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还乡》人物身上看哈代的宿命论

时间:2022-08-16 03:45:09

[摘 要]《还乡》是哈代重要的带有宿命色彩的悲剧,卜说。书中的人物性格迥弄,命运也因此大不相同。文章主要是通过书中人物性格及其命运来阐析哈代的宿命论。

[关键词]《还乡》;哈代;宿命论;性格与环境;游苔莎;克林

[作者简介]刘玉倩,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广西桂林530004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9-0140-03

《还乡》是哈代重要的带有宿命色彩的悲剧小说。《还乡》文笔细生动,内容具有深刻的意义,情节极具戏剧性。小说以爱敦荒原为背景,描写了五个青年男女之间感情纠葛以及荒原人的生活。红土贩子维恩没能赢得托马沁的青睐,后来他发现托马沁的未婚夫韦狄在和游苔莎幽会,而这无疑将会给托马沁带来巨大的伤害,于是他便成为了托马沁的暗中守护者。他劝说游苔莎跟韦狄分开。后来托马沁的堂兄克林从巴黎回来了,而游苔莎刚好非常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梦想着让克林带她离开荒原。游苔莎凭借自己的美貌和心机如愿嫁给了克林,不料克林却一心想留在荒原。婚后,游苔莎与克林之间出现了问题,他们的矛盾间接又导致了克林母亲的死亡。矛盾被激化后,游苔莎和韦狄相约逃离荒原,却不幸死于意外。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维恩终于得到了他的爱人托马沁。对托玛沁,荒原是她的精神家园;对于维思,荒原则是他真正的家,忠诚的他们注定会得到幸福;而约布赖特太太却犹如荒原的外来者一般,与荒原格格不入。

哈代深入探讨了人的命运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他的作品中,主要人物多为地位较低的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积极的忧患意识以及承上启下的文风,使他成为20世纪英国文学的开拓者。《还乡》是哈代开始创作悲剧的代表作。在这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被展现出来。神秘而多变的爱敦荒原与荒原上固守传统风俗的乡民构成了整个人类环境的缩影。

一、荒原人的性格及其命运

1 “夜的女神”游苔莎

在开篇之时,游苔莎就站在爱敦荒原最高点,“为苍茫丘陵添上如此完美、精致、必要的最后一笔,好像只是因为有了这个人影,群山的轮廓才存在”。她就犹如荒原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样,是荒原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可是她却视荒原为自己的牢狱。“她那种天性、她那种本能,很适于作一个堪作模范的女神。换言之,以她那种天性和本能,不大能作一个堪作模范的女人。她生性高傲,不受世俗的羁绊,而世俗之女人都必须尊礼守节。游苔莎的性情就如古代希腊神话中所说的那些天神的性情一般,她的性格以及为人都与其他荒原人有极大地不同。后来虽然这位‘夜的女神’香消玉殒了,但对于她这样一个本来就不该屈生于这般境遇之下的人来说,死可以说是保持她的女神尊严与骄傲的最好办法了。这位‘夜的女王’的逝去完成了她生命的归化。”这是她的命运,她的“神性”在这世俗世界毫无用武之地。对于命运她不能自已,所以她偏执,她孤寞,然后完成她生命的归化,虽死犹生。

在游苔莎看来,从布达茅斯搬到埃格敦荒原,就犹如是从天堂被“放逐”到了地狱。追求享受的尤苔莎与荒原的刻板荒凉格格不入。她视荒原为“监狱”,一心忖度着如何从这可怕的昏暗和孤独中解脱出来。所以,高傲的她愿意去爱一个她自认为是配不起自己的人――韦狄,只为她逃离荒原的愿望。她太需要感情了,她决定与克林结婚,也是因为坚信克林会带她逃离荒原,她孤独寂寞,极度需要爱情的慰藉,所以她隐藏自我,一味追求残缺的爱情。游苔莎是个“有心计有野心”的人,她想尽办法离开荒原,改变命运。但是明眼人可以想象即使她生活在她梦中的巴黎,像她这般享乐主义、不务实、自命清高的女人将很难维持下去,她能做的只是依附男人。这也就注定她难以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只能消失在夜幕中。

