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萨克斯管音乐创作现象简论

时间:2022-07-15 09:33:03

中国萨克斯管音乐创作现象简论

摘要:萨克斯管是1841年由比利时管乐器制造商阿道夫・萨克斯发明,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1844年法国作曲家卡斯特纳尔在歌剧《犹太王国的末代皇帝》中最早使用了它。萨克斯管的问世为世界各国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们提供了新的器乐参照物,也拓宽了他们音乐创作的思路和空间。萨克斯管是个大家庭,包括14个成员,现今被广泛应用的降B高音萨克斯管(Soprano saxophone)、降E中音萨克斯管(Alto saxophone)、降B次中音萨克斯管(Tenor saxophone)和降E上低音萨克斯管(Baritone saxophone)四支经常以重奏的室内乐形式出现在各种类型的音乐会舞台上。

关键词:萨克斯管;音乐创作;现象研究

中图分类号:J6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83-02

萨克斯管传入我国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多见于上海的歌舞厅做歌曲、舞曲的伴奏。80年代美国流行萨克斯演奏家肯尼・基的一首《回家》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萨克斯管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西洋乐器,90年代更是迅速刮起了学习萨克斯管的旋风。然而较西方水平来讲至今它在国内的发展仍与之存在很大差距,不但创作中国萨克斯音乐的曲目和作曲家很少,常见的演奏曲目也多为直接照搬国外或者改编中国名曲后的版本,移植加改编已形成当下国内萨克斯音乐发展的规律。关于理论研究层面更是缓慢前进,学术性的论文屈指可数,目前对于中国萨克斯音乐创作这一现象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还没出现。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在对这一现象研究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对中国萨克斯音乐创作及演奏教学起到推动的作用,尽绵薄之力。

一、萨克斯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一)移植改编类

萨克斯管在中国第一次被象征性的使用是在清朝末期成立的第一支管乐队。辛亥革命后一度消失,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在上海的歌舞厅出现过。新中国成立后同其他一批西洋乐器被视为不健康乐器,禁止引进。改革开放以后,萨克斯管在中国才逐渐发展起来,加之国外的一些演奏家、乐团常到中国演出,它也越来越受中国人民的喜爱,90年代更是成为了热门乐器。美国著名流行萨克斯演奏家肯尼・基曾将中国民歌《茉莉花》改编为同名萨克斯曲,在国内大受欢迎并成为晚会表演的保留曲目之一,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萨克斯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根据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思想我国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在以西洋乐器创作中国音乐作品方面做了大量的摸索和尝试,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带有中国风味的音乐作品,以钢琴、小提琴为例有《梁祝》、《黄河》等,它符合了中国人的情趣和审美,是典型的民族化音乐作品。萨克斯管演奏家杜银鲛创作、改编并演奏了大量的中外爵士、古典、现代及流行的音乐作品,如音乐剧“猫”的主题曲《Memery》,由电声乐队伴奏的电影《教父》主题曲等。享誉全国的“老树皮”乐队灵魂式人物范圣琦先生,改编了乐曲《梁祝》、《阿细跳月》、《我爱你,塞北的雪》等。在《全国萨克斯演奏考级作品集》一书中也有很多根据中国名曲改编的萨克斯曲,比如王清泉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瑶族舞曲》、高启明的《蒙古情歌》、李焕之的《牧童短笛》、黎国荃的《渔舟唱晚》等,还有一些将经典中国流行歌曲改编的萨克斯曲,如《暗香》、《爱你在心口难开》、《征服》等。虽然原创的中国萨克斯作品屈指可数,但至少笔者看到了中国作曲家为萨克斯音乐创作而做的努力与进步,看到了未来萨克斯音乐在中国的蓬勃生命力,这也是笔者想借此命题来进行简论的原因。

(二)原创类

当今社会,萨克斯音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伴奏配乐,电视广告的主题音乐,电影、电视剧原声,公共场所的背景音乐,文艺演出中的专业表演以及专业萨克斯演奏家和乐队的音像制品。同其他乐器一样,萨克斯管要想在音乐历史上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作品。创作出适合萨克斯管最佳音域的作品是作曲家们任务的重中之重。以独奏、协奏、重奏的三种体裁形式为例笔者各选取了一部(首)有代表性的中国萨克斯曲来进行简论。

