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五大困局

时间:2022-07-17 10:45:57

中国民营企业五大困局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对外向型企业的威胁,消费乏力对产业升级的制约,过低的社会地位,新劳动法带来的沉重成本,规则不透明带来的巨大耗费,是民营企业的五大困局。

疾风知劲草。

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危机突然闪现。本来,民营企业已经持续几年在很多领域退出角斗场,全球金融危机更使国内民营企业生存艰难, 4万亿投资的救命钱,则更多地投向“铁工基”,本来缺钱的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房地产几乎绑架了中国经济,大量的居民财富都被地产吸收,一直喊了很多年的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亦因为居住收入过低而遭遇瓶颈。

概而言之,中国民营企业遭遇五重困境,可谓30年以来最严峻的时期,改革初期政治领袖所宣称的“杀出一条血路”,对今日的民营企业依然适用。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30年的崛起,乃是融入全球化的过程。

在本次金融危机之中,一度风靡数十年的全球化出现了严重倒退。随着“货币战争”言论的高涨,世界各国对资本的流动的重新监管,普遍加强。全球主要国家,都想通过出口摆脱经济困扰。在此情况下,加大自己的出口,限制他国的出口,则成为通常的做法。贸易保护主义则开始抬头。

美国抱怨,中国为维持巨大的贸易顺差而故意低估人民币汇率,造成了美国的失业率上升。中国则反驳道,美国在通过印钞推低美元汇率。对欧元未来的质疑已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去年秋天,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法案,允许美国企业申请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以报复中国的汇率政策。该法案今年可能不会成为法律。美国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而保护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哲学正在逐渐恢复。

而这种变化,将对长期以来的中美模式造成重创,众所周知,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模式,一直为中国所需,美国早已经是中国的第一大海外市场,很多外向型企业的最终市场,就在于美国。特别是在大众消费品领域更似乎如此。中国生产,美国消费,已成定势。而今,这种定势即将被打破。

在欧洲,对于中国的贸易壁垒则更为严重。

而这些变化,将直接对中国出口型企业造成普遍影响。在浙江和广东这些外向型经济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造成的影响更为巨大,在广东,很多玩具厂商在金融危机几年中大批倒闭。在浙江,纺织行业也一度遭遇重创,很多出口型企业的业务暂时性下降70%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营企业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广东推行的是“腾龙换鸟”模式的产业改造,将一些产业迁移到外地,而浙江,则更多的是加快传统产业本身的升级,如延伸产业链,市场的转移等。在未来,很多民营企业的突围,亦多遵从这两种模式。

消费乏力制约企业转型升级

目前,能够称为世界性品牌的竞争性中国企业,仅有华为、沙钢、联想等少数几家企业,中国消费乏力,国民普遍的低收入导致消费水平低下,迟迟完不成产业升级。这也是无法建立世界品牌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来自工资性收入,一般而言,国民收入增加,社会购买力就会增强,企业的产品就会更有需求,有研究表明,我国消费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将提高1.5至2.7个百分点。

虽然拉动内需是“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但是,口说无凭,目前我国消费率只有45%左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增速已经连续多年低于GDP增速。普通民众收入徘徊不前。

很多中国企业家,都非常羡慕日本企业崛起,而其实,考究日本企业崛起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肇始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并由此带来的商业繁荣和产业升级,对于日本企业崛起至关重要。

1960年年底,日本池田内阁宣布实施为期1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第一个措施,就是提高工资,并且建立广泛的社会保险体制。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发起了一场消费者革命,并成为了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从5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日本发生了三次消费革命,开始由“生活合理化”向“更加舒适化”、追求“实现物质需求欲望”发展,而消费革命也引发了日本的产业升级。1965~1974年,日本的“3C”(空调、汽车和彩电)时代终于到来了,彩电、空调当时的平均价格为20~25万日元,约为当时职工2~3个月的工资,小汽车的普及则是在70年代后半期,此时制造业工人工资在20~25万日元,当时每辆售价平均约为100万日元。大约等于一般工人5月的工资。

日本的电器、汽车等企业,正是在此宏大的背景下,应国民需求而生,并进一步扩张海外,成就世界性巨头。

而在中国,一个怪相是,作为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我们却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危机。而其实,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结构不合理,导致消费结构的畸形。由于贫富分化严重,权贵和富豪阶层的奢侈品消费流行,中国仍然有数量庞大的穷人群体,但是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是不正常的。而在另一端,则是庞大的低收入人群所构成的低端消费市场,而在此中间,大众消费,或者说是“中端消费”严重匮乏。

目前,中国企业喊产业升级多年,但价格战依旧风行,其核心原因就是低端消费流行,企业造高端产品,只能有小众市场,由此,普遍的低利润,使企业无力投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只能在低端徘徊。近年来,众多家电企业在液晶、等离子等高端领域的突围也一直无法实现。很多人总喜欢说中国没有大企业家,没有企业家精神,所以诞生不了世界性企业,这无疑是一种偏见和无知。

消费的不足,未来将长期制约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而这对于依靠竞争生存的民营企业,并非吉兆。

平底鞋与高跟鞋

近日,在第八届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浙江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郑宇民成为“最给力官员”,在央视主持人董倩要求他站起来说话时,郑宇民回答她:你是央企啊,穿着高跟鞋,我是代表民企,我穿着平底鞋,我们在一起我觉得不公平,应该坐下来,平起平坐。

郑宇民所在的浙江,以民营企业为主,在浙江,也许可以做到民营企业为主体,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民营企业仍然处于从属地位,处境堪忧。

