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体验性实践活动课堂模式的建构

时间:2022-07-16 10:30:57

德育课体验性实践活动课堂模式的建构

摘要:德育课程作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该如何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学校德育课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知识性课程去灌输显然是不够的。实践的观点是德育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德育必须完成知、情、意、行的整合方能获得道德的“真知”,达到育德的目的。为提高高职德育的效果,建构以渗透道德情感、道德体验为主的新的德育实践活动课堂模式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关键词:德育;实践体验性活动;道德情感;活动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06-02

道德能力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备因素,而且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发展,探索德育的有效途径具有必要的现实性意义。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依据,以德育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应该说实践的观点是德育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德育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建构以渗透道德情感、道德体验为主的新的德育实践活动课堂模式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一、传统德育课堂方式的反思分析

1.传统德育方式的一个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性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缺乏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考虑,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关注也不够,这种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

2.传统德育方式的一个缺失是只停留在德育“知”的阶段,或者说把德育课只作为知识性的课程,从而缺失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过程,就不可能获得德育的“真知”。应该说知识性德育课程教给学生的仅仅是“有关道德”的知识,知识只是影响道德的因素,但纯粹的“有关道德”的知识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真正影响与指导其实际道德行为,决定学生道德形成还在于实践(践行),而情感、体验、感悟等非理性因素起着由“道德的知”到“道德的行”的转化作用,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1]。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

显然,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这里是把活动范畴作为道德教育理论建设的逻辑起点,作为整个道德教育过程的基础来看待的。

二、德育课体验性实践活动课堂的特点

1.以情境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引发思考。德育实践活动课堂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从以现实生活背景、情境出发,以问题引发思考,以活动为载体,从而找到德育的生长点,从而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德育课堂的模式。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就是讲知识、考知识;学生的中心任务就是学知识、记知识。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把学生当成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或“美德之袋”(科尔伯格)。[2]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3]同样,没有人做中心的德育教育是死德育,“实践活动”的德育课堂是德育的生长点。

2.突出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意志等非理性的作用、实现知行统一。德育课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更要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德育旨在唤起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德性和幸福是密不可分的,费尔巴哈说:“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4]德性只有在实践中道德规范才能被学生所体察和领悟,获得丰富的道德体验,培养道德情感,将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内化为自身品质,外化为自觉行动,形成道德能力应用于实践,这是衡量德育成效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活动是实践之学,是一种更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

3.主体的全员性、问题的针对性、过程的互动性、方法的探究性。20世纪6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德育实践活动课堂则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生观念上的碰撞、行为体验、情感体验上的摩擦和意志的磨砺,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正如陶行知所说“好的教育不是把真理教给对方,而是带领对方去寻找真理。”[5]

德育课体验性实践活动课堂模式建构的核心在于从理论上论证该模式的合理性,在实践中证明其实效性,功在课前、利在课中、益在课后,体现了德育教育终身性。换言之,活动给德育注入了生机。

三、德育实践活动课堂模式建构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德育实践活动课堂所创设的课堂活动情景,可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大学生在充分讨论、抒发的过程中认识真理。教学实践证明,大学生反感的是传统的道德说教和灌输,而对“美德”和好的德育方式有着热切的追求和本能的渴望,他们更乐于通过讨论和实践参与等形式来提升自身的伦理道德素质。依据这一心理基础,创设有价值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使他们从活动中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体验,从而上升为感悟。

在德育实践活动课堂的学习探究中可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求异,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进生活,体验人生,充分挖掘各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团结合作,执着、自信、宽容、勇于探索等道德能力的培养和人格品德的塑造。

上一篇:对高职院校教科研的思考 下一篇:创新理念下中专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