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在学生未知、想知、能知处

时间:2022-01-21 02:25:49

教在学生未知、想知、能知处

【关键词】《军神》 学情 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57-01

古人云:“圣人施教,各因其材”,“以其知之,喻其不知”。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因此,在备课时,教师不能只备教材,而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情,只有了解学生学情,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有的放矢。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潜在状态的分析两部分。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又包括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等。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主要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适宜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等。那么,究竟怎样分析学生的学情呢?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分析。

一是学生的“应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以及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达到的水平。

二是学生的“已知”: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即学生学习的起点能力,包括知识起点能力、技能起点能力、态度起点能力,综合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得出的就是学生准确的起点状态。

三是学生的“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是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同时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

四是学生的“能知”:通过“已知”和“未知”,找到学生是否还有发展的可能,可能发展的空间有多大,及达到怎样的程度。

五是学生的“想知”:指除学习目标之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东西。

【案例陈述】

笔者应邀去浙江诸暨上课,四位教师同上人教版六年级《军神》一课,怎样上出特色,上出精彩,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呢?笔者课前首先进班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引导他们用“批注阅读法”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和句子,品味课文对军神的描写,初步感知钢铁般的意志。在此基础上,学生想知道什么呢?笔者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将自己不懂的一两个问题写在小纸条上。笔者随即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梳理,并把几个突出的问题,如“课文的主人公是,但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来描写沃克医生”等纳入笔者的教学设计中,具体如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军神(学生齐读)

2.默写词语:

平静 微微一笑 一声不吭 勉强一笑

3.扣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研读课文,体会写法

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课文的主人公是,但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来描写沃克医生呢?

1.学生自主读书,边读边做批注。(教师巡视,点拨)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3.教师总结:课文浓墨重彩地描写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是为了衬托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这种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板书:侧面描写)

三、读写结合,练习描写

师:课文实际写了三个人,护士也参与了整个治疗过程,但是课文对护士的描写只是一笔带过。在这个过程中,她会有怎样的表现?课文中为什么不把护士的表现也写出来呢?(有详有略,主次分明)你能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来写一写吗?(学生写、交流,教师点评)

【教后反思】

浙江著名特级教师金明东对这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节课是读写结合非常成功的一节课。教者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出发,带领学生找出课文中对沃克先生的描写,进行体会感悟: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感受的意志品质,学生对侧面描写的学习水到渠成。难能可贵的是,教者找到文中一笔带过的护士作为描写对象,读写结合的点找得非常巧妙。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人物形象的感知,以及写作方法的掌握。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体现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笔者反思,这节课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是因为课前笔者注重了对学生学情的分析,知道学生哪里不懂,对什么感兴趣,哪些地方讲了学生能够掌握,真正地教在了学生未知、想知、能知处。

当教师教在学生的“未知”“想知”“能知”处,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放逐灵魂的跑马场。

(责编 杨 春)

上一篇:螃蟹足的功能 下一篇:数学课堂中的美育渗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