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负面影响

时间:2022-03-28 04:54:20

网络文化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负面影响

[摘 要]网络文化的兴起虽然有积极的意义,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很容易助长学生华而不实的价值追求,腐蚀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考验学生的自控能力等。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网络文化,优化大众媒介环境,了解青年学生的性格特点,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网络文化;远程教育;影响;策略

[作者简介]朱庆好,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浙江杭州310030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9-0169-03

网络文化一般是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所从事的一切人类创造和交流活动及其所衍生的所有产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等等形式”。现在,网络文化曰渐演绎成为占据人们生活主流的文化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我们看到,因为与网络的长久接触,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多媒体的广泛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远程开放教育构建了相当完备的大众传播系统。这一系统也成为网络文化生存和传送的重要空间和通道。从这个角度来看,主要依赖大众传播媒体开展教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有着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下面我们从网络文化的特征人手来分析网络文化对参加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技术性、平面性、虚拟性等特点。

(一)开放性。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空的开放性。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文化活动。二是主体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参与文化活动,可以自由地访问各种文化资源,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开放的网络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限制,人人都有发表言论的机会和权利。而且,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信息,相互交流思想情感和意见想法。

(二)技术性。网络文化也是一种技术性文化。事实上,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为网络文化的批量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对于技术手段的过分依赖,使网络文化的生产忽略了对精神内涵的追求。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特性,我们看到无数同质化的网络文化产品充斥着文化市场。掩藏在虚无繁荣背后的是廉价而浅陋的模仿,商业意义解构了文化的创新和个性特征。

(三)平面性。献媚于大众是网络文化获得市场的主要手段。网络文化总是寻找适合大众消费需求的内容,然后再按照适合大众消费的形式加以包装、制作。目前许多网络文化的包装和存在形式非常考究,最大限度地突出视觉刺激性。于是,我们看到在光怪陆离、眼花缭乱的外衣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历史积累失去了它的历史厚重感和永恒性。文化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理性追求失去了它的内在价值和意义,而普遍地以单薄的、肤浅的平面性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四)虚拟性。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空间的虚拟性。网络世界是人们利用现代技术构建的信息世界,完全不同于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现实世界。二是网络主体的虚拟性。在网络世界,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采用虚拟身份、虚拟形象等进行网络活动。三是网络行为的虚拟性。网络世界的文化消费和文化活动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二、网络文化对远程教育学生的负面影响

现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学习工具。“网络文化是技术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同时也会对教育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我们看到,网络的诞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你教我学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极大地促进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网络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一)视听文化容易助长青年学生华而不实的价值追求

根植于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有着丰富的视听化表现形式。打开网络,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大量色彩斑斓的广告,应接不暇的流行时尚,眼花缭乱的图像画册,无所不有的视频广播,悦耳动听的美妙音乐等等,视听化正在成为网络文化主要的传播方式。视听化传播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人们的视听神经,使人趋之若鹜。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网络学习资源的制作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在拍摄制作这些学习资源过程中,为了适应当前的文化环境,提高视听效果,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得不增加大量的图片、音响、动画等等,这固然可以增加生动性和视觉冲击力,但是视听文化却很容易对人的理性思维造成伤害,“在文字引导时期,国人的社会性格是内向的、素朴的、严肃的、理性的、善于思考的,其价值观念可概括为务虚不务实。……而在图像引导时期,国人的社会性格却开始变得外向、奢华、浮躁、感性甚至非理性、重享受重娱乐讲究玩的就是心跳,其价值观念可概括为务实不务虚。”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如果长期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其理性思维将会逐渐退化而感性思维不断扩展。青年学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深度阅读和理性思维训练而在整个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变得虚幻而漂浮。对于名利的追逐往往胜过对于价值意义的追求。我们看到芙蓉姐姐、风姐的哗众取宠,实际都是被网络虚幻的价值追求所蒙蔽而萌生的华而不实的人生追求。

(二)网络文化容易腐蚀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

主要依靠网络开展教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文化对其的影响有着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不管你愿不愿意,只要一打开电脑,信息就会自动跳出,无法拒绝。网络文化如影随形。可以说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是在网络文化的“怀抱”中长大的。“时下的媒介文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加盟,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网络文化是娱乐文化,能抚慰大众心理需求,使他们忘记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压力。但网络文化往往采用夸张、煽情的手段,营造出虚假的情感世界,把青少年淹没在感官享乐之中,使他们处于虚幻的满足状态,从而丧失实际的行动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参加远程开放教育的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奋斗的最重要的基础阶段,知识改变命运是他们当下的人生追求和学习目的。他们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竞争环境。沉溺于网络文化往往会使他们安于现状,逃避现实,忘记现实环境的种种困难,忘记自己不太完美的生存状态。缺乏深层含义的网络文化披着华美的外衣,消解了青年学子们锐意进取的远大斗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腐蚀了青年学子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

