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诉求调查

时间:2022-07-19 03:39:46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诉求调查

摘 要:以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为例,本调查以新型城镇化为研究背景,以走马镇失地农民诉求的产生、表达为研究主线,结合相关理论作为调查的支撑,由此本调查得出,走马镇政府对农民利益诉求的有效回应机制缺乏强大的压力使之未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议,促进体制改革,推动利益相关者走出困境,实现失地农民利益诉求代言人身份的回归。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诉求;机制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会加快农转非的步伐,将已经脱离土地的农民的户籍转变为非农业户口。在农转非过程中,国家在资源配置上集中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导致了城乡二元化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农民工与市民在资源和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会产生农民问题。我们的调查小组成员通过了解走马镇城镇化发展现状,以农民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农民的的诉求和保护途径,有利于丰富武陵山片区地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研究成果,使城镇化发展建设真正得益于每个农民。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内容

以走马镇农民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农民在城镇化发展前后生活现状,从户籍制度、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加以分析,认为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或不完善是导致农民诉求产生的原因,在此分析上主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对农民权益遭受侵害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得出了走马镇农民在生活水平、就业、社会保障等诉求问题得到解决的愿望的增强。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农民工权益保护应有的多层次的长效性的保护机制。

(二)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小组为顺利开展调查活动,于2015年6月份展开了以隶属走马镇的古城村、花桥村、李桥村的农民及街道居民的调查,以深入访谈和抽样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按照年龄阶段和性别对三地的居民进行分类,以一定的配额选取样本并发放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9份,其中古城村112份,花桥村89份,李桥村98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86份。调查小组成员就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民对城镇化提供的就业条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后期统计回收有效的调查问卷分析数据,并结合实际访谈资料撰写城镇化发展中农民的诉求的调查报告。

(三)调查对象及样本特征

调查小组发现位于湖北恩施州的走马镇符合城镇化发展中农民问题的调查,近几年走马镇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素有武陵山区“明星乡镇”之称等殊荣。本次调查共完成312份问卷调查,在调查的样本中,按走马镇的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让37.3%的居民对目前的生活持满意态度,43.3%的居民感到很满意,而持一般、不满意态度的比例分别为15.3%、2.7%等数据,针对数据,调查小组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农民不满意的因素是由于他们的诉求未得到政府、企业、社会等的回应。具体分析见下图1所示:

图 1 调查对象对于生活的满意度

二、走马镇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诉求特征

(一)农民的经济利益诉求

1、生活水平诉求提高。在走马镇近年来的城镇化进程中,与失地前相比,失地农民部分生活水平下降。调查表明,在接受调查的20户农户中,耕地被占用前年人均收入为4539元,耕地被占后年人均收入4128为元,低于恩施州平均收入水平。造成这些农户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其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经营,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低成本的生活方式所依赖的庭院经济。当和城镇居民一样支付必要的生活费用,致使其生活成本明显上升,然而,农民在享受政府给予的补助时根本不可能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贫富分化较为严重。因此,希望生活水平不因失地而下降就成为了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利益诉求。

2、就业创业诉求强烈。在走马镇现阶段的劳动力市场上,较为普遍存在严重的农民就业歧视现象,这可以用博弈理论解释为存在政府、企业、城市居民、农民工之间的博弈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业在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的行业。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走马镇打工的农民中,就农民在不同行业就业的比重,得出了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最大,占29.08%,其次是制造业,餐饮服务业占17.34%,可以看出,这些行业是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最差的,也最容易受到失业的工种。农民工普遍认为失业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同时,农民盼望政府能提供技术培训以便能够自主创业。

3、基本社会保障诉求渴望。社会保障主要是“五险一金”。许多工商企业以及其他机构为了节约巨额的社会保障支出,不给农民工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据走马镇统计局2011年对8268名农民工的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障项目的占19.9%(图2)。可见,外部性理论说明了由于保障制度的福利经济性质,不可避免的存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外部性特征,为了避免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制度的公共产品带来的外部负效应,走马镇必须从宏观上统筹规划,研究制定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是迫在眉睫的。

图2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比重(资料来源:走马镇统计局整理)

