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05 20:05:15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篇1

【关键词】情境教学 教学模式 问题情境教学法 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94-01

一、问题情境教学法的涵义

情境教学法是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强调智能的发展,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社会信息与相应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实施立体结构,设置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和指导行为为一体的全方位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合作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实施问题情境教学法的主要依据

1、符合心理学有关原则

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只有15至20分钟的时间最为集中,其余时间容易走神和分心,情境教学法则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及形象化的语言,变知识传授从“静态”为“动态”,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参与教学,以高涨的情绪,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符合教育学有关原则

情境教学法在老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产生 “激动的情绪”,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了他们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人类认知规律都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情境教学法创设的各种情境,正是用各种教学手段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一般问题形象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展开想象,再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

三、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学生现在接触的内容用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情景教学,“问题”已不只是其所涉及的知识,而是成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即通过问题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怎样去提出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初步了解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认知策略。

(一)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是实施问题教学的基础。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当学生问“问题”时不能轻视,不能嘲笑。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要想尽办法进行“合理”地表扬;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份,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份用积极地态度指正。在问题性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了使学生敢问问题,可采取写纸条的方法: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集中后再把提出的问题放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总之,问题性教学中的课堂是师生平等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精心备课,善用各种资源,创设问题情景。

1、通过实验演示,设置问题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学生对大部分物质的认识及规律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精心设计的实验,往往带给学生惊奇,使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思维。有些实验可以来源于生活,简单易操作且现象明显,启迪性强,极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探讨物质燃烧的条件时,用“烧不坏的手绢”改掉过去用红磷和白磷的燃烧实验;在探讨构成物质的粒子这一被我们教师认为是最难教的内容时,设计了很多的实验素材。如,高锰酸钾溶解;浓氨水的挥发等。只要把这些常见实验素材加以利用,就会很容易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景

在课堂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置化学问题情景,学生会感到具体、亲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例如在学习氧化反应时我们可以预先展示生锈铁块、腐烂苹果等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质放置在空气中就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3、抓住事物的假象与学生的认识错误,设置问题情景

生活中,蜡烛、纸张等点燃后慢慢消失了,学生就会认为所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都会变小,因而在 “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课中,让学生带着在生活中的这一认识亲自做镁带燃烧、红磷燃烧等前后质量的变化实验,通过讨论引起思维冲突,设置问题情景。

4、利用古代的文人咏物的诗词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讨石灰石的利用时,可用于谦写的一首《咏石灰》的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设计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相互转换的问题情境,既可解决问题,又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

5、习题教学中,展示原型题,设置问题情景。

习题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原型题,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与思考,提出多种解法甚至产生尽可能多的新问题,即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资料进行更深入、更综合的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能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一定能创设出许多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问题。

四、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方法和手段生动直观。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注意所设情境具有启发性真正对解决问题有意义。

3、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坡度和难易适度。问题的设计要有足够的思维量,要使的学生能够“跳一跳,摸得着”。

4、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注意问题要有开放性。让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他们的思维越活跃。

5、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具有延伸性。营造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心理境界,这样学生会兴趣盎然的继续学习与探讨。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唤起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觉的参入到认知过程中。这既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也是优化化学教学,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毕华林 论化学教学中学习情景的创设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

[2]秦永霞 让课堂成为科学探究的舞台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4(5)

[3]《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情境教学篇2

关键字:情景;教学改革

一、导入新课时的情景创设

教师在讲述某部分知识前,运用预先设计的语言、幻灯、影像、音乐、图表等手段,创设或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对某一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学习状态。

如教学《安塞腰鼓》之前,先播放腰鼓舞动的雄壮场面。空旷的黄色背景,雄健的后生,激越的鼓声,热烈的气氛,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视觉到听觉真切地感受到了力和美,从而顺利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利用情境导入新课,一旦达到引入教材内容的目的之后,教师往往继续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这种做法没有将预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完整有机地结合,仅仅起到了引起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作用,因而不可能对学生大脑中枢的兴奋点进行持续的刺激转换,也难以使其迅速对学习焦点的变化作出反应。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创设的情境来营造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氛围,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有序深入地进行。