2 荒原的“忠实”住民――克林

克林天性淡泊名利,追名逐利的巴黎生涯并非他所好。克林这个“真和从天上掉下一个人来一样”的人,历经了“世路的腾达”后,决定回到荒原开办乡村学校教化愚钝的乡民,甚至以此为使命。在这一点上就充分体现了游苔莎和克林天差地别:他们不仅性格不一样,也对荒原抱着卓然不同的观点。游苔莎眼中的束缚在克林看来却是心灵的栖息地,如文中阐析的一样:“要是把游苔莎对于荒原的种种恨拿过来化成了爱,那你就抓到了克林的心灵了。”克林这个游苔莎的“克星”,在他教化乡民的理想指引下,放弃了游苔莎梦寐中的繁华的巴黎,回到了埃格敦荒原,开办学堂,给乡民们带去“智慧而不是财富的知识”。哪怕仅仅是一名普通的乡下教师,在他看来都比巴黎的那份“体面的工作”来的好。他出于理想主义的行为固然崇高,可是他的理想趋近盲目,脱离实际。约布赖特太太就曾点出他的打算无异于“空中楼阁”,并且直言那是为了证明他的蠢行以及宽慰他自己处境荒谬的良心。可是,克林打定主意要不顾一切地把他的崇高计划付诸实践。为了取得教师资格,他秉烛夜读,视力也因此遭到了伤害并一直都没有得到恢复,他那“广泛教育计划”的崇高理想也因此被耽误了。此外,克林对游苔莎的认识也是盲目的。克林自以为是的认为尤苔莎受过良好教育,一厢情愿的认为游苔莎可以帮助他来实施他的教育计划。他甚至替她设想她应该做的工作。可是事实上,尤苔莎老早就表明自己对同胞没有多少爱心,有时候甚至恨他们。但是克林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假想中,对游苔莎的话充耳不闻。克林所向往的正是游苔莎千方百计想逃离的监狱。性格迥异的他们的结合是两性相吸加错觉的结果。自小在荒原长大的克林,其实是真正熟悉荒原的人,甚至可以说克林是荒原的产物。可惜的是把荒原当成归宿的克林,却一心想改变他庄严神秘的“家”,使他注定是荒原的牺牲品。

3 其他荒原人

酒店老板戴蒙・韦狄风流成性,他和游苔莎交往了一阵子,但是他不能实现游苔莎去巴黎的梦想,因为他从来都不是有远大的追求与理想的人,也没有走出封闭固守的荒原另求发展的打算,虽然他对荒原的憎恶比起游苔莎丝毫不减。所以游苔莎后来疏远了韦狄。尤其是在那个女神知道曾深爱他的托马沁都抛弃了他的时候,游苔莎就更是瞧不起韦狄了。在韦狄得到一笔钱以后,他决定带着游苔莎私奔,但不幸的是他们双双在途中淹死了。韦狄是个墙头草似的人物,他既放不下天真烂漫的托马沁,也忘不了貌比神女的游苔莎。开始时他弃游苔莎跟托马沁结婚。得到托马沁后,尤其是看到游苔莎跟别人结婚后,他又抛弃托马沁带着游苔莎私奔了之。

托马沁就像“情歌里的人物”一样,是牧歌里温婉美好的牧羊女形象。而知道自己索爱无望却还为爱人的幸福默默奔走的维恩,在这个故事中则堪比天使。维恩的职业又恰恰是红土贩子:他游走乡间,向牧人出售染绵羊用的红土。这恰如赶着羊群,追逐着肥美的水草和哼着甜蜜情歌的牧羊人。

维恩和托马沁的结合就犹如牧歌中牧羊女与牧童的结合一样自然、令人向往――像画一样美。

约布赖特太太,她最终被毒蛇咬死。这也是一系列巧合引发的。作为荒原的外来者,与荒原格格不入的她的逝去也是必然的。

谈到那些荒原乡民们,无论是点祝火、唱婚庆歌,还是五朔节群舞,听克林讲经,或是在其他什么活动中,他们都是不可缺的背景。他们不像女神和圣徒,也不像天造地设的牧羊女和牧羊人一般是荒原里生出的奇花异草,却也是荒原本身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哈代的笔下,那些能与环境融洽相处、性格温良平和的人往往功德圆满或者得到幸福。而像游苔莎克林这般不能适应环境,一心想着逃离荒原这个现有环境,厌世、冷漠、性格偏激的人往往不得所愿,哈代似乎是在告诉世人:唯有主动适应环境并且长于自我调节的人,才能掌握先机。像游苔莎这般只是想着逃离自己所处的环境,或像韦狄、克林这样只想着自己的、淡漠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细数故事中人物悲剧的起因,无不是偏激性格与环境的悖离。

二、哈代的宿命论

哈代的宿命论观点可以溯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物种起源》的出版、进化论提出的年代。《还乡》是哈代开始饱含宿命论和悲剧色彩的标志性的重要著作。

