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就”的偏误分析

时间:2022-07-27 10:08:29

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就”的偏误分析

摘要:副词是现代汉语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大部分副词的词义抽象、语法复杂、用法多变,因此也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本文将以使用频率极高的副词“就”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偏误理论为依据,结合收集来的相关语料,对其进行研究。

关键词:副词;就;偏误分析

一、副词“就”的使用条件

关于副词“就”的分类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把副词“就”分为三类:时间副词、语气副词、范围副词;有的分为四类:时间副词、语气副词、范围副词、关联副词。本文主要参照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评价时间(“就”表示的时间差距不同)

以某一时间为参照点,表述者认为事情发生得快(时间差距微量义)、早(时间差距大量义)或晚(时间差距大量义)。

1、快

A、以说话的时间为参照点,事情很快就会发生,或结果很快会出现。

“就”指向将来。时间间隔较小

(1)你等会儿,他马上就回来。

(2)足球联赛明天就开始。

B、以前一动作发生的时间为参照点,后一动作行为很快就发生了,或结果很快就出现了。

“就”既可以指向将来、也可以指向过去。

①动+就+动。指两个连续的动作。‘就’前必须用动词短语,‘就’后可用单个动词。

(3)说完就走。

(4)送他上了火车,我就回来。

②动+就+形。形容词表示的是动作的结果。

(5)看见你就高兴。

(6)看完就明白了。

③一(刚、才)……就……。

(7)一看就会。

(8)刚出门就碰上老李。

表示时间快的“就”,意在说明行为能很快引起另一行为或结果,强调瞬时性。与强调关联的“就”相区别,关联只强调关系(前因后果、先后等)不表示瞬时性。

2、早

以某一特定时间(表述者心理常规预设时间)为参照点,事情发生得很早,或结果出现得很早。表示时间的词语用在“就”前,表示动作的词语用在“就”后。时间间隔较大。

(9)他十五岁就参加了工作。

(10)早在儿童时期我们就认识了。

3、晚

以某一特定时间(表述者心理常规预设时间)为参照点,事情发生得很晚,或结果出现得很晚。表示动作的词语用在“就”前、表示时点的词语在“就”后。时间间隔较大。

(11)他到这里就六点了。

(12)爸爸下班回到家,就9点多了.

(二)限定范围

1、用在名词、代词、动词等词语及句子前面,对人或事物进行排他性限制。

(13)她不喜欢打扮,就爱看书。

(14)绣花睡衣都卖完了,就这几件了。

(15)昨天就他没来,别的人都来了。

2、用在表原因、目的、范围的词语或小句前边,对“就”后内容进行限定。

(16)就因为个子矮,他一直没找到女朋友。

(17)就为了省一顿饭钱,她每天中午都骑半个多小时的车回家吃。

(三)评价数量

表示对数量的评价,被修饰的成分是数量词语,或数量词语作定语的名词短语。“就”对数目进行评价时,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就”可以表示主观小量,也可以表示主观大量。“就”轻读:主观大量;“就”重读:主观小量。

1、就+动+数量。‘就’重读,指说话人认为数量少。动词有时可省。

(18)他就要了三张票,没多要。

(19)老周就讲了半小时,下边就讨论了。

2、就+动+数量。‘就’轻读,指说话人认为数量多。动词有时可省。

(20)他就要了三张票,没剩几张了。

(21)一天就跑两趟车站,够累的。

(四)表示态度

1、表示容忍、认可。用在两个相同的词语之间,构成“X就X”格式,“就”轻读。

(22)丢就丢了,着急也没用。

(23)去就去,怕什么?

以上两例中的“就”均表示主动地接受或认可,是不能省略的。但当“就”在句中表示的是一种勉强、无奈地接受或认可时,“就”往往可以省略,第一个“X”后要停顿,如:

(24)你要走(就)走吧,我不勉强你。

2、表示强调、肯定,“就”重读。

(25)这就是我们学校。

(26)我就不信我学不会。

(五)表示关联

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发生的结果。常连接复句,用在后面分句里,表示结果;前面的分旬表示充分条件,可以用“只要”引进,也可以用“如果”等引进。有时把表示条件和结果的词语压缩成一个短语,作单旬的谓语,或作分句。