最近几年来,新老“非公三十六条”陆续出炉,似乎从政策方面,已经放宽了民营企业准入门槛,铁路行业、医疗行业已经陆续批准民营企业进入。

但是,在现实中,民营经济与国营企业却在起点上存在巨大差别,自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很多民营企业都难以获得贷款帮助,而国营企业则资金充足,甚至很多巨亏的企业都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银行贷款支持。在很多企业因为暂时性资金断裂而濒临倒闭的时候,大批中央企业却在过去一年中,大举进军地产行业,成为各地的“地王”。

而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竞争,根本就不对等,以石油行业为例,部分人称颂 “三桶油”的业绩,而事实上,民营企业与三桶油,就是典型的一个穿平底鞋,一个穿高跟鞋。因为民营石油企业,根本就没有原油进易权。

更为严重的是,90年代末期开始的关于国有企业逐步在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改革,逐步恢复到改革前的状态,在很多行业,曾经进入的民营企业,被逐步清理。半开放行业,有逐步退回到封闭性、非竞争性行业的危险,最典型的就是钢铁、石油和航空行业。

知名企业领袖冯仑就说了,一个明智的企业家,根本就不应该去碰国营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行业。

新劳动法不堪承受之重

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已经有三年了。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劳动合同法》在增加了企业负担的同时,并没有给广大的中国劳动者带来太多实惠。

事实上,新的劳工合同法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更是沉重的负担。以北京为例,一个月薪为5000元的一般白领,企业在他身上的付出,除了5000元的工资外,还有至少2000元以上的各种保险,而同时,员工自己也还需要缴纳部分,而这部分钱,员工自己也拿不到,一旦他换个城市工作,基本就等于打了水漂。

以前新劳工合同法没有施行时,企业还可以变通下,比如不为员工缴保险,但是,将要缴纳保险的金额,与员工平分,企业少负担一点,同时,员工能够拿到现金。现在,新的劳工合同法施行之后,企业不得不全额缴纳保险,而员工的现金,变为社保账户里无法挪动的死钱,等待几十年后疯狂贬值。

这种事情的本质,等于强迫年轻人把现金拿出来,存到一家利息很低的银行,而且几十年不准取钱,对于年轻人来说,正是消费旺季,买房和负担家用,是他们的重担,把他们的现金抢走部分,形同割肉。

在全国4300万个企业中,92%的都是民营企业,而在全国的就业人口中,也以民营企业为主,民营企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就业问题。2010年,中国500强民营企业的利润总和,还不如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企业的利润,民营企业利润之微薄可见一斑。在新劳工法实施之后,很多本来利润就很低的企业,不得不考虑关门了事。

为什么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虱?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责任的缺位,企业员工的收入与保障,都落在企业身上,而企业作为一个追求利润的实体,其承载能力有限。假如企业利润下滑,或者是出现动荡,它又何以承载员工个人乃至家庭养家糊口的重负?

在一些福利型国家,公民的社会保障的途径则广泛得多,在北欧一些国家,公民失业之后领取的救济金,基本够其生活开支,瑞典更是实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瑞典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50%。纵使是在以竞争闻名的美国,由政府提供的各种全民福利,也足以分担公民的大部分社会保障,失业保险等则由政府与企业协商,共同出资。

而在中国,各种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责任,最后都转移到企业身上,员工的各项保险,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员工,保险都是由员工个人和企业分担,看不见政府的影子。

建立由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性组织共同参与的“社会和约”,而非将所有责任全部转移到企业身上,才可能结出真正的善果。否则,政府的所谓“好意”,最终不过是张空头支票。

你请客,你买单,才是真情意。你请客,却要他买单,似乎不太真切。

目前,中国财政已经连年增收,国库充盈。是时候为全民保障加大投入了。

最昂贵的企业家制度造成巨大消耗

经济学家周其仁曾说“中国有世界上最昂贵的企业家制度和最廉价的企业家”。

在中国做企业的艰难,民营企业家有更多的体会。柳传志就说过,中国的企业家,都既是商人,又是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一人身兼三职,耗费了无数的精力。

欧美都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做企业非常简单,只要关注于市场竞争就可以。而在很多亚洲国家则不行,企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必须拥有雄厚的社会资本,而最重要的,就是与相关主管部门、地方行政长官搞好关系。因此,企业家为了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就不得不积极获取和加快积累社会资本,一身兼几职,导致压力沉重。

还有即是整个社会的诚信问题,由于商业规则的缺失,商业伦理的沦丧,使整个商业社会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甚至是很多以前的领袖性企业,现在也被发现不能相信,“蒙牛事件”、“圣元事件”、“腾讯与360之争”,凸显了中国商业竞争的无序。

法律的滞后,使商业社会中存在很多和误区,企业家的风险增大。元旦刚过,有关部门即出台了相关法规,宣称集资20万以上即为非法。而事实上,很多企业所需要的资金缺口岂止20万,如果向银行和机构借贷无门,又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找到资金来源,很多企业也许就不得不打球。地下方式在一些地方流行,而这种模式,目前在国内并不为法律允许,一旦出事,企业家将有牢狱之灾。

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在中国实现商业去政治化,给予企业家一个宽松的环境。

同时,建立完备的法律,确保商业规则的公平,合理和有序。

一个鼓励创业、鼓励竞争的商业社会,应该是相反的:最廉价的企业家制度和最昂贵的企业家。

同时,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制度非常“傻”,既不合理,亦很僵硬,需要企业家花费很多聪明才智,去寻找制度的漏洞,打球。或者,未来更应该出现的情形是:制度的设计,应该是非常合理和巧妙,如此,企业家都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上,则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将普遍上升一个档次。

上一篇:发力后世博:长三角联动推进现代服务业经济 下一篇:当传媒人邂逅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