二、情境融会,教与学的统一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将外部刺激内化为主体感受的心理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兴趣及意志情感,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情境与教材的互相渗透,重叠组合,使教材的知识序列与学生的情绪序列互为影响,贯穿始终。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主体感受。

如我在教《木兰诗》时,先播放美国人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了,他们嚷着要往下看。这时我告诉大家:这个故事来源于我国古代的一个传奇故事,美国的这个动画片对原著有所改动。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个故事的原型呢?大家都迫切地想看下去,我便把预先准备的《花木兰》剪辑片段放给学生看。由于学生一心想知道改编的动画片与原著的区别,因而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显得异常活跃,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课堂效率特别高。

这种课堂教学改变了利用单一情境导入新课的简单模式,而是创设多重情境,贯穿多样化的体验,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然而由于这些不同类型的情境都是由教师有意识地从教材出发,依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融入个人主观意图而预先设计安排的,学生只是情境的参与者和接受者,因此,在这种情境教学模式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中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大大削弱了学生体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故而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情境教学中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作用,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师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以真正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三、情境互动,深化教学内涵

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互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师生、生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情境诸因素的互动过程中开展,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达到最佳状态,获得主动发展。情境教学过程强调“情”与“境”的融合,教师应当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 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体验(“情”)与课堂氛围(“境”)达到高度和谐。

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小孩,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未见其人,已闻其声,好像文中故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由于学生演得认真投入,对课文有了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学习起来也就兴趣盎然了。

这类角色情境的创设,通过角色的转换,使学生由知识的“受体”转而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自身与所扮角色之间,角色与角色之间产生知识与情感的交流。

情境教学篇3

关键词:情境;情境教学;教学设计;情境设置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better reflect its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in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ectively,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1.the allround function of the situation; 2. the whole process function of situation; 3.the developmental function of situation; 4.the authenticity of the situation;5.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situation. Teachers should try to create the teaching situations with question inquiry and cognitive contradiction from the integration point of subject and life ,subject and society.

Key words: situation; situational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creating situations

自从“教学情境”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有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情境教学的发展。如今,人们对教学情境的认识和实践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使它由日常概念逐步升华为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概念。教学情境有哪些内涵和新的发展?作为科学概念,它有哪些规定性?在认识和实践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设置教学情境……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予以注意和深入地思考、讨论,才能有效地改进和发展情境教学。

一、对教学情境的再认识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学的具体情景(situation)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context)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教学情境这种环境不同于教学系统外在的、宏观的“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它作为课程教学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是物理的、现实的,又是心理的、人工的,是一种通过选择、创造构建的微环境。教学情境是知识获得、理解及应用的文化背景的缩影,其中含有社会性的人际交往和协商,也包括相应的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教学情境的特点和功能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为明确认识、防止误解,可以考虑把教学情境改称为“教学场境”。

教学情境的意义和功能主要有如下几点。

(1)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需要新、旧经验,需要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适宜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经验、获得新经验,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习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2)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进一步认识知识的本质,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能力,增长才干。

(3)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情境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境,认知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适宜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更好地认知,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支持、调节和控制作用。

(4)教学情境是情感环境、认知环境和行为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体,好的教学情境总是有着丰富和生动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发展情境教学。

二、教学情境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保证教学情境能充分地发挥其功能,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情境作用的全面性

一个良好的情境,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应该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能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群体环境和实践环境。教学情境的设计不应该仅仅满足某一个方面的需要,要同时为情感教学、认知教学和行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局部的情境设计可以有所侧重、偏重于某些方面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变通处理。

(二)情境作用的全程性

情境设计往往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进行,因而有人误以为,设计情境就是在新课教学之前利用有关的实验、故事、问题等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出新课。实际上,教学情境设计的功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入新课,情境不应该只在讲解新课前发生作用,它应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在教学的全程发挥作用。为此,教学情境可以分阶段设计,逐步地扩展、深入、充实、明晰。[1](51—55)

(三)情境作用的发展性

情境作用的发展性是指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和增加学生潜能的功能。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设计得当的教学情境应该不但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发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学生相互间合作。