(三)沉溺于网络文化会使学生失去更多提升

精神品质的机会

网络文化在现代科技和商业利润的共同导演下。以网络为载体,延伸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咫尺天涯,无论身在何处,网络文化总是唾手可得。然而网络文化并不是免费的晚餐,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等物质和精神作为交换成本。对于工作与学习兼顾的开放教育学生来讲,一方面要承受来自社会和工作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要承受来自家庭和学习的生活压力。然而网络文化却无处不在,时时诱惑着他们。于是时间和金钱就在浅薄搞笑、轻歌曼舞、闲情野趣的简单阅读和五彩缤纷的视觉刺激中悄然而去。轻松而舒适的心灵鸡汤让青年学生无限向往和沉醉。

无孔不入的网络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挤占学员对高雅文化的阅读和关注。高雅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人类社会增加文化积淀,提供精神导向,这才是真正有营养价值的文化,青年学员真正需要的也应该是这样的文化大餐。因为网络文化的挤压而导致青年学员错过了主流价值、经典文化的接触时间和可能,从而失去了部分提升精神品质的机会,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岁月。

(四)网络环境使青年学子的自控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网络上流传的信息用海量来形容决不为过,用真实与虚假混杂,健康与污秽并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等来形容也决不是耸人听闻。只要你打开网络,各种低级趣味的“有害”“有毒”信息就会扑面而来,网络文化失范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所不在。尚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朋友缺乏足够的判别能力和自制能力,因为网络文化的毒害而走向犯罪的例子比比皆是。文化知识的传播受到文化垃圾的污染,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思想受到伤害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网络为人们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从传统教育的被动者转变成学习的主导者。网络环境打破了高校教育者传播文化知识的权威地位和约束。如果没有足够的自觉和自律心理,没有足够的自控和自制能力,如何应对这些文化垃圾的诱惑和腐蚀?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注意的。

三、对策思考

(一)对网络文化的双重性要有深刻的认识

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应该从实际出发,辩证地分析。我们应该看到网络文化的出现“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与共享化,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与文化产业的形成,扩大了文化的受众群落与传播空间,增强了文化对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归依与追索,密切了文化与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文化对普通人的心理与情感的切近和介入”。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网络文化因为追求商业利益而表现出的迎合大众,诱惑大众,从而导致庸俗化和严重的娱乐化倾向。深刻而崇高的内容被抛弃,文化生产和消费中对浅薄和低级趣味的追逐滋生出大量的文化垃圾,污染文化环境。认清了网络文化的两面性,作为教育者就应该坚守精英文化阵地,同时采取兼容并蓄的策略,积极应对网络文化的冲击。一方面对网络文化不排斥、不盲从,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也要能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另一方面,走进网络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引导青年学生认清网络文化。

(二)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及性格特点,因势利导

网络文化能够得到青年人的青睐,除了包装形式比较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之外,内容上也无疑比较切合青少年的兴趣需要。比如,开放而自由的文化空间为青少年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超越时空限制的文化共享能够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另外,当前的青少年自我意识突出,追求个性的独立。他们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长辈,不循规蹈矩,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变堵为疏,利用网络为青少年构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资源,建设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引导他们走向积极的生活追求;另一方面,对于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突破传统教材的限制,根据学科特点将网络文化中相关的知识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中去,增加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满足青年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净化网络环境,提升网络文化的社会责任意识

当前大众媒介环境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净化媒介环境主要“借助政府、行业和受众的力量加强对媒介环境的社会监督”。政府对大众媒介环境的监管责无旁贷,应当充分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对不规范的行为加强监管,给予限制,防止有害信息的随意刊播与。媒介的从业人员则应当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更多地提供反映高雅旨趣和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奉为人生追求;重视媒体固有的社会责任、主体功能、品位格调等,为青年人的顺利成长创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自身应对网络的能力

青年学生对大众媒介的功能与作用认识往往不足,存在着片面性和表层性;对媒介的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媒介素养教育亟待进一步加强。 什么是媒介素养?所谓的媒介素养“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要抵制大众媒介,而是培养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大众媒介为自己服务。网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全面了解这些特点才能够认清其优缺点。

[参考文献]

[1]于海波,网络文化的哲学视阈[J],长白学刊。2009,

(3)

[2]张洪洋,论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山 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赵勇,从审美文化到消文化[J],探索与争鸣,2008,

(10)

[4]马冬,文化批判视阈内的煤介文化[J],北方论丛, 206,(5)

上一篇: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学习型组织理论在高校新教师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