1.《草原夜色美》,是作曲家王和声于2002年创作的一首萨克斯独奏曲,最早是一首他于1983年创作的女中音独唱曲,有“中国小夜曲”之美誉。萨克斯曲是作者本人在原歌曲基础上扩展改编而成,传承了歌曲通俗易懂、易于传唱的特点,用优美而深邃的音乐语言,收放自如的音乐节奏,赞美和歌颂了祖国大草原如诗如画的夜景及草原牧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乐曲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有尾声。■拍,主调A大调,深情的慢板。小夜曲体裁。乐曲以中弱的力度进入,娓娓道来,意味深长。悠扬的旋律描写了草原夜色的壮观景像,展现了在茫茫大草原上骑马看夕阳的惬意,是草原牧民以大自然为背景的风光写照。

2.《中音萨克斯管协奏曲》,是由享誉世界的作曲家储望华(曾参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于2013年6月创作,任萨克斯管独奏部分的是澳大利亚华裔演奏家杨谊,这不仅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建团57年以来首演萨克斯管协奏曲,也标志了中国第一部萨克斯管协奏曲的诞生。因创作时间距今较短,曲谱、文献资料的匮乏,笔者只好根据搜集的一点音响材料来简单概述这部协奏曲。共由三个乐章组成,引子表现了凄楚的呐喊和怨诉。主题旋律选用了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孟姜女”。第二乐章的旋律缠绵与激情,充分表达了对美好人生与爱情的追诉慕求。第三乐章由各类风格迥异的舞蹈组成,回旋曲体裁。这部作品既有着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它的意义在于填补了一项空白,在萨克斯广泛流行于中国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此三十年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萨克斯管协奏曲,在今后的国内、国际比赛上也有了自己的演奏曲目。虽相比国外创作萨克斯协奏曲时间而言相差一百多年,中国作曲家为推动萨克斯管音乐在中国的发展作出的努力值得我们赞赏,他们为中国萨克斯管作品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了萨克斯音乐在中国发展的希望。

3.萨克斯与木管五重奏《拔根芦柴花》,《拔根芦柴花》是流传于江苏扬州一带的民歌,属“秧田歌”,曲调优美、歌词上口。后改编创作形成了萨克斯与木管五重奏版本。这里借花起兴,以花为表情达意的媒介,而花本身无特定的含义,重奏版本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与抒情性。想要在国内发展西洋乐器,不可避免要与本民族的音乐产生碰撞,萨克斯重奏版《拔根芦柴花》对原曲音调有一定程度的模仿、借鉴,这是一种民族化的突破。为了加强抒情性全曲音调在明快、奔放、昂扬的基调中糅合了一点委婉的因素,刚柔相济。

二、结语

音乐创作是一件乐器得以存活的根源,有创作才有其发展,有创作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国外相比,中国萨克斯管音乐创作的基础仍非常薄弱,与其他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西洋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相比,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萨克斯原创音乐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尚未与其他传统西洋乐器取得同步发展。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在萨克斯管演奏中国音乐作品上做了很多的摸索与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如何使中国萨克斯有更多的原创音乐而非简单地移植改编还需要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努力,当下萨克斯管在国内的受欢迎度仍旧与日俱增,它优美的音色、族系的良好发展使之活跃于各种舞台,呼吁更多中国萨克斯管音乐的出现是很有必要的,应尽快使之繁荣起来。笔者认为做到西洋乐器与中国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味相融合实属不易,萨克斯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很多演奏家、作曲家没有放弃,为创作出中国风味的萨克斯作品付出了相当多的精力,这些宝贵的创作经验值得我们珍惜。音乐无国界,但音乐家有国界,笔者希望中国会出现更多为萨克斯创作中国音乐的作曲家,笔者愿同所有爱好萨克斯管音乐的同仁一起,为壮大发展中国萨克斯管音乐创作做出努力。

上一篇:语文教学之高效课堂 下一篇:非幼儿专业教师在教幼儿活动中的困惑以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