(四)情境的真实性

教学情境具有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其真实性乃是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的基础和保证,而其实践性乃是真实性的最重要内容。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决定了所学知识在其他情境中再应用的可能性。

对于脱离真实情境并简化了的知识,学生往往只能达到刻板的、不完整的、肤浅的理解。许多学生在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时感到困难,其根源常常就在于他们的学习经验脱离了学习内容赖以从中获得意义的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建构主义十分注重情境的真实性,极力主张:如果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就必须要求学习和应用的情境具有真实性。

有人一方面对上述主张表示赞同,一方面又心存困惑和疑虑:把真实的情境搬到课堂中来,行吗?实际上,所谓“真实”有原始真实和人造真实之分。原始真实的时间和空间常常是课堂无法容纳的,把原始真实简单地搬到课堂中,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很差,在许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为了解决这个困难,需要对原始真实进行分析、提取、富集、凝聚、重组,综合有关的因素,舍弃无关的甚至是有害的因素,来构造人工的真实。人工真实在本质上是真实的,它源于原始真实,又高于原始真实。根据原始真实来构建人工真实,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师的一种具有职业特点的创造性劳动。此时,设计者需要综合、优化社会因素和教学因素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

(五)情境的可接受性

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上述几个问题不仅是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的,也是改进和发展情境教学时需要注意和努力遵循的。

三、教学情境的设计方法

有人提出,创设教学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2]上述意见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下面结合实例,讨论化学等学科教学中设计教学情境的一些途径。

(一)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转贴于 例1:“松花蛋中的化学”教学情境设计

【放映】菜场中加工松花蛋的录像。

【教师讲述】星期天,我在菜场看到一个老太太正在用鸭蛋加工松花蛋。同学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在菜场中拍摄的加工松花蛋的过程。当我向老太太询问松花蛋加工的配方时,老太太不肯告诉我,又说是儿子配的,并且好心告诫我不能用手碰,否则手要腐烂的。为了揭开松花蛋加工的秘密,我买了一些加工原料,在实验室里制成了松花蛋加工原料的浸出液。

【投影】教师在实验室中观察加工原料以及取样、溶解、过滤、装瓶的一组照片。

【教师出示松花蛋加工原料及其浸出液,学生观察】

【教师讲述】松花蛋加工原料浸出液中的成分是什么?开始我也不知道。

(有学生小声地讲:“自己化验”)

化验也得有方向,估计里面可能有什么呀!不然就无从下手。我想:我可以到网上找找资料。我在网上搜寻了有关松花蛋的资料,从搜狐网中找到了13744条信息,下载了一些有用的资料。现在介绍给同学们……[1](128)

这是一位初三化学教师为新课“盐”所设置的教学情境的片断。教师寥寥数语的描述、生动有趣的录像,以及精心选择的几幅照片,不但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帮助学生复习了有关物质分离的知识,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和实验意识培养,而且提供了教学活动的逻辑脉络,随后的教学活动就沿着有关问题的解决生动地展开,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最后,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教师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松花蛋……整个一节课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二)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跟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和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应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联系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2:“西部盐湖‘探宝’──食盐和纯碱”情境设计

【教师讲述、发问】……西部开发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从刚才一组图片上同学们不难看出,在西部这片神奇而辽阔的土地上,分布着许多美丽而奇特的盐湖,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盐类资源,在这些晶莹剔透的晶体中,有我们同学熟悉的物质──食盐和纯碱。

今天我们将根据课本及有关知识探究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食盐和纯碱有哪些用途?

(学生讨论、回答食盐和纯碱的用途。)

【教师说明】食盐和纯碱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它们在工业生产中还是重要的原材料。沿海地区食盐是从海水中提取的;在西部,食盐可以从盐湖中捞取。今天,我们要对盐湖开发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1](139)

同样是关于“盐”的一节新课,这位教师采用了另一类素材。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围绕“盐湖探宝”,不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解决了有关的化学问题,而且随后又结合盐湖开发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渗透人文教育,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个例子有力地说明了教学情境设计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三)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适宜的情境一般总是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教学情境,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或问题解决等活动,是物理、化学等学科适用的设置情境的有效方法。在学科发展史、学科学习中都可以找到生动的问题素材。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有着巨大的智力价值和非智力价值。

