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7-16 10:29:13

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教育的思考

[摘 要]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性日益增强及对外交流合作的不断扩大,具有国际眼光及擅长拓展全球业务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主要目标。然而,我国目前国际化人才缺口至少迭100多万,能达到国际化要求的人才极度缺乏。各高校如何在保证普及教育的同时培养紧缺的国际化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探讨国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对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教育体系提出建议,以期能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朱懿,广西财经学院ACCA课程教师,ACCA(英国特许公认注册会计师)准会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MSe,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9―0164―05

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到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至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举行,均展示了中国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整个国家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性日益增强,对外合作不断扩大。人才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决定了其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真正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判断能力的人才,具有国际眼光及擅长拓展全球业务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主要目标。然而,我国目前国际化人才缺口至少达100多万,国内能达到国际化要求的人才极度缺乏,国际化创新人才已成为稀缺资源。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承载者,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教育已处于大众化阶段,各高校如何在保证普及教育的同时培养紧缺的国际化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注重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领先于我国。本文通过探讨国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对国内高校国际化人才教育体系提出建议,以期能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何为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作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应以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化战略眼光,同时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能熟练掌握某领域的国际化知识并熟悉相关的国际操作惯例,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背景并拥有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

国际化人才通常具备三个特点:(1)国际无界化,即为中国边际趋于无边界,主要指既能掌握某一领域的业务知识并达到国际化水平,又能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运作;(2)文化融合化,指无文化交流障碍,深刻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较好地开展跨文化沟通;(3)视野高度化,是指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前瞻性和创新意识,视野开阔,能较好地判断全球宏观。

二、国外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全球的国际化进程走到今天,国际化人才已成为各国争夺的香饽饽。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率先掀起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浪潮,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完善与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制度,这对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充分的借鉴作用。各发达国家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以加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步伐。归纳起来,发达国家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观发达国家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其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课程的综合化。不少发达国家的大学普遍设置了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在传授学生一些知识的主要方面的同时,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和运用能力。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该校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历史分析和社会分析、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外国文化、道德伦理等五门核心课程,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设置国际化

各发达国家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在高校课程中设置关于国外文化、政治、经济等的科目,并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最新的国际观点和知识。在达到相关条件的情况下,学校组织学生赴国外考察或通过合作办学模式进行学分互认、派送学生到国外院校进行交换学习。例如,澳大利亚大学的课程包括了介绍其他国家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等的国际性课程,以及在传统的科目中加入全球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国际观点及知识等,以培养学生的跨国文化意识及国际理念,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水平。澳大利亚的爱迪斯科文大学在2004年就组织学生赴中国、印度、美国等地学习考察,吸取其他国家的教学经验,培养学生的跨国文化水平。

(三)教学过程形式多样

以英国为例,英国大学大部分课程设置为全日制3年或4年,课堂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大部分英国大学本科课程教学主要由大课(Lecture)、小班辅导(Tutorial)和老师的定期办公时间(Office Hour)答疑几部分组成。

1 大课:每次大课通常由一位老师面向所有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讲授课程重要的知识点,结合相关知识点通过一些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课件进行讲解。一般课时安排为每周一次,每次1~2个小时。

2 小班辅导:由多位课程辅导老师组成辅导组,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班分别辅导,各由一位辅导老师对课程相关的习题进行讲解答疑。在老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互动,以便老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定期答疑:通常每位授课老师和辅导老师每周在办公时间安排答题,每周一次到两次不等,每次为1~3个小时。在老师的办公时间里,学生通常都能够向老师请教各种与学习有关的问题。

如上所述,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均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想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各种各样能够得到论证的创新观点,老师通常会予以激励,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分析与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丰富

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仅限于某本教材,通常在学期开始老师会推荐一系列的相关书目、学术期刊、网站供学生参考阅读,其中包括不同国家的出版物以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对于各知识点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或学习课堂上未涉及的其他内容,通常推荐书目中的期刊杂志会覆盖当前热点问题,反映本学科最新学术观点,便于学生课后阅读,以保证掌握的知识与时俱进。

每学期伊始,老师会根据自己的学术研究,以及所推荐的书目和期刊等的内容,将本学科的主要讲授内容编成讲义分发给学生,以供他们围绕重点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教学内容,可以集思广益、

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理解同一学术问题和知识点,并且能够激发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发展成为主动获取型学习。

(五)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英国的课程教学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学手段趋于多样化。例如,在大部分的大课讲授中,授课老师会将讲课重点做成课件播放,通过PPT等各种技术手段,更为生动形象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营造一种活跃、互动的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节约上课时所花费的板书时间。

在辅导课上,通常辅导老师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对习题进行深入的演算和讲解,或使用幻灯片对学生进行引导。必要时,老师会随堂分发纸质的案例等资料,包括对新近发生的时事案例进行分析点评,等等。

