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材料造型的课题设计革新

时间:2022-07-16 05:23:20

服装材料造型的课题设计革新

本文作者:盛羽 单位:宁波大学艺术学院

当今物质爆炸的消费社会,“服装设计并不是单纯的款式或是色彩上的创新,它还应该包括材料、结构和穿着状态等方面的巧思立意。”[1]单纯的款式变化早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个性表达的需要,对面料的重视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虽然现在的面料丰富而多样,但商家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面料设计师往往会考虑其适用的广泛性,这就导致面料个性的不突出,因此具体到某些服装款式或适应某类人群的需要时,面料可能会略显单调与不足,满足不了部分消费者的期望,因此这就要求对面料进行造型设计。西方服装设计大师除了有固定的面料供应商以外,还有长期合作的手工面料工作室,他们专为高级时装界设计、制作和加工,法国高校甚至有培养手工面料设计师的专业。我们在被大师作品所折服的同时,也总让我们感慨于在这方面与西方的差距。“当我们仰头观看Dior、Chanel、ChristianLacroix的高级时装时,常惊叹于那些漂亮、精致的手工制作面料。”[2]而被称为“面料魔术师”的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IsseyMiyake)更是这方面的代表。他在设计时,总是把布料披挂在身上,去感觉它、理解它。三宅一生对面料的要求近乎苛刻,经常让面料供应商进行多达上百次的改进,甚至亲自参与面料的开发与设计,将设计直接延伸到面料领域。他结合东方的哲学思想与个人理解,创造出独特而不可思议的织物和服装,《我爱褶皱》系列让他享誉世界,从而跻身服装设计大师行列。

谁都知道停留在纸上的设计只是空谈,而实践就需要丰富的面料作为支撑,参加各类比赛和组织小型表演都是练兵的好机会。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普通市场上所能买到的面料过于单一,专业市场又不对学生零售,在校生永远不可能像企业设计师那样能得到丰富且新颖的面料,而这与他们强烈的创新意识形成极大的反差。因此,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对面料进行二次设计,通过各种简单的技术手段,将普通的材料变得具有表现力,还能改变面料的风格特征,满足设计需要与个性追求,这也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另外一个原因。《服装材料学》是我国各高校中服装设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必修课程,目的是介绍服装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服用价值,具有内容多、概念抽象以及理论性强等特点。但对于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其直观感性的认知方式以及潜在的重设计、轻理论的片面认识态度,导致这种逻辑性强的基础课程必然会存在客观上的难度与主观上的轻视,这就容易导致材料课程变成走过场的形式。缺少实践的知识永远都是抽象和表面的,不利于学生真正的掌握,因此对《服装材料学》进行改革,变《服装材料学》为《服装材料造型设计》,在课程中设置可参与的实践环节,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是锻炼解决问题能力手段,对理论知识而言更是有力证明与补充。

服装材料造型的课题设计

《服装材料造型设计》课程计划安排51课时,其中理论17课时,实践34课时。实践环节包括材料的褶皱造型设计、减法设计、加法设计和综合设计等四项课题,使学生从陌生到熟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纯形式探讨到结合功能需要进行设计研究,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课题的训练,在面料的立体造型和简单的后处理、材质与工艺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得到锻炼。通过教学实践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褶皱是材料造型的最基本形态,因此将这个小课题设置为本课程的第一个训练项目。褶皱造型设计是指不借助其他辅助材料,只利用面料本身的特性,通过对面料自身的折叠、缝合、捆扎和抽缩等方式改变其原来的风格,从而获得不同面貌的褶皱造型。通过褶皱处理之后,可以增添材料的层次感与节奏感,从而成为整个款式中的设计亮点。这个课题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利用面料进行立体造型的能力,训练学生使用最单纯的元素与最简单的手段做最多可能性的探索。褶皱可分为规律性褶皱和无规律性褶皱,或硬褶皱与软褶皱。褶皱可大可小、可松可紧、可正可斜而变化多样。它既可以作为装饰手段,也可以作为服装结构的一部分,并运用在服装的多个部位。褶皱的造型手段需要同时考虑面料的自身特点与适用款式,并考虑新造型被运用在服装上后将呈现出的外观形态与服用效果。

材料的减法设计是指用水分、热量或外力等物理的方法对面料的表面或结构进行相应的处理,通俗地讲就是进行“破坏”处理。主要有:挖孔、抽纱、磨洗、激光和剪切等手段,使原本普通寻常的面料增添丰富的材料表情,牛仔面料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普通牛仔布呈现的是单色效果,单调而缺少层次,但经过水洗或激光等后期处理以后,达到局部的褪色与磨白,产生一种自然泛旧的外观效果,这种风格一经推出立即风靡全球。图1所示的是用激光处理后的牛仔布包袋。减法设计从表面上看是在“减少”,但在材料表情的丰富性来看则是在增加,增加的不仅是色彩与肌理的外观,还赋予了材料新的内涵与新的视觉表现力,它不仅能更好地烘托服装的设计主题,还能准确无误地传达使用者的生活态度。