作为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实验是一种特殊的人工真实,它能在实验室中再现、强化、突出物质的各种变化,富有真实性、认知性、应用性,便于人们观察、学习和研究。不过,传统的理科实验只重视学科的认知内容,常常舍弃了原始真实中的人文蕴涵。精心设计的理科教学实验不但应该包含丰富的认知素材,还应该注意保留其蕴涵的人文教育素材,以构建富有真实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情境。

例3:“原电池”情境设计

【教师讲述】1792—1796年间,意大利科学家伏特通过实验发现,只要在两种金属片中间隔有用盐水浸过的多孔材料(例如硬纸、皮革等),并用金属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就会有电发生。后来,他把铜片和锌片放入盐水中,制成了能提供恒稳电流的“伏特电池”,为电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化学的创建开辟了道路。

对于伏特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发生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争论。许多物理学家认为,其原因在于不同的金属接触时,其中的“电流体”从“张力”高的金属流向“张力”低的金属,形成电流;许多化学家则认为,其原因在于金属的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还测定了电量与化学反应量之间的关系。

【提出任务】为了弄清楚原电池的原理,请你完成下列实验并进行思考。

实验:把铜丝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观察铜丝表面有没有气泡产生;如果没有,试试把铜丝跟锌片接触。

思考、实验1:推测铜丝表面生成的是什么气体?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2:什么情况下铜丝表面才会有氢气生成?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3:为什么溶液中的氢离子会在铜丝表面变成氢气?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4:哪个是正极?哪个是负极?设计实验验证……

铜不能跟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学生所熟知的。可是,现在学生却发现铜丝表面有氢气产生!这里不但利用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又利用有关的化学史资料来创设人文和情感环境,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实验探究,在历经跟科学家类似的科学研究过程之后,最终认识、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四)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例4:“溶解度”情境设计

【教师引入】我给大家讲个故事,题目是“‘食盐’与‘硝酸钠’的对话”:

“有一天,‘食盐’与‘硝酸钠’在比谁的溶解能力强。

‘食盐’说:我溶解能力大,在20℃时,在每5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8g。

‘硝酸钠’说:那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够溶解在水中,在10℃时,我在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20g呢!

‘食盐’又说:你的20g是溶解在100g水里,当然,我比你强。

‘硝酸钠’却说:但是你的温度比我高,我在6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55g。

‘食盐’说:那在20℃时你怎么不说?

‘硝酸钠’说:那么,你在60℃时,是多少呢……

究竟谁的溶解能力强,大家给他们评一评吧……”[1](63)

上述情境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不仅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它还同时引入了该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

在设置情境时,教师绘声绘色、富有感情的描述十分重要。而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能把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能在屏幕上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跨越时空限制,从而高效率地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情境,增强其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情境设置提供了新型的表现手段。在设置教学情境时,也应该注意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殊功能。

参考文献:

[1]吴俊明,倪志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情境教学篇4

在众多的音乐教学改革原则、方法和模式中,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以形真、情深、意远为特征的情境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里,也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里真切地感受体验着音乐艺术的美,同时也达到了自主学习及整体和谐发展之目的。《娃娃舞龙灯》一课即是情境教学的一次成功尝试。

案例

从一开始播放锣鼓喧天的《娃娃舞龙灯》音乐起,学生已然被这种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当我提出“谁能通过听辨,上前来选出一些相应乐器”时,他们再也按捺不住了,一拥而上,你敲锣,我打鼓……教室顿时开了锅。我几乎动用了“吼叫声音”,但居然没有收取任何的“震撼”效果。就在忍耐不住的那一刻,我听到了一阵沉稳的鼓点,一个平时不见说话的孩子投入地在敲击着,也许就是那么几十秒的时间,整个教室悄然安静了。我注视着这样的变化,当视线接触到那些课前学生自制的作品时,一个新的想法就产生了。

教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自己创作的音乐,是吗?

(话音刚落,就发出齐刷刷的一声“是”)

教师:刚才你们演奏打击乐想表达一种什么情绪或者说你想表现怎样的场景?

