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呼唤“新”的学校课程领导者

时间:2022-07-30 06:24:11

新课改呼唤“新”的学校课程领导者

摘 要: 全国第八次的基础课程改革的推行,对于我国中小学中的学校课程领导给予了重点关注。在当前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的学校课程领导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校长的课程领导相对不足和教师的课程领导有待加强。作者对此提出了六个建议,即加强校长自身的课程领导,转变领导观念,放权给教师,重建学校为学习型组织,重塑学校文化,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教学文化;注重发展学校中教师的课程领导,增强教师课程领导的技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参与学校课程领导提供机会和条件,重视教师在学校课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教师赋权,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决策和管理权力,并组建有效的教师团队,实施学校课程的团队领导;转变传统的封闭型学校文化,塑造以对话、支持、合作、共享为特点的开放型的学校专业文化;重视和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教研和培训活动并增强其实效性;整合和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积极争取获得学校外部资源和外在支持力量,建立学校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

关键词: 新课改 课程领导 学校课程领导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出台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确定了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帷幕,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至此,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正式推开。

本次课程改革与我国以往的历次课程变革都有所不同,规模庞大,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不是仅仅简单地表现为教科书的更新,而是强调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入手进行系统化的课程变革,注重从课程的各个方面进行革新,着眼于新的课程系统的建立,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文化创新,是一场深刻的课程文化变革,其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课程改革所无法比拟的。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学校拥有了一定的课程发展权限,学校逐渐成为课程发展的主体而不仅仅是课程执行者,因此学校不仅要考虑课程实施的问题,还要考虑课程的目标、设计、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势必要校长和教师突破教学的局限,不能再回避教学以外的课程问题,校长和教师必须加强课程意识,提高课程素养,发展课程领导能力,以推进课程改革顺利、持续地发展。学校课程领导问题作为新课程实施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对于课程改革至关重要的课程领导问题被简单化和严重忽视,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学校的课程领导,充分加强学校课程领导的效能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之下我国中小学的学校课程领导存在的问题

学校课程领导为的是让更多在传统领导下长期处于被领导地位的一线教师被真正赋权参与学校课程的发展。普遍倾向于把学校课程领导理解为对课程与教学的引领和管理。一般而言,学校课程领导包括校长的课程领导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在我国更多强调的是校个人的课程领导行为。校长的课程领导是兼顾一般行政事务和课程事务的综合领导。教师的课程领导主要是调动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发展的积极性,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成熟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得教师在参与学校改进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促进专业发展。

(一)校长对课程的领导相对不足。校长在学校实际工作中仍然以行政事务为主,对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关注程度较低;校长对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支持明显不足,对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的倡导及鼓励程度也不高;校长仍然习惯使用自己的行政影响力,其自身专业权威的运用则相对不足;学校缺乏外部资源和外在力量的支持,学校的民主和开放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民主、合作、开放的学校文化;学校的教学文化和教师文化仍然以教师“单兵作战”和“单打独斗”式的个人主义文化占据主导;教师也没有形成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工作习惯和工作方式;校内的沟通呈现出一般行政组织的科层性、层级性和垂直性的特点。[1]

(二)教师的课程领导有待加强。学校课程领导中存在的最大困难表现为教师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教学任务重、缺乏时间,以及教师缺乏相应的课程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教师作为学校课程领导主体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者,他们的参与时间和参与能力会直接影响学校课程领导的成效,如果不解决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就必将严重阻滞学校课程领导的发展。

二、如何加强我国中小学的学校课程领导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课程领导应该包括:合理规划课程,如:学科课程规划方案与教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如:分解学科课程标准;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如:如何基于标准命制试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等。这些就需要:

(一)加强校长自身的课程领导,转变领导观念,放权给教师,重建学校为学习型组织,重塑学校文化,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教学文化。重视学校的课程领导工作,校长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转变领导理念,体现转型领导的理念,成为专家型校长。解决学校中校长课程领导相对不足的问题,除了社会各界与课程相关的责任人都要关注学校课程领导工作,并为之提供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外,校长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校的课程领导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校长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事务,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品质的提升。

(二)注重发展学校中教师的课程领导,增强教师课程领导的技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参与学校课程领导提供机会和条件,重视教师在学校课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组织,充分发挥中层领导和骨干教师的教师领导作用,保证学校沟通渠道的畅通。

(三)为教师赋权,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决策和管理权力,并组建有效的教师团队,实施学校课程的团队领导。在学校中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由校长、教师和校外研究者等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组织。加强教师的课程领导,除了要为教师赋权,使其具有一定的课程与教学权力之外,还要建立教师团队,养成教师的团队工作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更加复杂,校长不可能成为所有教学领域的专家,也不能要求教师成为封闭型的专家。学校教育的未来在于团队合作,学校必须将团队和合作管理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建立有效的教师团队,形成教师合力,发挥教师团体的智慧,推动学校走向卓越。[2]

(四)转变传统的封闭型学校文化,塑造以对话、支持、合作、共享为特点的开放型的学校专业文化。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下,学校往往形成一种封闭的、狭隘的文化氛围,表现为校长忙碌于学校的事务工作,教师之间缺乏合作和承诺,各自为政,漠不关心。同时,校际间根深蒂固的“单位主义”造成了学校之间关系的失调,各校的“闭门造车”更是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和校本发展的大敌。[3]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方式表现出诸多弊端,旧有学校文化在不能适应新时期学校发展的情况下,学校必须冲破这种封闭式的学校文化,建立学校内外、系统内外彼此沟通对话、充满活力的研究共同体,培育一种相互信任、支持、成长和革新的氛围,形成以高信任和组织低松散为主导,以对话、支持、合作、共享为特点的开放型学校专业文化。

(五)重视和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教研和培训活动并增强其实效性。与教师脱产学习相比,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现实可行性更强,形式也更为灵活,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较高。因此,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就必须重视和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学校要明确根据校本教研和培训活动的宗旨,要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学校要帮助教师完成和解决与日常工作有关的任务和问题来满足教师个人的学习需求,帮助教师提高自信,增强动机和自尊心,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机会,让他们对自己的技能、知识和行动进行反思。

(六)整合和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积极争取和获得学校外部资源及外在支持力量,建立学校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学校还需要从学校外部寻求支持力量,积极争取学校外部资源和外在支持力量,建立学校与家庭、社区、大学等科研结构的合作关系。[4]学校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内部和外部都要承担责任,在这一系统工程中,政府、社会、家长都以各种方式影响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如果改革出现问题,就不应该把责任完全归于校长和教师。地方政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积极的政策和财力支持。[5]课程改革要成功还需要家长和社区的理解及支持,以及来自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持和支援,更需要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与经费的保障,为学校和教师消除因实施改革而带来的后顾之忧。

三、结语

加强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领导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继续深入推进新课程的必然选择。想加强和改善学校的课程领导,强化校长的课程领导,发挥教师的课程领导作为,要从转变校长领导观念,重塑校长角色,为教师赋权增能,调动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重塑组织文化、畅通学校沟通渠道,以及加强学校与校外支持力量的联系与合作。

参考文献:

[1][4]汪菊.课程领导研究:一种综合观点[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郑东辉.教师课程领导的角色与任务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7(04).

[3]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罗生全.学校课程领导:模式、发展趋向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8(07).

上一篇:浅谈当代女性视觉艺术 下一篇:忆顾总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