材料的加法设计是指在原有的面料上添加其他材料或施以其它工艺,使面料的价值得到提升或外观变得丰富,具有材料造型中最为多样的表现手段,同时也是最常用的设计手法。主要有刺绣、印染、缝纫、粘合、填充、拼接等。这个课题的重点是研究材料与材料、材料与工艺的综合使用能力。刺绣是传统的技术手段,除了常规的方法外,还可以将面料、珠片、金属、丝带、羽毛、蕾丝、皮革、纽扣或人造花等材料缝缀上去,使其更显华丽与时尚;在面料的造型设计环节,印染主要是对其局部进行印花或染色,涂料印花、转移印花、扎染和手绘是常用手段;缝纫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既可以将其他材料贴补上去,其本身的线迹也是一种具有美感的形式,见图2;粘合是指用热压的方法将珠片、亮片或碎钻等材料粘在面料上,能一下子让普通的面料变得闪亮;填充可以是在面料与里料间填充,也可以是在面料上的局部填充,使其具有功能性或立体感;拼贴是指将多块或多种小型面料拼合在一起,拼合后的面料具有丰富的层次感;此外材料造型还有镶嵌、打铆钉和编织等方式。

如果说前面所设置的课题都是单项训练,是根据已有材料的再次加工的话,那么这个单元的练习就是综合设计,需将面料造型运用到服装款式的整个过程,使之成为服装设计的一部分,也是实验教学的成果检验与最终目标。本课题是结合服装款式的主题设计,要求绘制服装效果图,同时制作出面料小样。此课题难度在于,必须寻找材料造型与服装款式的最佳结合点,在为给出的题目进行设计时,必须根据款式特点,对材料选择与加工工艺进行综合的判断,用最合理的手段将材料设计融入到整个设计中,同时做到合理而不做作。

实践教学环节的引导

在课程开始时,由于概念的陌生会使大家一时无从下手,需要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以使学生对此有良好的认识态度与掌握正确的设计路线。从调研入手是最便捷的路径,通过对品牌服装与面料市场的调研,得到最感性的认识;还可以采用调查统计的方法对大师作品进行研读,主要在手法、比例、运用部位、细节与整体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大师对材料与款式、材料与工艺的处理方式。仔细观察每一种材料的构成形式,并用心去体验它们的性格与表情,再从模仿到创造,并学会从生活、从自然中找寻灵感,时刻考虑材料与款式的结合、材料与结构设计的结合,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步走向成熟。

它主要体现在对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把控与指导上,其中对设计的正确理解尤为重要,避免出现偏差或走不必要的弯路。对服装材料的造型设计而言,艺术化的表现固然重要,形态、色彩、纹理和质感等方面是表现的重点要素,但似乎还不能只停留在所谓“触觉肌理”与“视觉肌理”的简单认识上,而更要看到消费者对这两种肌理的心理诉求,只有对此有深刻理解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才能达到与消费者的心理契合。高科技早已广泛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的是整齐理性的机器美学,并影响了设计风格的走向,人们在享受这些物质成果的同时也深感人与环境的隔阂,在这样的语境下,以手工艺为代表的低技术含量的制作手段则更能体现人类最朴实、最纯真的感情,往往能带来精神上的慰籍。因此,在服装上的手工痕迹就有了存在的合理性。挖洞、磨边、褪色等做旧效果是表达在高科技时代对过往的怀旧情节,其背后隐藏的是“回归自然”思潮的反映,着装充分体现自然美,反对呆板的外观,追求舒适、随意、轻松而不刻意的生活态度;人类自古都有追求华丽、美好与精致的愿望,也是表达对美的爱好,于是就有了刺绣、缝缀和印染等加工与装饰的方式;而铆钉、金属拉链或金属扣等体现的是工业化背景下,人们对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着装上的反映,人们要以此表现他们的与众不同、表现他们的叛逆、表现他们对这个现实社会的看法。因此每一种材料或款式的广泛流行都不是孤立的现象,其背后必然都有着与之对应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由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材料造型不是简单的装饰美化,要反对为设计而设计的无病,必须懂得去体会材料与服装、材料与人的关系,并思考这种造型的功能目的,以及将会对人产生的影响。

结语

通过服装材料造型设计课程的练习,帮助学生养成从材料的角度去认识服装、表现服装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让材料直接参与到服装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去,将服装设计的起点向前延伸,从而转换思考的角度,利于学生了解款式、面料与色彩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从而真正让材料体现出作为服装三要素所应有的作用与地位。

上一篇:企业预算管控状况与完善路径 下一篇:羌族建筑形式表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