(六)考核形式多样化

国外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相对比较灵活,侧重于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英国,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时作业(Coursowork)、演讲(Pres―entation)、期末考试(Examination)等,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考核。

1 平时作业。英国高校每学年的考核主要由一次平时作业(约占最终考核20%~30%)和一次期末考试(约占最终考核的70%~80%)组成。平时作业一般是需要提交一份由老师命题的小论文(Essay),约为3000~5000字,或者是提交一份案例分析(Case Study)。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平时作业形式也可以安排为小组作业(Group Work),由几名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

2 演讲。会议演讲或演示是职场中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推销自己或营销产品、展示学术成果等的重要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适应现代工作环境要求,英国高校在学年考核中会安排学生对某一专题进行10~30分钟不等的学术讲解或案例分析。学生通常需要针对指定的案例或课题进行仿真分析和研究,并制作相应的幻灯片或PPT文档向同学和老师演示、讲解。演讲全过程的最后一环节还将包括一段问答时间,要求演讲者回答听众所提出的相关问题。

3 期末考试。一般为每学年一至两次,分为开卷和闭卷两种,主要对每个阶段所学内容进行考核。考题的形式主要为论述题、简答题或者案例分析题,除大学一年级部分基础科目例如经济数学等考试外,考卷中极少出现答案唯一的判断、选择、填空题。考试通常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论证分析,提出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由此可见,西方高校教学考核方式相对多元化,并且形式比较灵活,大部分考核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尤其是对于专业课程而言,很多领域的热点论题存在多方不同的观点,灵活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地将课内教学活动延续到课外,以激发学生从多方搜集相关信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

(七)实践教学

在西方的本科教育中,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很多大学都设置有“三明治”的教学方式。采取“三明治”方式的学生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可以选择到企业实习一年,然后再重返学校继续最后一年的学习。学校设有专门的工作指导部门帮助学生联系实习企业,其中甚至包括到国外的企业去实习、工作的机会,鼓励学生熟悉国外市场,走向全球。该部门还提供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包括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求职测试模拟辅导、面试模拟辅导,等等。

一些发达国家例如德国,高校通过“产学研”模式进行人才培养,与科研机构、产业界和地方政府建立了区域性“能力中心”,包括马普研究所与奔驰等跨国大公司组成的汽车技术能力中心等,有效促进了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三、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

在国家对国际化人才存在巨大需求的今天,尽管有需求的企业会自行培养部分国际化员工,但要填补整个国际化人才的缺口,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从高校教育体系人手。当今国际性人才的短缺已是全球性现象,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均呈国际化趋势。尽管国内部分高校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等途径以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以提高国内高校教育水平,但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仍相对传统,在充分考虑国情与现状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教育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势在必行。

(一)学生国际化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内高校要相应地扩大对国际学生的宣传与招收,推进学生来源多元化。国际学生的增加将使学生们不出国门就能够广泛结交国际朋友,接触异域文化,并与国际学生互相学习,在开拓视野的同时培养国内同学未来赴境外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推进国内高校国际化教育的实施。

(二)教学课程国际化

国际化的教学课程设置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可通过与国外院校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等方式,推进本校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以深化课程的国际化,加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1 课程计划国际化,课程计划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国际化人才的教学计划应融入国际化成分,在考虑当前国情与现状的情况下,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课程设置体系,吸收国际先进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具备条件的高校中,教学计划的设置可通过中外双方的教师共同设计。具体的课程设置可包括更多的国外文化、政治、经济等的科目,并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最新的国际观点和知识,培养他们知识的获取和运用能力,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性专业知识、国际化视野和跨国交流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重点,要求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兼备较为综合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质,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课程的设置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增加提升综合素质的相关课程,包括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商业伦理观等科目,为国际化人才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模式多元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可通过中外合作的方式进行,组织有条件的学生出国考察,课程可以采取4+0、2+2、3+1及本硕连读等多元化培养模式。例如,4+0模式是指引进国外完整的先进教学体系,学生的本科课程可在国内高校中运用引进的国外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对于一些中外联合项目课程而言,将为学生提供赴国外完成学业、深造的机会。学生在达到相应的课程要求情况下,根据中外合作、学分互认协议,可选择2+2、3+1等学习模式。2+2是指学生前两年在国内进行本科阶段学习并强化外语基础,两年后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到国外继续本科学业,最终按照校方要求完成学业可取得双方院校的学位证,等等。

3 从专业基础课程开始引入双语授课,高校的课程计划应以培养专业知识过硬、跨国交流能力强的综合型国际化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以外语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并掌握国际性专业知识与文化。在国际化课程中至少部分使用国外先进原版教材,将能更好地与国际知识接轨,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因此,国内高校应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专业学习并逐渐熟练掌握运用,积极增聘外籍教师及具有留学背景的海归人员有效进行双语教学,进一步深化课程的国际化程度。