哈下的人物不可逆转的命运都是由一连串的巧合组成的。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曾说道:巧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凡是伟大经典之作中,皆不乏巧妙善用的巧合现象。一部极具戏剧性的作品都是由一系列的巧合构成的;否则文章就将陷于平凡。

在哈中,克林就如基督教圣徒式人物的化身。克林和游苔莎的结合就预示着“圣徒”与“女神”结合。这件匪夷所思的事在爱敦荒原中成为了现实,但他们终究会因为本性的差异而不能共处、相互抵牾,继而各归其位。也就是说这位女神不可能在人间寻获真爱,唯有回归。而圣徒则通过女神来结束他在尘世中的历练,步入自己的使命。无法抵抗命运枷锁的他们,追求的都过于极致,已经超出了人世所能给予的了。

宿命在游苔莎与韦狄死去的那个夜晚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系列的巧合促成了他们的离去。开始是克林的求和信未能顺利到达游苔莎手中,后来风雨大作:原来就是这样的夜,才叫夜行的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人类的记载里发生灾变的景象以及传说中那些阴暗、可怕的事件。暴雨直接导致了游苔莎与韦狄的见面的延迟,加之哈代在文中对于这场暴雨的描写,那些毁灭性意义的意象使之更像是预示着游苔莎和韦狄即将终结的命运。游苔莎最终是在荒原的夜色中香消玉殒了,她曾经挖空心思想要逃离的地方,后来竟成了她的葬身之所。这似乎是说她所追求的自由,就是死亡。通篇对于环境、人物等的叙述都透露着这是必然的。

人的命运,也就逃不过犹如草木一般:荣枯必有时。故事里人物的命运借着巧合的推动而逆转。维恩与托马沁的生命中,是必然会闪现出幸福的曙光的。在故事将要落下帷幕之际,他们终于幸福地结合了。这完全归功于他们对于荒原的忠诚。

哈现没有上帝的眷顾,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如此渺小而无助。他不信上帝,又恨上帝不存在,“现代主义的痛苦”和“世纪末的苍凉”充斥着他的整篇小说中。他的宿命论和自然主义的观点奠定了他的悲观主义的基调。他的思想和他的著作在英国文学的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荒原人的依托――爱敦荒原

荒原人的依托――爱敦荒原一直冷漠地注视着变幻无常的人生。从荒原人与荒原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命运,可以断言,荒原其实是传统和秩序的象征。哈中的荒原是一个正值暮年的老人,他像一只无形的手一样掌握着每个人的命运。忍受不了他的寂寥及妄图改变他的人都将遭到惩罚。这就是环境命运相关论。

四、结 语

《还乡》充分体现了哈代所推崇的性格决定命运的理论。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游苔莎和克林的性格迥异志向也大不相同,却因一连串的巧合而结成夫妻。可是在这个荒凉闭塞而又神秘莫测的荒原上乃至人世间,两个理想迥异性格也迥异的人终究是不可能幸福的。他们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环境造成的。他们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逆转的,

哈中的爱敦荒原其实就象征着自然力量,在他的笔中,自然是神秘而且冷漠的。它成了游苔莎、韦狄、克林的精神牢笼。他们都为自己的逃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游苔莎和韦狄逃离荒原的行为换得的是死亡,而克林对现实的逃离则使他失去了幸福;死亡使游苔莎彻底获得了精神自由,而忠诚的托马沁和韦狄则得以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哈代把宿命论的观点贯穿小说的始终。上文中提到的任何一个人物身上都可以成其为一个鲜明的例子。往深一层探究,甚至可以把荒原和荒原人看成是整个世界的缩影,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其实无异于整个人类的悲剧写照。文中体现出死亡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是人们必然的归宿。走投无路的人也只好认命。哈代体恤下层的人民,对他们的困境深表同情,也洞察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不过他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些矛盾,也因此不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所以他只好把一切归结于命运,这正是他的观点的局限,同时也是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消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高瑾,一群精神的漂泊者――试析哈代还乡中的主人 公[J],语文知识,2007,(1),

[2]郭滢,论《还乡》中的宿命论[J],文学教育,2008,(5)

[3]徐玉萍,浅论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J],作家・下半 月,2009。(8)

[4]张元元,王玉昕,论还乡主要人物的悲剧根源[J],晋中 学院学报,2006,(4)

[5]王桂琴,哈代的女性现透析[J],裹樊学院学~,2003, (1)

[6]籍晓红,廖昌胤,游苔莎:女性在性的超越和自我身 份的寻求――对哈代还乡女主角的另一种解读[J],长 治学院学~,2006。(4)

上一篇:广西对外电视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下一篇: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