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器乐教学效率为“减负”开拓一片广阔天地

时间:2022-07-28 12:59:40

【前言】提高器乐教学效率为“减负”开拓一片广阔天地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结合理论学习以及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接受心理,在实际器乐教学中,对所教的初一年级分别进行了测试,对音乐基础较好的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法,而对音乐基础较差的班级则添加了竖笛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贯穿以下教学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器乐教学效率为“减负”开拓一片广阔天地

摘要:器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如果“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不好,便会导致学生形成心理负担过大、讨厌音乐课等不良情绪,而高效的课堂器乐教学则能有效地避免这一心理负担的产生。

关键词:高效;心理;减负;器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108-03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但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音乐课却偏向唱歌、欣赏为主。而作为音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之一――乐器演奏,却成为一种边缘化的教学现象。或许有些教师认为,不重视器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减负,因为一些主课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如果无形中再加入器乐学习,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等问题。除此之外,器乐教学还可能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那么,面对这两方面的教学困境,音乐教师应该如何去把握这中间的“度”呢?如果实施了器乐教学,实际效果又会如何呢?

一、实施器乐教学的具体思路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结合理论学习以及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接受心理,在实际器乐教学中,对所教的初一年级分别进行了测试,对音乐基础较好的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法,而对音乐基础较差的班级则添加了竖笛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贯穿以下教学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以兴趣为主,循序渐进”。音乐课的教学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所以,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放在首位。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将这种简单易学、价格低廉、携带方便的竖笛学会,那将在音乐中受益匪浅。因此,笔者将本次实验器乐教学的目标设定为:通过高效的竖笛教学,全体学生能掌握竖笛吹奏的基本知识,吹奏3~5首完整的乐曲。

为了完成该目标,笔者学习了大量有关器乐教学方面的理论。在阅读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多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传授大量似懂非懂的理论或一些吹奏技巧,将器乐教学作为一门技能来训练。殊不知,这样做会压抑、消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大家都知道:“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违背艺术规律和青少年审美发展规律的艺术教学是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始终将激发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从而热爱音乐。例如,笔者在刚开始教学时,就将竖笛比作一个会说话、会唱歌的“人”,用竖笛模仿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然后,教给学生让“人”开口说话的演奏姿势、指法。同时,在教材上由浅入深地选择一些《小星星》、《生日歌》等简单的乐曲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再让学生分组练习,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由于器乐教学的特殊性,教育部没有明确指定一套完整的器乐教材,因此,有些教师便挖空心思寻找大量练习曲让学生训练,整堂课都以器乐教学为主,导致学生苦不堪言。殊不知,器乐的学习不是学生“满堂吹”,也不是长时间训练一种技巧,而是不要让学生产生厌倦、畏难的情绪。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始终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教科书),采用多种形式、多种吹奏方法相配合,特别是将欣赏、唱歌等教学手段联系起来(如用唱吹、听吹、课堂与课后结合吹的方式)来展开生动的教学活动。如初中课本第13册中的第五单元《跳吧!跳吧!》,在平时教学中就可以展开以器乐教学为主、唱歌、欣赏教学为辅的单吐、双吐、三吐的吹奏训练。而在第六单元的《雪绒花》中,还可以训练学生连吹、断吹及二声部合作性教学,同时,结合小组合奏练习、分组比赛练习、男女生分声部练习等多种方式,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精神等其他非智力因素,为器乐学习的整体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器乐教学,笔者在教学中还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设计各种有趣的器乐活动,让学生在初步获得美的感受和乐趣的基础上,学习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如“拾珍珠”游戏(即将每小节的音符作为一颗颗珍珠卡片放在黑板上,让学生吹出音响后根据音高唱出来,吹对一颗珍珠就拾一颗珍珠到虚拟的“盘”里。最后,盘里面的珍珠放满了,但还要给每颗“珍珠”按一定顺序进行排队,将一颗颗“珍珠”串联成一条完整的珍珠项链,完整地看谱吹奏出旋律。)、“踩脚印”游戏(即教师吹奏一小节旋律,学生跟据听觉判断出其速度、力度和音高,用同样的音符重复教师吹奏的旋律)、“音符接龙”游戏(即教师吹奏第一小节,第二位学生在重复教师音符的基础上再创作第二小节,而第三位学生重复吹奏第二位学生创作的第二小节,同时自己创作第三小节,如此进行。)。正是基于这种节奏、音高、和声等变化丰富的即兴对答游戏中,学生容易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探索器乐的演奏技能和愉悦的审美体验。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享受音乐,甚至以其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应当发展不同学生的个性,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利用校内、校外等艺术舞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机会。笔者在课间发现,由于初中生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逐渐增强,有些器乐接受能力好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时间用竖笛模仿实际生活中的声音,如小鸟叫、救护车的鸣叫声、火车发动的声音。还有些学生会根据生活中听到的音响,吹奏出诸如《喜洋洋与灰太狼》、《送别》、《茉莉花》等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乐曲。因此,为了给这些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笔者在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开展了自由表演时间的“音乐沙龙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示新乐曲、与同学合作表演、交流自己学习心得,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些学生能够有机会展现自我音乐才能,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而另外一些学生还将自己的自制乐器带过来为大家表演,同样也培养了他们创造、表现的能力。