(“高兴的”“心会跳出来一样”“过新年呗”……)

教师:看来过新年总和敲锣打鼓不可分的,为了迎接新年、欢庆新年,你觉得还有哪些庆祝方式?

(男孩子直叫“放鞭炮、烟火”,几个细心的女孩子瞟了几眼自己的手工作品窗花和讲台底下教师已备的一些道具灯笼等,马上提高声音叫道“窗花”“对联”“年画” “灯笼”……)

教师:说得真好,要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开开心心地迎接新年?

(教室里顿时一片叫好声)

教师:怎样让我们的教室充满新年气息呢?(我故意做出费神的样子)

(“我知道”“我来我来”接着,不待我多说,他们就开始忙开了。索性,我再次播放起了《娃娃舞龙灯》的音乐。只见教室里,三五一群地,有贴窗花对联年画的,也有和着音乐轻轻敲锣打鼓的,一切都是那么地和谐。)

我惊讶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平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也就那么几分钟音乐播放的时间,教室面貌却焕然一新。当我从大红灯笼里取出灯谜邀请他们一起猜一猜时,立刻又迎来了一阵欢呼声。“像蛇不是蛇,头上有鹿角,上天又入海,能飞又能舞”不稍几秒甚至有学生未等我说完下两句,谜底就冲口而出“龙”。而后在学生稚拙的“舞龙”表演里,我们进一步生动地拉开了《娃娃舞龙灯》的歌唱教学……

反思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走入一种误区,以为教学情境创设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来倾力完成。其实,我们忽略了孩子们身上所具有的一些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忽略了他们身上具有的勇气和创造力。作为教师确实需要为学生探求学习、创新学习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和环境氛围,让学生感性地接触活动内容,再进行理性加工准备。在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中,“经历音乐情景的学习”便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这就是“音乐教学过程审美”的意义。因此,成功的教学需要改变过去只是教师创设音乐情景的做法,而由师生共同来创设音乐情景,尤其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创设音乐情景,去经历音乐审美创造的过程。为此,应当去除固定的一元化的音乐情景演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创设音乐情景的思路、资源、条件、方法等。但更重要的是,要还学生一个积极创设情境的机会,还学生一片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情境才会富有积极的张力,才会真正熏染每一颗跃动的童心。

有人说,“情境是只船”,教师不只是让学生坐在“船上”,而是引导他们动脑筋,动手学习划“船”,并与教师“同舟共济”,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到达希望的彼岸,这才是情境教学的追求所在。教学需要智慧,教师尤其需要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倘若这节课按照固有的教学设计,教师出示一样教具,学生跟着说一说,也并不是不可行的。至少在我们很多人看来也算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了。但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对答如流的现象背后,又抹杀了多少跃跃童真和想像创造力。所以,当今天我们高声宣扬着新课标精神的时候,更要注重平时的点滴教学改进和反思,因为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才会充满乐趣,我们的音乐教学才会焕发出真正的光彩。

情境教学篇5

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不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而是站在人活动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哲学高度来审视情境、创设情境。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来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化和个性发展,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体育教育。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情境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体育教学情境创设,我们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可将一些游戏融入课堂来诱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上耐久跑课中,单一的长跑是比较枯燥的,学生也有厌烦情绪,那我们运用初中学过的课文在“四渡赤水”“过草地”的场景中编排游戏,一方面学生扮演红军的角色,在“长征”的情境中能获得学习的兴趣,产生内驱动力;另一方面练习过程中体验前进的困难,更能激励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情境创设的启发性

人的思维源于问题,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不但能从情感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启发指导学生,要使学生从中感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我们可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什么时候我们可能会运用到翻滚呢?”这时候学生就会思考、寻找答案,让学生认识学会翻滚的重要意义。然后在学技术动作时选择几种不同形状木块在地上作滚翻对比实验,并提出滚翻动作特征问题。学生很快从实验中找到答案——圆形滚得最好,并知道翻滚中要团身和快速。这样的体育教学问题创设既扣紧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的趣味,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乐在其中。

