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础课在技校的生存现状及解决办法

时间:2022-07-19 01:58:23

文化基础课在技校的生存现状及解决办法

摘 要:近些年技工教育的迅猛l展让社会对技工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视。一名技术工人除了学习一技之长,还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在技工学校开设文化基础课有其必然性,但是要令文化基础课对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现代技术人员起到实际效果,就需要认清其现状,改变其环境,重构其内容,发挥其功效。文章的目的就在于探索一条更好的生存方式,使文化基础课在技校不至于沦为“鸡肋”。

关键词:文化基础课;专业课;技校;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快速上升时期,对技能人才巨大的需求,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脚步,我国制造业正在以强劲的势头发展,因此,我国制造业对高素质技工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需求。另外,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也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再有,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高速和城镇化推进,需要通过加大对进入城镇和进城经商务工的转移劳动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这就形成了以培养技能技术人才为主要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技工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的时代使命。基于这样的一种意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在技校理所应当占据了主导地位,相对于此,文化基础课在技校的存在就相当尴尬和弱势。

二、文化基础课在技校的生存现状

1.学生的排斥

大多数学生认为来技校读书就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甚至觉得在技校学习就是可以逃避语、数、英这类的文化基础课,只要动动手、学学技术就可以了。来技校读书的学生本来就存在学习情况较差的问题,随着高校扩招,来技校读书就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许多中考生也把来技校视为读高中无望的选择,生源的紧张意味着技校只能选择免试录取。这些文化素质较低且参差不齐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又缺乏学习热情,中学时代的失败阴影导致技校的学生大多数很排斥文化基础课,尤其是语、数、英这类已经对他们造成极大打击的学科。因此,很多学生在文化基础课上都会睡觉、玩手机,甚至是旷课,这严重影响了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2.专业教师的排斥

专业课在技校的课程安排中地位比较重要,专业课教师大多数都认为文化基础课的存在就是为专业课服务的,专业课和基础课是一种主导和依附的关系。既然属于依附关系,那么基础课就不能占用大量的时间来影响专业课教学。专业课教师认为技术是一种体力活,需要大量的实操训练,这就需要大量的课时作为保障。虽然,大多数专业教师也认为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但是如果影响到专业课,那就唯有舍去。这样的想法也使得专业课教师对基础课的设置抱着消极的态度,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掌握专业技能后出来找到工作。

3.领导的重视不足

对于领导而言,办好一所技校,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教师能够获得“技术能手”教学嘉奖,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样的招牌对技校来说无疑是最响亮的。对于看得到、摸得着的成果,领导肯定会格外重视。而无法在短期内达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文化基础培养课,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现状。文化教育无法量化评价,也是导致其得不到足够重视的原因之一。这样的尴尬地位也严重影响了基础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和课程的生存空间。

开设文化基础课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考试制度的影响中,很多人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习基础课的终极目标就是中考、高考,学习语数英的意义仅仅在于应付考试,这样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基础学科的形象,也模糊了基础学科的实际意义。

三、文化基础课在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文化基础课培养的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它是形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基础,它能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和视野,使学生善于观察和分析人生和社会中的问题,促使他们形成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在多年的学习中沉淀出来的结晶。比如说,一个人需要语言来与人沟通,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去传达自己的意思,需要大量的词汇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各种得体的言行举止去让别人接纳,而这些就是在语文学习中积累下来的素质。很多技校的学生在招聘面试的时候无法自如、真实地表达自己,不知道如何穿着得体,更不知道如何寻求机会展示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青睐。同样的,一个人除了有语言基础和大量的词汇,还需要一个严谨的逻辑去表达自己的思维。学了这么多年的数学,很多人只是在质问,我们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过解方程的方法,我们什么时候需要用证明命题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殊不知数学给予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从加减乘除到代数几何,数学中融入的是思维方式,在我们按照条条框框去运算或证明的时候,我们学习的是一种严谨和规范,而这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的工厂大多数都是合资的,学生若对英语一窍不通,很明显会在工作的竞争中处于下风。而基础课程的教学还远远不止于此,包括“心理健康”“德育”“礼仪”“法律”“体育”等,在技能之外,一个人要掌握和学习的有太多知识,学校却重视技能,轻视作为人的基础的文化,这未免太急功近利。技工人才不是一台精良的机器,也需要个人修养和思想。而且,技能是永远学不完练不够的,当离开学校后,学生怎么持续进行自我提升,更多的是需要自身的学习能力,而这种学习能力是需要强大的基础素质作为后盾的。