(27)如果他去,我就不去了。

(28)他既然不同意,那就算了。

二、副词“就”偏误分析

本文根据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就”的偏误类型和典型错词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将其偏误类型主要分为三类:遗漏、误加和误代,其偏误情况如下表。

(一)遗漏

遗漏偏误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

(29)*我从小时候儿对广播、电视上的广告节目或报纸上的广告,特别感兴趣。

我从小时候儿就对广播、电视上的广告节目或报纸上的广告,特别感兴趣。

(30)*如果通过这次考试的话,可以写毕业论文。

如果通过这次考试的话,就可以写毕业论文。

(31)*在我还没懂事的时候,我母亲因病去世了。

在我还没懂事的时候,我母亲就因病去世了。

(32)*她才十八岁的时候生了我。

她才十八岁的时候就生了我。

在上面的几个例子中,留学生都遗漏了副词“就”。从表达意图上来讲,副词“就”的使用并不带有强制性。没有“就”,我们也能体会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会影响基本的交际。但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从表达的准确度上来讲,用不用“就”的表达效果不一样。虽然这几个例子我们没有“就”也能够理解,但是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就会发现没有“就”就很难表达出说话者要强调的意思,也会感觉句子不是很自然。

例(29)出现了表示时间起点的状语“从”自……(起”开始)”,后面就必须使用与之相呼应的副词“就”。从认知上来讲,“从/自……(起/开始)”强调的是一个时间点,该时间点是某一事件的起始时间,是强调该事件发生时间很早(早于表述者心理常规预设时间),故而必须要用“就”与之呼应。需注意的是,如果时间起点之后出现时间终点,构成“从……到……”结构,那么后面或者不能再使用“就”。

例(30)副词“就”常和“如果、要是、只要”等词连用,构成假设句,连词“如果、要是、只要”等可以省略;“如果……”提出一种假设,“就……”说明在这种假设下会出现的结果。表示关联的副词“就”常常有两个关联要件A、B,且A、B之间必有先后关系,可以是时间上的先后、也可以是事理(逻辑)上的先后(因――果、条件――结果/行为、假设――结果)。“就”用于后件中,在前后件之间形成一种呼应、关联,使前后件的述义成为一个整体,它是使意义完整的一个重要纽带,同时也表明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学生漏用上述例子中的“就”时,句子表意也能让人明白,但是上下文之间却显得松散,似堆砌而成,不成整体,且后件B会显得突兀。由此可见“就”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关联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例(31)中,学生想突出自己母亲去世早这一事实,如果没有“就”只是平铺直叙的描述,那么就表达不出早的意思。例(32)如果时间状语中含有“仅、只、才、只有、不过”等表限定的词语,则后面必须使用“就”来与这些词语相呼应。“才……就”是固定格式,因此后面要有“就”和它相呼应。

(二)误加

误加偏误多发生在语法形式上,一些语法形式,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或必须使用某个成分,但当这些形式发生了某种变化时,又一定不能使用这个成分。这时,初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常常由于不了解这种条件的变化仍然使用这个成分,因而出现偏误。

(33)*他问我如果我没有事,意思是我有时间,就可不可以帮助他?

他问我如果我没有事,意思是我有时间,可不可以帮助他?

(34)*要是我汉语好的话,我就倒想参加那样的活动。

要是我汉语好的话,我倒想参加那样的活动。

(35)*你们需要的志愿者就是可以懂荚语,汉语的人才,性格也比较开朗。

你们需要的志愿者就是可以懂荚语,汉语的人才,性格也比较开朗。

(36)*我认为我的性格和大韩航空公司很配合,录取我就是贤明的选择。

我认为我的性格和大韩航空公司很配合,录取我就是贤明的选择。

“就”的使用情况有一定的限制,大部分语法书只说“就”在假设复句等条件复句里有承前表示结论的作用,但却没说明什么时候该用“就”,什么时候不能用“就”。结果许多留学生以为关联副词“就”有表示假设、条件的作用,于是在不该用“就”的假设复句中仍然使用了,因而产生了偏误。

