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美育渗透初探

时间:2022-07-12 09:58:49

数学课堂中的美育渗透初探

【关键词】数学美 数学课堂 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85-01

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倾力于学科知识的灌输、解题方法的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强化,对学生情感的促进和思维的发展只是流于形式、停于表面,更别提引导学生畅游数学世界,感受数学的美丽与神奇。其实,数学是一门魅力无穷的学科,并不是想象中那般抽象、乏味,要真正地学好用好数学,教师必须关注数学课堂中的美育元素,努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数学世界之美和数学学习之乐。

一、在教材内容中挖掘数学美

数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其内容包罗万象、美妙神奇,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作为开展数学学科教育的重要载体――数学教材,其科学地处理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教师教与学生学、智力因素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把数学学科的图形美、数字美、符号美、逻辑美等元素有机整合并融于数学教材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感受到学数学是快乐的,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保障。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调动孩子们学习和认识圆的兴趣,带着对圆形的喜爱走进课堂,笔者出示了一些圆形的手工作品,如贺卡、书签、钟面、五环、车轮等,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必然兴趣倍增;认识并了解了圆的特点后,笔者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画一幅基于圆形的生活日用品,并全班交流展示,再次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是无处不在的。

二、在教学情境中创造数学美

学科教学总是依赖于一定的情境而存在的。研究表明,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极为有利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教学而言。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动态化、趣味化和系统化,能够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学习活动中,促使学生带上一定的目标任务走进课堂,走进学习,使学生感到学数学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是一个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知识,不断寻找知识与技能的转折点,寻找目标与现状的平衡点,寻找课堂与自我的融合点,从而不断地创造美丽的数学课堂。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创设了“小商品交易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别扮演营业员和顾客进行小商品的自由买卖,每种商品都标有不同的价格,每位学生都配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玩具样币)。活动中,孩子们的买卖声不断,交易气息十足,教室成了真正的商店,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是情境激活了数学课堂,释放出数学课堂的美丽与和谐。

三、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美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如果只是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那么所获得的美感只是停留在表面和浅层,自然是不深刻的;如果要使这份美感进入深层和本质,必须在感知美的基础上依靠学生的亲身经历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才是唤发学生对美感认识的强大动力。数学教师可以充分根据数学教材内容和学科本身的特点,精心设计有趣的操作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画画、摸摸、量量、拼拼、折折等,让学生的头脑和双手动起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在活动任务的驱使下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不断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物体》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巧手辨物体”的游戏活动,将若干不同形态的物体置于一个布袋子中,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请学生上来伸手到布袋子中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物体的名称;或者让学生根据物体名称从布袋子中摸出相对应的物体,比一比谁说对或摸对的次数多,给予表扬。这样,学生在经历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数学学习之动态美。

四、在教学评价中展现数学美

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方式作了重大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差异,释放学生的潜力,使教学评价真正地为教师所用,为课堂所用,以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来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并展现出数学的人文美。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运算律》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运算律的特点并灵活地进行运用,笔者设计了一个“陷阱”:248-(75+52)=?有学生脱口而出:225,我知道他中计了,但我没有急于否定,而是让他把解题过程板书于黑板:248-(75+52)=248-75+52=248+52-75=300-75=225,同学们很快提出了质疑,笔者示意大家安静,让这位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所在,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这位同学终于成功地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这种容错艺术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的人文美。

(责编 林 剑)

上一篇:教在学生未知、想知、能知处 下一篇:农村私立幼儿教育办学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