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02―1937)

时间:2022-07-17 12:30:35

近代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02―1937)

摘 要: 湖南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在全国职业教育发展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因此,对于近代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分析,总结了近代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对新世纪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 近代湖南 职业教育 发展 启示

一.研究的意义

1.实践意义。

在新世纪里,教育面临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球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渠道、保障就业等一系列等诸多问题,此时对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也更有现实的意义。

2.理论意义。

从历史的视野和教育的角度来对整个近代湖南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进行全面考察,弄清楚职业教育是如何在湖南酝酿、萌生、发展的,其中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而原因又何在,对近代湖南的发展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近代湖南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对湖南地方教育特色的全面了解。

二、近代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评价

近代湖南职业教育的产生、壮大不仅给湖南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对近代湖南社会影响深远,在推动近代湖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1.支持了近代湖南经济的发展。

湖南职业教育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源于近代湖南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开始壮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始发展。近代湖南经济的发展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是湖南职业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而职业教育产生、发展后又反哺经济,为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出大批毕业生,一定程度地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器。

为与近代湖南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相适应,湖南职业教育发展始终秉承着迎合本省工业生产与社会需要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专业设置上切合实际、灵活多变,体现出本土特色。1916年成立的湖南公立商业专门学校学校毕业生遍布省内外的大型商贸企业,如哈尔滨贸易公司、上海国际贸易公司、汉口出产公司等;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采取半工半读的方法,注重实习,为湖南各厂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机械工人,具有较大的社会效应:据统计,自1914年到1923年的10年间,该校先后毕业学生共有六七百人。这些工业职校的毕业生遍布在省内的冶炼厂、纺织厂、机械厂、公路局、制矿局等企业,部分优秀者还在各职业学校担任教员,贡献自己的技术和学识,为近代湖南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湖南经济提供了人才上的保障,让近代湖南在农业、工矿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湖南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近代湖南经济建设,是近代湖南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保证。

2.推动了近代湖南民风观念的转变。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思想体系里,渗入血液,透入骨髓,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有一种重道轻艺、重农轻商、重男轻女、重华夏而轻蛮夷的观念。进入20世纪后,湖南人一改往日偏执,对新事物、新思想都积极地乐于接受。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也对近代湖南这种民风观念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越来越兴盛。它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进入物质生产领域,为社会创造实质性的财富,为自己解决生计问题。同时,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下,传统的华夷对抗意识淡薄了。人们不再鄙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相反,在官员士绅们的倡导下,民众和学生能认识到和西方的差距,积极向国外学习,派出留学生出国学习各种工业技术。如因日本在近代迅速崛起,又比邻中国,湖南在近代多次派出学生赴日留学。1902年,湖南首次官费派遣留学生赴日,这批学生多进入各种理、工、法、农职业学校及师范学校学习。1912到1918年间,湖南公费留美生约28人;①在1924年湖南财经吃紧的情况下,留美学生人数仍达300以上。

随着女子职业教育的出现,传统女性观受到有力的冲击。妇女在职业学校里学习到了染织、刺绣、家政等技术,不仅经济上逐步独立,而且思想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增强了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对自身的权利有了新的认识。辛亥革命后,湖南许多妇女进步团体,如湖南女子励进会、全省女联代表大会等纷纷成立。1927年,长沙女界联合会第一代表大会召开,讨论和宣传妇女在教育、职业、婚姻、政治上的权利。湖南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而且启发了人们的觉悟,将男女平等的观念渗入世人的心中,从而促进了近代湖南妇女解放和女权运动的发展。

3.促进了近代湖南教育结构的完善。

自清末新政以来,伴随着传统教育的解体,新学制得以建立,近代教育在全省范围内兴起。作为以教给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生产劳动所需知识技能的专门教育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近代工业人才为目标,主动适应和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尤其注重下层民众的生活生计问题,从一起步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助。平民化的农、工、商百工技艺走进教育的殿堂,在教育制度中取得法定意义上的位置,无论在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上,职业教育的出现都让传统教育有了历史性的突破。

湖南职业教育的出现,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类型,为湖南的教育结构的近代化增添了新的层次和类别,和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共同构成教育体系中的三大板块。湖南职业教育完善了湖南的教育体系,丰富了教育形式,为近代湖南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近代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的当代启示

1.改善和加强政府行为,增加宏观调控力度。

从近代湖南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哪个阶段,来自政府和有关当局的支持始终是职业教育发展最可靠、最有力的保障。在当今要发展职业教育,政府所给予的重视和支持是关键,而来自政府的的支持通常又多为宏观上的经费投入、政策调控和宣传导向等方面。因此,政府当局要改善和加强教育行为,增加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为职业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保障教育经费。办教育需要经费,办职业教育更需要经费,政府在经费上的保障是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其次,通过政策法规,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律层面意义上的保障,充分利用法律法规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条件,进一步强化政府依法治教的行为。最后,加强以政府为向导的舆论宣传,政府必须充当舆论向导,承担向社会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让职业教育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提高办学积极性。

要办好职业教育,只依靠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国职业教育传统的办学模式是政府一手包办,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包办职业教育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要体现政府、企业、公民个人等多方面的利益,决定了我们要对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进行改革,在政府办学之外更要调动社会各种可以调动的力量,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同时,近代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私人办学、企业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能够有效地弥补政府力量所不及的空隙,对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直接取决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能否与经济社会,特别是当地的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因此,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类别和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就必须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目前我国许多职业学校在其专业的设置上存在着一些通病,如专业开设前没有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开设时没有科学论证,开设后缺乏有效长期的投入,等等。这导致了学校在专业建设上盲目跟风,什么专业热门就建设什么专业,以开办新专业为时尚,相互攀比,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对长远考虑。热门专业的重复建设,不仅挥霍了本来就有限的教育资源,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造成了人才的饱和,让原本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一夜之间变成了供大于求的冷门专业,以前的冷门专业又变成了热门专业,而导致了新一轮的专业盲目建设。这样一种忽冷忽热、冷热不定的情况让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放眼细看,就会发现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众多,但主干专业、拳头专业少得可怜,效果不佳、产出低下,形同鸡肋。

为了跳出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职业学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结合自身办学实力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社会人才供需信息。

4.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快教学改革。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原本不容乐观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严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职业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许多职业院校所面临的头等大事。面对挑战,职业院校应该在确保专业设置、师资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教学改革,以此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学生就业率的保障是职业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保发展的关键。根据近代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与普通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职业教育就不能仅是几门职业技术课的简单组合,而必须按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其次,要注重教学实习,加强实践操作。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必须拥有自己的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可以进一步与各大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校企合作”,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进入真正的一线企业去实习体验。

最后,要给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可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做好就业准备,从而在将来的就业过程中拥有更多的优势。

注释:

①孙辉.清末民初湖南留学运动特点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4):15-19.

参考文献:

[1]伍春辉.近代湖南留日热潮与湖南新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3):26-29.

[2]孙辉.清末民初湖南留学运动特点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4):15-19.

[3]王驰,刘鸣泰.湖湘文化大观[M].长沙:岳麓书社,2003:87.

[4]张学军.湖南教育大记事(远古―2000年)[M].长沙:岳麓书社,2002:175.

上一篇: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上的实践教学 下一篇:通过本科毕业设计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