此外,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个体差异,乐感较强的学生接受能力快,而协调性差的学生则易产生烦躁、畏难的情绪。所以,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方式,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吹稍微难一点的乐曲,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吹一些简单的乐曲,只要达到了教师的要求,都可以在平时的考核中得到“A”,接着再增加难度进行教学。这样,“后进生”从心理上会感到一种平衡,从而增强对器乐学习的信心,同时也给那些“优等生”提出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分组教学法,即四人为一组,让乐感好的学生充当“老师”,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督促,从而使组员共同进步。这样一来,学生对器乐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二、实施效果

正是基于这种充分尊重课堂教学规律,以全体学生参与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辅的快乐、自信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一年实验测验结果,笔者发现:

1.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针对初中生活泼好动、兴趣爱好广泛等心理特征,绝大多数学生对竖笛这种既能感知又能赋予其音响的乐器总体表现得非常感兴趣,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还有少部分学生因为音乐基础差,曾对器乐学习产生过心理压力,但最终都在教师的个别辅导与同学的互帮互助中随之消失。

2.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众所周知,学生对音高、音准等一些音乐基本要素的掌握,是教师教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很多学生往往因为音乐基本要素掌握不好而放弃对知识的学习。而竖笛教学主要将视、唱、听、奏相结合,眼、口、耳、手四位一体,学生在学习中能将这些基础知识在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概念,从而轻松地解决以上困惑。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笔者发现被实验的三个班级在音准、音高、节奏等方面的能力明显比没有学习竖笛的三个班级要好。因此,我们可以说:“‘减负’本身并不是目的,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是根本。”对于那些“差生”来讲,学习器乐不仅能消除长期积淀下来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树立其今后学好音乐的自信。

3.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当代音乐教育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这种思想和理念能与音乐教育相协调是顺利开展新课改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成长阶段,发展其知、情、意高级心理素质需要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的学习与生活来完善。因此,通过高效的竖笛教学及课外器乐实践活动的持续参与,学生除了能体验到学习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其智力及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情感体验能力等)还能得以发展。例如,一位学生要想把竖笛学好,首先身体的各个器官要相互协调:眼睛要学会观察;耳朵要注意力集中,学会听辨;大脑要善于记忆和思维,并根据曲谱对一些抽象的音符进行想象,向双手发出指令,等等。与此同时,学生还会对器乐所发出的声音(包括音量、音准、节奏等)以及演奏过程中的运动形态(包括内在的、外在的演奏状态)有一个正确的、非定势的审美评判,从而提高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能力、感受能力、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为其终身享受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一门技能的习得不仅可以使主体终身参与音乐活动,而且还能将其作用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增添校园生活乐趣,给学生课余生活带来健康向上的新内容;调节学生紧张、单一的学习气氛,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其他学科的“减负”上发挥一定作用,等等。

综上所述,“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之一”,任何片面缩小或者夸大其教育目的和任务都是不合时宜的、违背教学规律的做法。反思过去的器乐教学,教师不应该紧闭器乐大门将学生置之门外,或将学生一个个赶进门内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能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根据每个学校的学情,在变声期的学生中开展有计划、有组织、高效的器乐教学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新课改实施环境下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希望诸多一线音乐教师能够携起手来,用“高效”的课堂器乐教学,为“减负”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15.

[2]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4.

[3]郭声健.音乐教育,为“减负”撑起一片蓝天[J].中国音乐教育,2000,(4):4.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5]郭声健.音乐教育,为“减负”撑起一片蓝天[J].中国音乐教育,2000,(4):5.

上一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注重过程 关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