三、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情境教学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教师为了追求高效、实用、自然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为了花哨和观赏。有效的学习情境应该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形成基本的思维能力并获得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技能。教师创设的情境,目的要明确,不能游离于目标之外,要将其应用到课堂中去,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听过一节《接力跑》的课,本课着重通过教学掌握立棒式传棒、接棒技术,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的能力。执教者一开始就拿出接力棒并上举问学生像什么,可能接力棒与火炬的样子相差太大,过了两三分钟才有学生说是自由女神,老师的反应还不挺快,问自由女神举的什么,学生回答是火炬。而这位老师又接上话为学生介绍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的一些情况,甚至还介绍了火炬的来历等,又过去了五分钟,听到这儿,我在想:这样情境创设,对这节课有多大意义吗?这节课虽然很热闹,但课的性质好像变了,学生静静站在原地七八分钟,已经违背体育课程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本质。其实我可以直接进入主题说:“伦敦奥运火炬正在全世界传递,今天在我们学校也进行传递。”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就可以了,创设情境不能图表面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身体锻炼因素干扰和弱化身体锻炼的本质,所以教学情境创设应该直接有效。

四、情境创设的活动性

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活动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争论、辩论,为学生创造更为开放的思维碰撞的交换环境。比如在跳绳的教学中,设计几个问题,一是跳绳的方法有多少种?学生会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来回答。二是跳绳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经过讨论、研究归纳出手脚协调配合的重要性。三是你最喜爱的跳绳动作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和练习的体会自由发表意见,然后说出理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能在课堂中“动”起来,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对跳绳运动有一个全面和整体的了解。

总之,新课程给了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体育教学课堂情境创设只有不断地优化,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境教学篇6

一、情境导趣,以趣激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在儿童期。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儿童接触“A、B、C”的起始阶段,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是否对英语产生兴趣,英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新鲜、轻松,使学生喜欢英语课,喜欢学习英语。在教nose,ear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耳朵,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满怀激情,以丰富的体态语言与面部表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单词或句型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相应的动作,即使是夸张的动作或朗读语调,孩子们也会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教师还可以根据孩子好动的心理,结合游戏和儿歌教学,努力创设英语活动情境,动静穿插,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穿插,吸引年幼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主学习。对于中高段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进行表演,进行free talk ,如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能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的压力。如:――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Jim. 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And you? I am fine, too.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说的机会,并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每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情境内化,以争促学

优质的英语课堂不能单以教师传授给学生有效信息的多少来衡量,还要注重学生信息内化及运用能力的大小。单纯直接的课堂教学乏味无趣,容易使学生感到压抑,产生心理疲劳,阻碍学生对语言信息的内化。因此,教师要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呈现新内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实现语言的感知、理解、内化、运用,并能因材施教,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其获取成功的体验。

在英语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掘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验到竞争成功的喜悦。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比分制,开展学生个人争优和小组比赛争胜的教学形式,如在练习I ’d like……句型中,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就会争抢地说:I ’d? like some eggs . I ’d? like some milk? ……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情绪饱满,团队合作精神得以增强。更重要的是给学习优秀的学生创造了表现的机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铺垫了台阶,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情境迁移,学以致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具有实际性和交际性。实际生活水平是语言学习的试金石。英语的教学时空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习迁移拓展到我们的生活中。教师要设法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创造英语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敢于大声和老师用英语打招呼,交谈;鼓励他们尽量用所学的常用表达方式和同学相互问候,对话。也可以开展各类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演讲赛、英语故事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大胆放手去思考、去探究、去体味。学生一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实践,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力火花,必定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小学英语进行“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教学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这样,对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于英语世界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加深了语言信息输入,产生语言内化,做到了学以致用,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情境教学篇7

