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24 08:16:46

情境创设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情境创设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只有创设好的情境和运用适当的创设方法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本文结合作者的专业教学实践。对什么是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及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情境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标准;创设情境的方法:

一、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现代许多著名的学习理论都强调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行为主义学习论、认知主义学习论、人本主义学习论都十分强调对教学程序与情境的设计:认知主义学习论主张要把整个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人本主义学习论则主张要针对学生的知、情、意等方面的需要,配合学生的经验来设计教学,努力创设自由、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而在对现代教育产生非常重要影响的建构主义和体验式学习理论中,更是把情境创设放在了教学的关键位置。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把学习者融入一个实际可能发生的情景,或一个虚拟出来的与实际相同的环境,在获得个人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习者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非常重要,所谓“在游戏中学”、“寓教于乐”等等都是要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正因如此,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报告《学习 内在的财富》中,提出了一项世界各国比较公认的教育原则: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核心。贯彻到教育实践上,即是强调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行为实践和内心体验来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要实现行为实践和内心体验,没有相应的情境是无法完成的。

二、良好教学情境的标准

情境创设在教学中很重要,但只有好的情境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从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样的情境是好情境。一般来说,好的情境应该是:

(一)与所学知识点密切相关并具有挑战性。教师必须在透彻理解所要教授的知识点,制定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创设针对性强的教学情境,而不能为情境而情境。创设的情境要富有挑战性,因为大学生思维敏捷,喜欢富有挑战性的东西,但当压力或疑惑太大时,给学生后退的时间和空间,尽量使学生在学习时获得成功多于失败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一方面,教师要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他们的个性心理特点、社会文化背景(如南方和北方的学生有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专业知识结构等等。

(三)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科学合理的情境中,通过体验和领悟知识,发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创设情境应以尊重个体差异为前提,不设过多限制,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独特见解。

(四)能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积极地共同营造所需氛围,并能让学生很快轻松愉快入境,自如参与。教师不应以权威自居,应以平等身份对待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因为大学生绝大多数已是成年人,自我意识很强,强烈要求被认可、被平等对待,在此基础上,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关心的话题等,以便创设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入境。

三、创设情境的方法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课堂讨论、研究性教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参观、小组策划、课堂辩论、学生上课、聆听专家讲座等等;采用的手段可以灵活多变,如:角色扮演、模拟实操、游戏、课堂试验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先进的网络,同时要善于整合学校和学生的资源,还要善于向社会学习,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激发灵感。以下结合笔者的专业教学实践,讨论一些情境创设的具体方法。

(一)模拟公司组建学习团队。也就是模拟公司机构组织学习团队。引导学生组织好学习团队是教学情境得以顺利创设的前提,因为高校中100人左右集中上大课是经常的事,人多难于管理,但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团队,既便于管理又便于开展体验式教学。根据群体动力理论,要既保证团队的工作机能,又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的成员控制在7人左右较好。因为公共关系学课程中“树立企业形象”是很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故采取此法,旨在让学生时刻体验公共关系学中的“全员公关”、员工个人形象就是企业形象以及公关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等方面的理论。具体操作是:开学第一节课就要求学生在优势互补、意气相投的基础上自愿组成7人左右的小组,成立“公关公司”。同时,选好“总经理”(即组长),取好公司名,选出公司主题歌,设计出公司的标识、员工牌和公司牌(每次课都必须带上),并要求学生上课时以“公司”为单位就座,每次小组讨论发言时都要选一“新闻发言人”代表“本公司”发言。

(二)研究性教学。在笔者讲授的“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公共关系学”、“企业形象策划”等课程中都采取了这种方法。如在“企业形象策划”的教学中,就要求各“策划公司”(即学习团队)为本校的经济管理学院进行形象策划尤其是设计学院的标识以及一些应用元素如信笺、纪念品等(这种方法最好能与教师或学生的科研课结合起来,因为其实践性更能引发学生的入境兴趣)。而我们正是抓住学校迎接评估和80周年校庆,经管学院需要自己的标识的机会,接受了这项工作。具体操作:开学初就要求学生组好策划团队,布置好具体策划任务(布置的内容包括题目、具体要求和格式、完成的时间、阶段性成果一展示的方式和时间等),课程结束前再分组口头演示和形成书面策划方案。教师则把学生的策划活动贯穿整个学期,融入到各章节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参与到教学中,把课堂变为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咨询答疑的场所。口头演示时,各策划团队又成为专家评委分别对上台展示的团队提问、评议。最后,设计好的作品交由学院评定,被选中的作品,其策划人员由学院颁发荣誉证书。