4 授课形式。除了大课教学以外,可以参考国外的小班辅导形式,将学生分组进行习题辅导,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更为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及习题。

(三)教学内容

高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主要推荐教材及其他推荐阅读教材和期刊文章等,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本教材。教材应选择与国际接轨并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的书目,例如优秀的外文原版教材。引进外文原版教材能让学生接触本专业国际前沿学术知识,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国外的思维习惯和方法,逐渐增强学生的跨国交流能力。教材的选择要适合本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并充分考虑教材与教学基本要求和其他科目的联系与衔接。在选择教材尤其是外文教材时,应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时效性。外文出版物相对于国内大部分书籍而言,其优点是出版速度快、周期短,及时反映时下的热点问题。例如,同一本会计类的国外出版物,通常根据不断修改的会计准则、会计热点论题等等,每年都会进行更新修订发行新的版本,这将有利于及时让学生掌握有效的信息。因此,在选择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其时效性。

2 代表性和适用性。由于外文原版教材的编制是以国外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为基础的,有些专业理论、观点等是国外的社会环境背景特有的产物,很可能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背景不相适应。

此外,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及其综合性也是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以上几点。

3 难易程度。在选择教材时除了考虑教材专业内容的“难易”之外,更要注意选择教材用语的专业风格。例如,面向国外专业读者的外文出版物语言将会让书中语言为非母语的人群感到晦涩难懂,不利于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但如果所选择的外文教材中的语言表达较为直接易懂,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4 内容取舍。想要寻找一本能够完全符合教师要求的教材或许不太可能,这就要求老师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多本教材及一些学术期刊的内容,为学生编写上课的讲义,以避免仅使用一本教材内容不足或使用多本教材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教材的内容选择及取舍要围绕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进行。

另一方面,教师在课程的讲授中应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重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并给予学生更多的选修课程自,同时推荐延伸阅读本领域的热点课题学术文章等。此外,应优化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以保证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高质量的授课,并激励学生更好地自学,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知识量迅速更新、膨胀,学校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将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更重要的是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与经济发展需要。因此,高校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考核形式

借鉴国外先进的学生评价体系,尽可能地通过多种形式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片面考核知识的“一考定终生”情况。例如,学生的学年考核可由课程论文、小组作业、期末考试、实践环节等多项模块组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每项考核模块在最终考核所占的比例可由教师灵活掌握,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较大比例。

(五)加强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还只能通过校内实验室模拟教学和短时间到企业参观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了解并熟悉业务操作的各个主要环节,但与实际工作环境仍有一定差距。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院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习机会,例如设置专门的职业顾问为学生联系实习、工作企业,加大力度为学生申请企业实习、工作提供指导与帮助,在加强学生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还应增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例如适当采取“毕业证书+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模式,鼓励甚至要求学生在领取毕业证的同时取得其他职业证书,增强工作竞争力。我国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联系,借鉴发达国家的“产学研”模式,通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位一体进行科学研究及产品开发,推动科技产业创新,共同培养能满足企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六)师资条件

国际化人才教育对教师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外语水平及国际化视野将直接影响国际化教育的成效。因此,具有国外学习背景的教师将有利于国际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首先,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和交流能力,有能力学习与了解相关领域的国际先进知识、研究热点等,给学生传授国际化的理念,培养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其次,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不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择优选派教师赴国外进修。教师在国外进修期间应积极与外方授课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学习与借鉴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管理体系,回国后为本院校国际化教学体系的建设提供适合本校发展的本土化人才培养建议。

四、结 语

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人才输送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优化,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设置国际化的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及丰富的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并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充分的借鉴作用”’。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国际化人才教育体系改革,国内院校在强化民族教育的同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国际化人才培养:(1)扩大留学生招生力度,深化学生国际化;(2)从课程计划、培养模式、授课形式等方面增强课程国际化元素,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3)充分考虑教材的时效性、适应性、难易程度等,精心选择包含国际化观点的先进教学内容;(4)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5)借鉴发达国家先进实践教学,设置专门的职业顾问或采取“产学研”模式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6)招收及培养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的师资力量。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国的国际化人才教育经过不断完善与优化将能融合国际先进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外语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及创新意识,为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输送合格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建平,国外教学体系本土化模式探索[J],2008,(4),[2]邵奋芬,秦霞,浅议国际化人才[J],现代商业,2008, (18),

[3]马凤岗,邱春林,区城高校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 思考[J],临沂师范学院院报,2009。(1)

[4]刘正良,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启示 [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5]吕一林,韩笑,国内外商学院课程结构与设置的比较 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上一篇:从《还乡》人物身上看哈代的宿命论 下一篇:网络文化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