(二)农民的政治文化利益诉求

1、基层领导服务诉求的提升。大量事实表明,农民利益诉求表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应,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民无法与基层政府进行平等对话、有效的协商。乡镇基层政权在实施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在起着主导的作用,农民处于一种无话语权的境地,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与政府协商甚至谈判的权力,失去了政策实施行为走向良性发展的机会。在收集起来的有效调查问卷中,农民回答“经常参与政府民主管理”的占15.6%,偶尔参与的占20.3%,从来没有参加的占64.1%。因此,拥有与基层政府平等对话的权力是今天失地农民重大的利益诉求。

2、子女接受良好教育诉求高。走马镇农民由于生活水平下降,就业与再就业困难,导致不稳定的收入,维持家里的生活开支,没有多余的经费投入子女的教育。尽管目前在走马镇,义务教育阶段免除了学杂费,但是高中阶段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伴随着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的不断上涨,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在对家长的访谈中,我们发现82.2%的农民经济水平中等以下,78.8%的知识水平初中以下。但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很高,92.1%的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

3、满足文化生活诉求的增强。一些农民由于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而对生活灰心失望,面对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异无所适从。因此,当拿到征地补偿款项、安置费用后,沉迷赌博、消极避世等。对于这些农民而言,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能够激发起生活的热情。调查发现许多农民希望政府组织起来并与文化部门组织的“三下乡”等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对丰富农民生活,提高自身素质等很有禅益。

三、建议

城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涉及到了社保覆盖、扶贫、教育、户籍改革等议题。这无疑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的诉求问题得到有效切实的行动提供了很大机会。对此,本次调查针对农民诉求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加大扶贫惠农政策

为提高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生活水平,响应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在走马镇长期实施惠农政策,在本镇建立“非农业反哺农业”、“以城补乡”的财税政策,同时实施精准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如应该在企业中明确规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机制,在全镇城乡推行统一的最低工资法。在扶贫方面,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实现全镇贫困人口脱贫,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区域性贫困。

(二)完善就业创业体系

针对就业,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对此走马镇应具体实施这一政策,一方面就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和较强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政府需要给予农民极大的配合和支持,在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整合教育和资源,全面提供政府补贴技能培训服务。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群体自主创业的支持,启动“创业扶持基金”,向有能力且目标明确以及方案可行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政策优惠,扶持农民工企业发展,帮助其度过创业瓶颈,真正实“城市人”的转变,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走马镇农民基本建立起来的的城镇化工伤、医疗、养老、失业、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项目,以社会效益为核心,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比如医疗保险制度下的资金筹集方式由农民工工资为基础的企业缴费与个人缴费,转变为由用人单位承担,从单一保险费率转变为多样化浮动保险费率,对于工伤保险可以提出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税+农民工缴费”的资金筹集模式。因此,在走马镇坚持实施城乡居民参保计划,推进健康全镇建设时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建立覆盖全镇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十三五规划”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规划。

(四)加大教育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走马镇教育经费的投入。首先,提高走马镇教师待遇,吸引优秀的教师资源进入农村。其次,加强走马镇的教育环境,完善桌椅、体育、电器等硬件设备,让走马镇的学生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同时,走马镇应积极响应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失失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五)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的服务

安全推进社会法治治理精细化,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提高城镇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及基层组织领导工作水平,首先必须紧紧围绕选用好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这个主题,解决好农村工作“无钱办事”问题。其次紧紧把握好加强村党支部建设这个关键,优化党员结构,切实提高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工作水平。

(六)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引导农民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文化娱乐活动,推动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城镇化。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加大政府投入,同时,还应拓宽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资金的社会筹集渠道,加大文化活动室、活动场地、健身器材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坚持和完善“文化下乡”活动。利用农村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特色,切实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第三, 整治不良社会风气,加强城镇化法制建设,为广大农民营造一个良好、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献辉,刘海云.失地农民生存现状调杳与分析[M],载于安徽农业科学[J]2008年第26期.

[2]顾汉龙.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M];载国土资源[J];2009年7月号.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项目(要在刊物里显示)

上一篇:基于EPON的宽带接入方式在有线电视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西安地铁二号线供电系统中中压母联自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