(三)案例分析。案例的来源有直接案例和间接案例。间接案例是专家整理的经典案例(这是比较常用的情境创设方法),直接案例则来自于学生的小组策划内容以及平时收集的发生在身边的案例。笔者在此主要介绍直接案例分析法。如在“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分析“消费者的气质类型与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购物体验被作为创设情境的案例引入教学。具体做法是:课前要学生做气质测量,弄清各自的气质类型。上课时,先要

每个学生都回想自己最近一次属于高介入度(即投入精力和财力较大的购物)的购物经历,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购物现场。然后要一两个学生详细讲述当时的购物过程,随着讲述者的叙述,其他学生也进入了购物情境,同时作为旁观者,其他学生还观察和体会到了讲述者的某些特征,如情感是否外露,是否善于沟通等。在要学生分析讲述者的气质类型时,分析的学生可以不断向讲述者提问以获取所需信息直到做出判断。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评判。之后,教师根据理论详细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最后,讲述者揭开谜底,告知自己的气质类型,然后教师再总结。

(四)师生共同上课。这种方法结合角色扮演效果会更好。如在“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教学中,学习“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与决策过程”这一章时,就采取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分别扮演营销专家和客户)共同上课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学习目标完成的具体步骤是:教师先讲授重点理论,然后小组分节(小组采取抽签形式选择)备课、上课,要求“营销专家”运用多媒体结合自己或别人的购买行为进行讲解,必须有案例、有理论、有分析,还要回答“客户一企业的营销经理们”的咨询提问。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提问和回答情况进行评分,记入平时成绩中。

(五)专家讲座。这是一种课程内的针对性很强的讲座,在应用型的学科上运用时,最好邀请企业界的专家,因为他们的实践知识可以弥补教材和课堂教学的纯理论的知识,可以引发学生的反思。而且,讲座中的自由提问环节除了可以解答一些书本上甚至是教师也无法给出答案的问题,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关注点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在“国际贸易”的教学中,我们就请了广东省进出口公司的分部经理为大家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讲座,学生感觉真正是受益匪浅一这种收益不仅是专业知识方面的,还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方面的。

(六)模拟实操。主要可分两种方式:一种是“角色扮演”,把课程的一些内容通过场景设计然后学生扮演其中角色等方式进行教学;另一种是实际操练。如运用“角色扮演”法模拟公关人员招聘会:先设置好招聘场景,教师扮演主考官,部分同学扮演应聘人员,然后各“公关公司”根据应聘者的表现结合公关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讨论决定是否聘用,并给出理由,还可模拟公关咨询会、商务谈判会等。而在实际操练中,通过要求各“公关公司”在学校展区举办“公司风貌展览会”具体了解办展览会的操作流程。

(七)课堂游戏。做游戏的方式在中小学教学的情境创设中效果相对更好,但在大学的专业教学中,使用得当效果也不错。如在“公共关系学”的教学中,我们就用了娱乐节目中的传话游戏,让大家在轻松的游戏中体验并领悟到“公共关系传播管理”中的相关知识。

在笔者的教学中,还曾仿照一些电视栏目,运用了诸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方式,结合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话题,创设教学情境。不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虽然创设情境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关键,但这只是一个重要的开始,接下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思体验、归纳出一般规律,并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其中的每个步骤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应该是更重要的。所以,运用情境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要认识到创设情境的方法和过程固然很重要,但只有有效地利用情境达到学习目标,情境创设才算实现了其存在的价值。

上一篇:高校差异化教育浅析 下一篇:师范生创新素质培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