四、有关文化基础课的改革探索

1.分班教学

即便是教师及学生意识到基础课的重要性,也不意味着基础课可以顺利进行。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素质严重参差不齐。比如,中技生,虽然要求读中技的学生必须有初中毕业证,但是因为技校学生更多的是来自农村,基础教育落后,本身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效果根本跟不上国家的相关要求,更何况很多地方的初中毕业证甚至可以花钱买,所以学生不够高的学习质量也显而易见,但有些正规的学生老老实实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学生甚至小学也没毕业,这样的学生同在一个班,水平差距非常大,老师如何教学也是很大的问题,按照进度上,差的跟不上,慢慢就会破罐子破摔,不听课、睡觉、玩手机甚至说话影响课堂;照顾成绩差的,补习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已经学会的学生意见会很大,也觉得都是已会的内容没意思,打击了学习的兴趣,怎样都会影响整体教学的和谐。

所以,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尤其是对基础要求很高的学科,比如语数英,甚至有些技术专业要求开设的基础学科,比如化学(食品药剂类专业),对于这类学科的教学,分班是唯一能够消除这种教学困难的方法。虽然入学的时候对学生是零要求,但是进来后可以对基础学科的水平进行初测,按照结果分班教学,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同一个班的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在相同的水平下进行教学,避免了听不懂或者全都会这样的尴尬。分层教学的模式在基础学科中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各种层次的学生设置与之水平相应的课程,一不耽误学习进度,二不打击学生信心,教师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

2.选修课模式

对于一些知识普及类的公共学科,比如“心理健康”“法律”“德育课”之类,完全可以不占用正常的课时,通过系列讲座的形式完成,也就是类似于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系列讲座的时间不与正常课时重叠,尽量使用下午下课后以及晚上,避免与专业课形成时间上的冲突,这样一可以节约课时,二也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的生活,不至于除了上课就无所事事。而且,自己选择的课程比被逼着去上的效果肯定会好很多。对于一个学期需要选多少门可以给定一个标准,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学分制,把公共课程变成一个学分标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目的。

3.教学的突破和教材的创新

对于技校学生,如果教学方法基本沿用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方法,即始终“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生硬地灌输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学生的厌学情绪只会有增无减。所以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刻板认识和恐惧。对于教学的内容应该坚持“因材施教”,使得文化课更具有工具性,对一些在生活中不常用的内容可以有选择性地删减,使得文化基础课更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更好地达到为生活服务、为工作服务的意义。

对于教材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岗位需求,将文化基础课的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建立知识模块体系。即将学科知识按照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归类、重组,形成以行动为导向的横向综合的课程结构。例如,将语文课程分解为多种模块,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水平、语言应用等,结合行业或岗位所需,选择不同的比重进行教学;数学可以分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等。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置授课内容,极大增加基础课的实用性。

五、结语

体来说,培养技工人才必须走全面发展的路线,技能水平、文化修养和学习能力都是作为职业人必备的基本素养,缺一不可。只有客观定位文化基础课,重视其存在的意义,结合技工院校的特点进行内容优化与完善,激发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需求和兴趣,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优秀的现代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刘钧杰,刘 学.关于技工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3(2):146-147.

[2]杨 玲.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改革的思考[J].新校园(中旬刊),2013(9):15-16.

[3]杨 谦,王天梅.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的定位及教学改革[J].甘肃教育,2014(3):17-18.

[4]王 铁.做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提升就业能力――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电大理工,2015(1):73-74.

[5]王建平,常从淼,赵福伟,等.现代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2-94.

[6]马军强.中职教育教学评价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9):23-25.

[7]李国强,金 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成人教育,2009,29(6):71-73.

上一篇:农村幼儿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研究文献综述 下一篇:高校班级干部选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