薪2900元,民办幼儿园平均月薪1500元。就业去向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公办的幼儿园基本不接收中职幼师毕业生,多数中职幼师毕业生基本上都是进入民办幼儿园;二是中职幼师毕业生学历得不到社会认可,就业门路很少,从事其他岗位没有优势;三是农村大量幼儿园急需教师,但是很多中职幼师毕业生却不愿到艰苦的农村工作。

中职幼师大多毕业于普通初级中学,年龄约在14~20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多数学生报考中职幼师是因成绩较差不能考入高级中学而做出的无奈选择。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从性格方面看,其意志品质相对较为薄弱,自制能力较差,容易产生自卑感,面对繁多的课程设置,经常表现出茫然无措的情绪,在不同学科的压力下,会感到烦躁、苦闷和焦虑,面对幼师教育中学、练结合的学习模式,经常感到难以坚持,容易产生学习倦怠。

多数一年级学生因成绩欠佳进入中职幼师学习,心理上的存在着挫败感和自卑感,经过短期适应后,很多学生选择按时上课,认真学习,力图重新获得学业上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一年级学生学习倦怠感相对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严格的管理和枯燥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动机日益下降,学习倦怠感逐渐增加,到了三年级,学习倦怠感增加到顶点,农村生源相对于城市生源来说,受限于生活环境、家庭经济条件,进入学校以后,存在着更深的自卑感。一般来说,学生自身的学习成绩越差,越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其学习倦怠的情况也就越严重,而学习成绩越好,越容易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赞扬,增强自信心以及对于学生的成就感,相对不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由此可见,成功的经验以及积极的态度,都会转变为提高学习的动力,从而对学习维持长时间的热情。而如果长期得不到鼓励,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成就感降低等学习倦怠现象。

3 对策

3.1 拓宽就业思路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指导,拓宽就业思路,提升学生对于中职幼师教育的信息。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文化课程教学,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深造;其次,要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联系,实现联合办学,为优秀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渠道;然后,要加强与不同地区人才交流中心的联系,主动推销优秀的学员;最后,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3.2 创新培养模式

在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强化实践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摒弃传统“学习好就是好学生”的错误看法,要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出发,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思想品德等方面所占的比例,使学生在成才的同时也学会做人。

3.3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倦怠虽然是一种消极的学习现象,但是同样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和起伏性,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差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这样的状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预测学生学习倦怠最为有效的因素,是来自于自身方面的资源匾乏,这也为个体动用自身资源应对倦怠状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逐渐走出学习倦怠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胡俏,戴春林.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162-164.

[2 杨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47-51.

上一篇:关于建立河北省卫生资源联盟服务体系的思考 下一篇:面向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模型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