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德育课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8-15 05:43:35

试论高校德育课现状与对策

摘要:通过探讨高校德育课现状及成因,构建出提高德育课有效性的基本解决方案:一是打破传统德育观念束缚,让知性德育回归生活德育,增加德育课的吸引力;二是优化组合现有德育资源,深度开发和利用新资源,提升德育课针对性;三是创新和转换多样式教学方法,专业知识通俗化讲解,增强德育课的感染力;四是构建德育目标层次化,关注德育对象主体性,提高德育课的渗透力。

关键词:高校德育课 现状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83

1 高校德育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的有效性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打下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人格修养的根基,能否成为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高校德育课作为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其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我国政府和教育工作者都作出了努力的探索和研究,从各方面积极改进和完善德育课课堂效果。

但在高度重视的背后仍存在着令人堪忧的德育课教育现状,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一的教学观念缺乏启发性,“教师+教室+教科书”的教学特点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和创新的学习理念;二是德育资源匮乏,尤其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状况的文化资源开发较少,致使高校德育成为政治口号的代言课,缺乏吸引力与针对性;三是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和多样性,“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这种死板、缺少人文底蕴的说教方式不能打动学生,使高校德育失去了感召力和吸引力。四是教学目标上,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造成了学生对德育课的逆反心理。德育课自身因素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的完成,降低了德育课实效性。

当前德育课教学实效性不高,不仅受到德育教育自身因素的制约,而且也受到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较容易变得躁动和迷茫,这些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造成了冲击和不良影响。

2 提高德育课实效性的基本方案

面对提高高校德育课实效性的艰巨任务,针对高校德育课现状与成因进行剖析与总结,构建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从以下个四方面努力:

2.1 打破原有教育理念的束缚,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互存共生

纯粹抽象理论的教育模式,使得道德教育成为道德知识学习,抽离了德育知识和生活实践的相互作用。学生在接受了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后,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行为和意识,才能完成道德认知内化与道德养成外化的相互转化,做到知行合一。反思和打破原有教育理念的束缚,可以从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来面对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理念上的困境。一方面将德育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拉近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避免德育课教育片面化和表面化。另一方面,要让德育课堂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引导学生用德育知识自主建构道德人格,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里观察和感悟道德内涵,并不断地实践和修正自我道德修养。

2.2 深度开发和利用德育课资源,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脉,其中所蕴涵的优秀的德育思想,是德育教育的根基和能量源泉。深度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课程资源有利于拓展德育课内容和途径,提高德育课的人文底蕴和艺术性,削弱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加强高校大学生对本民族时代精神的鉴别力和坚定性。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队伍的建设,激发高校德育课教师对德育资源开发的兴趣和积极性,为高校德育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供给;另一方面注重挖掘具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德育资源,用辩证的原则对其加工和整理。选择具有丰富德育文化内涵和贴近当代大学生德育生活的资源,融入到德育教学中,提高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3 创新和优化组合德育教育途径和方法,焕发德育课生机和活力

高校德育课途径与方法缺乏拓展和创新,是高校德育课现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若方法错乱没有针对性,就会降低作用,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排斥心理。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途径和方法,能使高校德育从灌输走向对话,从呆板教学走向润物无声,从德育认知走向德育感知,再走向德育自觉。高校德育课方法创新必须坚持三个结合。即坚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坚持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在对高校德育内容进行讲解时,将一些专业术语,尤其是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内容,用生动而活泼、浅显而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说,避免纯理论的探讨和过于狭隘繁琐的引用,增加高校德育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另外,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明白德育知识的深层意思,还要解释传统德育美德的文化背景和由来,增强德育课的认同感和说服力。同时,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既不游离于实际生活,也不远离学生现实需要,确保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可实施性。

2.4 构建德育目标层次化,关注德育对象主体性

高校大学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和问题,因此,无论是从教育理念,还是从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和改革,都离不开对不同阶段德育对象心理状况的把握。离开了教育对象的德育课,就成为了盲目的行动者,不能使教育对象感受到存在感和重要性。将德育对象和德育目的放在一致的位置,重视他们之间不同的需求和接受能力,采取相应的德育课程教学,这样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课才能赢得更多学生的喜爱和支持,才有利于德育课程各项活动的进行。

综上所述,高校德育课应使学生在课堂上从学习兴趣出发,从主动接受德育知识中在感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反思和成长,在个人思想和行为道德素养的进步中塑造出个人品质,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人格魅力,成为出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现代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论[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176-180.

作者简介:冯晓超,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

雎密太,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

上一篇: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提... 下一篇:C语言教学方法之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