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时间:2022-07-22 12:42:46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摘 要:咬文嚼字可不是“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和物质本质”那样通篇咬,处处嚼。而是有的放矢“认真推敲某一个字”的“咬”,要咬住文眼,嚼出真味。诗歌、散文、小说、议论文、杂文等等,大多数名篇、美文都可以用咬文嚼字的教学方法。“学无定则,教无定法。”其实越是美文,越值得教师去嚼。

关键词:中学语文;现代文;教学法;咬文嚼字

一、题记

咬文嚼字这成语的常用解释是:(1)过分地斟酌字句。(2)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和物质本质。(3)现指认真推敲某一个字。本文应用了第三个意义,它的近义词是字斟句酌,反义词是不求甚解。

二、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中多运用逐字逐句的咬文嚼字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古文教学中,教师多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来分析讲解。但很长时间以来,在现代文教学中,教师都厌恶了咬文嚼字,认为会常常把一篇美文割裂得支离破碎,美感荡然无存。过分地咬文嚼字确实是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的一大弊病。

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我们的教学方法在不断翻新,课堂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过犹不及,不小心也容易使语文教学华而不实、失了根本。

现在教师上多媒体课,学生上课的兴趣很高涨,课堂内容大大丰富了,教师上课也感觉轻松了许多。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学生对字词等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在涉及这些内容的练习和检测中问题反而比以前多了许多。什么原因呢?问题在于多媒体课中我们往往会自然不自然地淡化对字词等最基础的东西的讲解,少了许多咬文嚼字的功夫,从而导致学生不重视对字词的理解,对文句的理解也浮于表面。

有些教师的教学形式很新颖,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层次脉络,作者的情感等。课堂气氛热烈,课后学生对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基本都能说出来,可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从哪些文句表现出来,就有很多学生说不出来。

但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还是发现咬文嚼字的教法的重要性。

三、分析

我的咬文嚼字可不是“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和物质本质”那样通篇咬,处处嚼。而是有的放矢“认真推敲某一个字”的“咬”,要咬住文眼,嚼出真味。不能通篇逐字逐句处处咬、处处嚼,那样文章就被支解得支离破碎而失却美感了。“学无定则,教无定法。”其实越是美文,越值得我们去咬文嚼字。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文字感受力,能从一个字一个词出发,从而挖掘出整个文本的意蕴。

四、教学实例

1.诗歌赏识教学――《沁园春・雪》

上阕重点“咬”――“望”:

(1)词人如何描写雪景?前三句有何特点?

明确:用总分的手法。前三句是总写:北国雪景。其中“千里”“万里”为互文,写出气势的磅礴、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冰川、冰河,凝然安静;“飘”写天空轻盈雪姿,飘舞灵动。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望”字起何作用?词人如何选景?“山、原”的描写又有何特点?

明确:“望”字起统领下文的作用: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带出以下具体的景观描写。选“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又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突出了地域辽阔的特点。“舞、驰”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下阕重点“嚼”――“惜”:

“惜”字有何妙用?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上阙咬“望”字,品景,下阙嚼“惜”,悟情,情景交融――诗的意境。

2.散文赏析教学――朱自清《背影》

整篇课文,就主要扣住“背影”和“泪”来品读课文,细细揣摩两个背影、四次流泪的原因和异同,从而深入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不舍和怀念之情。重点来看看第六段的背影描写。

问:这一段,第一次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

明确:父亲去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问: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个背影的?

明确:先写父亲的外表和衣着,“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深色、黑色),接着再写父亲爬月台,这样就能把父亲的爬月台画面更好地描绘出来。

交代父亲是个胖子,是为后面的爬月台做铺垫。

父亲的衣着主要是什么颜色?

明确:黑色。

黑色在这有何作用?

明确: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同时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沉重的背影!

板书:“胖”“黑”――沉重

作者用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

明确:蹒跚――(1)跛行;(2)行步缓慢;(3)行步摇晃跌撞。

作者用“蹒跚”有何作用?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明确: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碰跌倒,令作者十分担心!――蹒跚的背影!

写完父亲蹒跚地走过铁道,作者又对父亲接下来的动作做了哪些传神的描写?

明确:父亲爬月台。用词“攀”“缩”“倾”。

分析用“攀”不用“抓”。

明确: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的令人揪心啊!

分析:用“缩”字的好处。

明确:“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我的心情该多么的担心、紧张啊!

分析:用“倾”字的巧妙。

明确:父亲身体肥胖,不灵便,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十分艰难,十分努力的样子。

“攀”“缩”“倾”传神的写出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板书:“蹒跚”“攀”“缩”“倾”――艰难

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问:作者看到这样的背影,他的反应如何?

明确:“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作者被父亲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

五、总结

其实不仅是诗歌,散文可以这样咬文嚼字地来教学,小说、议论文、杂文等等,大多数名篇、美文都值得我们去咬文嚼字。实际上每篇课文中都会有一些很重要的字、词、句,这些也往往是我们理解课文的钥匙,如果我们善于抓住它们,带领学生深入细致地玩味,我们将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发现语文更多的美,感受语文更多的趣味。

参考文献:

[1]张自觉.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2]高伟.初中语文现代诗词教学方法探究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3]杨再文.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3).

(作者单位 广东省梅州兴宁市第二中学)

上一篇:如何提高校长的管理能力 下一篇:反思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