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特点,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故事性”内容,以“故事性”来展示文章的生动形象性,来创设情境。如讲《童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去感受作者以一个小孩的口吻,将“物外之趣”勾勒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因为这篇课文本身趣味性强,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和他们类似的童年经历,更能感同身受。《桃花源记》可用联想和想象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如“渔人何以敢入洞?”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何皆叹惋?在学完本课后,要求学生大胆地续编故事,学生有的说渔人感慨桃花源的安宁、幸福,又找人去建了一个类似的福地;还有的说渔人“因处处志之”,最后真的找着了,从此可以幸福一生。这跟书上是截然不同的结尾,这样评说虽然不太符合实现,但看得出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想象的空间是如此广阔。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情境能愉悦情绪,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是“互动”的需要,又是育人的需要。如我在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课的写景部分时,设计了两张截然不同的图景,一张是阴雨天气,满目萧然,迁客骚人感极而悲;一张是春和景明,心旷神怡,迁客骚人满面喜色;利用电教室遮光环境放映,同时放出配乐朗诵,其中又录入“阴风怒号、渔歌互答”的声音,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开展“三问解答活动”:一问“洞庭湖的景色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学生在情境感染下很容易答出,一是阴,悲,二是晴,喜。二问“详写这些景物有何作用?”学生回答,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三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全文的主旨是什么?”学生回答,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了揭示“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主题。这就是利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达到促进智力发展。一般说,凡是需要设置情境的课文,都尽可能去创设,如《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配以图景,结合配乐朗诵。让学生既能得到视觉的触发,又能得到情感的熏陶。

3、在综合性学习中创设情境

综合性学习不同于常规的语文教学,要求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之下,通过把握学习领域在时间上的流变性和空间上的相关性来设计并实现学习的综合化。因此在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时,教师应依据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资源现状,合理地安排时间和学习场所,让学生在弹性的学习时间内,在变动的学习空间里,全身心投入地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开展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学习活动可以在学校里查阅图书资料、地方志,可以在家庭里向身边的亲友进行调查访问,可以去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倾听人们的谈话……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虚拟性的、超时空的综合性学习。

4、利用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创造学鼓励人们要有更多的设想,并且认为:设想提出得越多,则证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开发得越好,他的创造思维能力也越强。针对课文所学内容作某些有意义的设想,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鲁迅的童年都具有非凡的影响,如果你有机会参观这两个地方,请设想一下你置身此地的情景。

设想性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展开独创、新奇和合理想象和联想。经常提出一些“假如”进行设想,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但十分有效,而且十分有趣。

5、结语

情境教学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中,在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探索实践适合于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策略,其中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中的一个有效策略,起着重要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联系身边实际来学习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能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知识,尤其是数学这一逻辑性、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一、借助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借助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根据小学生的性格,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教学情境中,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目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让学生陶醉其中,深刻体会并理解数学知识,同时还可能在故事中受到一些人生启发等。比如,在学习《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一课时,教师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通过大胆尝试,用朗朗上口的打油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心中产生疑问,此时由教师缓缓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以此加深学生对小数的印象。

二、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利用辅助设备如多媒体。科技不断发展与进步,多媒体手段早已进入课堂,教师要跟上时展的潮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而不是舍弃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运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直观自然,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数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一些不同物体的图片甚至视频等,结合教学辅助工具如塑料教学模型、积木等,让学生运用多感官看到、听到甚至触摸到物体所蕴涵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座山的四周,充分表达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此培养学生的方位感。然后让学生拿出积木,动手搭建一个立体图形,通过自主动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与奇妙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充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起源、发展,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创新,思考生活中其他数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立这样一个生活性、实际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测量粉笔盒、长方体文具盒的表面积和体积。通过学生的动手测量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最后,教师还可以布置课下作业,如让学生画出自己家所有房间的立体图,并计算每个房间的体积、建筑面积等,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四、借助游戏创设教学情境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性格特点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带着饱满的学习热情以及好奇心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认识厘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尺子来测量指甲盖的长度、手掌的长度与宽度,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比较手掌的大小,然后可以让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比如估计文具盒的长度、宽度、高度,估计书本的长度以及厚度等,通过学生动手测量让学生对距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相关问题时,教师可以准备三个黑球一个白球装到袋子里,然后让每个学生随机抽取,最后统计全班学生中拿到黑球的次数以及拿到白球的次数,统计哪个球出现的次数多,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巧合吗?”教师缓缓引出“统计与概率”的相关概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创设教学情境是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策略,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把创设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此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主动学习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数学这一学科的实用性,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这一学科的美妙与其乐无穷。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借助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实现手段来优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梅.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开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0).

上一篇:整合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口才训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