郭春贵(1994)认为“就”并不是任何假设复句都能使用的,它的使用情况有一定的限制,基本上一定要表示在什么假设条件下,会引起什么结果时,才能使用这个关联副词“就”。一些表示比喻、只是说明某种情况或后半句是一个疑问句的假设复句里,或者在假设复句的后半句里如果有“可”、“倒”等语气副词、“才”、“还”等关联副词时,不能使用关联副词“就”。如例(33)是后半句为疑问句的假设复句,一般不能用“就”。这是因为“就”是承前半句的假设条件,引出某种结论,如果没有结论则不能用关联副词“就”。在例(34)的后半句里有语气副词“可”,一般也不用关联副词“就”,这是因为“就”本身还有表达语气的作用,一般不适宜跟另外的语气副词同时使用。

这类误加偏误主要是因为学生过度泛化关联副词“就”的使用规则而造成的。

例(35)、例(36)是学生在写申请书时用的句子。既然是申请书,语气就应谦虚一些,不能说“录取我就是贤明的选择”。出现这样的偏误,同样说明学生的语感还不够,还不能联系语用环境来运用。再者,学生了解了副词“就”的“强调肯定功能”后,有过度泛化运用的趋向。

(三)误代

误代偏误是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取了不合适于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个造成的。汉语词汇非常丰富,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通过学习同义、近义词可以扩大留学生的词汇量,但同时它们也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副作用。这些词之间虽然意思相近,但在某些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学得越多就越容易与以前所学的相混淆。如果随便用近义词替换,极易产生偏误。

(37)*我以前上过老师的古代选读课。所以虽然在别的课堂上第一次见面,可是感觉就是很亲密,舒服一点了。

我以前上过老师的古代选读课。所以虽然在别的课堂上第一次见面,可是感觉就很亲密,舒服一点了。

(38)*现在,北京的天气特别热,要是我去外边我快累了,快出汗了。

现在,北京的天气特别热,要是我去外边我就累了,就出汗了。

(39)*老虎苦恼地说它得了病,尾巴痒得要命,整夜就睡不好觉。

老虎苦恼地说它得了病,尾巴痒得要命,整夜都睡不好觉。

(40)*我还记得以前,我们同班的时候,我每天早上就叫醒她。

我还记得以前,我们同班的时候,我每天早上都叫醒她。

在例(37)中,学生想要强调的是“很亲密”,并用副词“就是”来强调。《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副词“就是”表强调、肯定功能的解释中有一义项:“就是+形/动,强调肯定某种性质或状态,含有反驳意味”。而本文重在强调“感觉的亲密”,而非“亲密怎么样”,因此应该用“就”。

时间副词“快……”和“就”一样也可表示某事即将发生,虽然二者的意义相近,用法却有所不同。例(38)是条件复句,前一分句表示条件,后分句表示根据此条件得出的结论,因此后分句应用表示承接上文的“就”,但(38)却把起关联作用的副词“就”用成另一时间副词“快”,但“快”一般没有承接上文的作用。

例(39)中,“整夜”表时间长,而“就”则只能表说话人主观认为时间短,两者语义冲突,“就”应改为“都”。因为表总括的副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在某一连续的时间段中每一个时间点都具有某种相同的特征”。[1]同样,例(40)中的“就”也都应改为“都”。

三、小结

副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学生较难把握,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注意形式和语义上的单纯教学,应更多地结合语境和语用进行讲解。我们注意到,目前的教材往往疏忽了这一点,而这常常也是我们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我们的教师应灵活地运用课堂创设情境,帮助初级水平的学生在可理解的话语环境中增进对虚词的理解。

有意识地进行“就”的汉外对比分析,尤其是“就”表时间早或动作很快即将发生的用法的汉外对比。以“今天早上我八点就起床了”、“我明天就来”为例,这两句话分别表达了“我八点起的床”、”“我明天来”这两个客观的意思,同时也分别传达了“我起床很早”和“我很快来”这样的带有主观评价色彩的意思。主观评价来源于“就”的使用。也就是说,汉语可以通过在时间词语后面使用“就”来表达说话人对该时间的主观评价。“就”的使用与其说是句法上的需要,不如说是语用上的需要。那么,“就”的这种用法在外国留学生的母语中是否存在对应词语?如果没有,外国留学生母语中的相关表达方式又是如何?其母语中的哪些表达方式可以借助汉语副词“就”来表达?只有进行细致的汉外对比,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副词“就”的教学也才可以更有针对性。(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亚军.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高霞.英语国家学生副词“就”的偏误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4).

[4]HSK动态作文语料库.http:202.112.195.8/Index.Asp.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创新 下一篇:三大传统幽默理论在激发二语习得动机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