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干学昆山

时间:2022-07-15 10:25:13

创新实干学昆山

昆山作为江苏“两个率先”的排头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先行区,短短20年中所取得的成就让全国为之瞩目。目前全省上下正在掀起学习昆山经验的热潮,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灌南县,学习昆山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加快发展,建设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已经跨入的“十一五”,是灌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结合县情实际,认真学习“昆山经验”,分析研究“昆山经验”,把学习昆山、加快全面小康建设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和下一步工作的主攻方向,扬优展长,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全面小康之路。

高端定位目标,在率先发展上学昆山

近年来,灌南按照“高起点定位、高目标追求、高强度推进”的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一直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达历史最高水平,连续3年位居连云港市首位、苏北前列。省委省政府要求苏北地区2019年实现全面小康,分析灌南的发展,在参照4大类25项小康指标体系中,灌南大部分指标都达到或超过了时序进度,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化率等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如果按照近两年的发展速度,基本上都在2011年左右达到小康水平。目前差距最大的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增幅20%计算,还需要9年时间,即在2015年左右实现小康目标。但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全县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不断攀升,也为灌南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积聚了发展潜力,特别是近年来完成的投入、引进的资金、建设的项目,基本上都将在今后几年进入投资回报期,必将拉动灌南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提前4年,即在2015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努力打造“苏北昆山”。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围绕各项工作全市争第一,发展速度苏北争上游,综合实力全省争进位的“三争”目标,确保实现“五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超过100亿元,人均GDP达1650美元,年均递增20%;财政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每两年翻一番,“十一五”末超过18亿元,年均递增40%;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800美元,年均递增13%以上,力争2012年率先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5年累计投资在“十五”的基础上翻一番,超过300亿元,年均递增20%;城镇人口在目前18万人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6万人,年均递增15%。到“十一五”末,综合实力力争进入苏北前十,努力实现连云港经济强县、苏北发展快县、江苏产业名县的目标。

突出工作主线,在加快发展上学昆山

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全面小康目标,突出工作重点,落实新的举措,实现经济更快发展。

(一)加速工业化,实施小康建设主战略。牢固坚持工业化第一方略,进一步提升县经济开发区和连云港化学工业园的水平,继续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路子,放大与常州亚邦、上海奉城等合作建园区的创新模式效应,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合理布局产业,提升园区档次,吸引南方项目、资本、技术等要素进区发展。重点围绕化工医药、冶金机械、板材家具、酿酒食品和纺织服装五大支柱产业和50家销售超千万的重点企业,加大培育支持力度,在政策、资源、要素等方面实行倾斜,加快上下游产品配套,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特色,真正确立工业经济在全县产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二)建设新农村,把握小康建设关键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始终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点,深入开展“三进村、五到户”工作,组织机关干部和科教文卫专家进村入户,落实各项富民措施,推进农村各项工作。每年兴办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以上,“十一五”期间,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20家以上。加强技能培训,抓好内转外输,加快推动劳动力转移,确保劳动力转移人数保持在20万人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净增500元。作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个重点是整治村容村貌,加快中心镇村建设。在中心镇建设上,2006年率先启动堆沟港镇、长茂镇和汤沟镇三个重点中心镇建设。在中心村建设上,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率先启动20个中心村的建设工作。

(三)开发灌河口,培育小康建设增长极。充分发挥灌河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海河联运优势以及岸线资源优势等,利用原有的产业基础,规划建设3-4个大的产业集中区,科学合理规划沿河产业带,积极引进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落户,重点发展二、三产业,使之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级。至“十一五”末,在灌河口建设万吨级码头5-8个,3000到5000吨级码头15-20个,建设大型造船企业3-4家,把灌河口半岛经济圈培育成为连云港的重要配套港、全省知名的造船基地和苏北腹地的资源、商品集散地。

(四)打造新县城,构建小康建设强载体。顺应工业化的强势推进,继续加快城镇化进程。“十一五”期间,每年城区建设投入不少于10亿元。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引进上规模、集群化商贸流通业、服务业项目,培育壮大一批物流支柱企业,构筑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服务体系。同时,通过购房补贴、开发商让利、经营保护等特殊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向县城流动,在县城定居,到县城经商,最大限度地聚集人气,每年城镇新增人口不少于2万人。

坚持扬优展长,在科学发展上学昆山

围绕发展目标、理念和思路,继续巩固和发扬近年来发展中形成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强化内生力量,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证。

(一)提升“活力灌南”品牌,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我们将把学习昆山精神作为新的契机,大力倡导敢于突破、敢于叫板、敢冒风险的“三敢”精神,以及打破常规、打破平衡、打破的“三打”气魄,在推动干群的思想进一步解放的基础上,通过发展思路的创新、工作办法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等等,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创新之路。

(二)提升“速度灌南”品牌,进一步抢抓机遇,争先超越。我们要学习昆山人的率先之志,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以更加超前的意识,乘势而上,主动对接,积极拼抢,充分发挥灌南业已形成的园区优势、政策优势、劳动力优势等,全方位吸纳优质资本、优势技术、优秀人才,创造出机遇的最大效应,在确保灌南的发展速度始终保持高于省市平均速度、高于周边同期速度、高于历史最快速度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经济总量上的赶超。力争每年综合实力在苏北排名前移2-3位,到“十一五”末,综合实力力争进入苏北前十。

(三)提升“平安灌南”品牌,进一步创优环境,集聚人气。进一步巩固连续三年获得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成果,进一步深化平安创建,坚持不懈地开展创建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平安企业活动。深入开展法治灌南创建活动,确保2008年建成法治灌南合格县。深化软环境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打响灌南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品牌。

(四)提升“和谐灌南”品牌,进一步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享受到加快发展的成果,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特殊困难群体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五保老人集中供养体系、孤儿集中救助、革命伤残军人和老复员军人遗孀定补、残疾人生活专项保障、城镇困难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大病统筹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通过上级补助、县财政配套、专项资金、部门统筹、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每一户困难家庭有衣穿,有房住,有饭吃,子女有学上,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以及全社会的关爱。

(作者系连云港市副市长、中共灌南县委书记)

上一篇:核心是创新 关键在突破 下一篇:扎实推进 务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