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活力、坚固基础

时间:2022-07-07 04:34:05

创新活力、坚固基础

摘要:基础课程是环境艺术专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各个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高效、系统的基础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希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高校的教学目标以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特点出发,分析及总结教学实践,以期探求基础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基础课程是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目的是教导学生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导他们顺利进入专业学习。而简单固化的套用美术专业的以三大构成作为基础课程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模式已越来越显出它的不足与弊端,各个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高效、系统的基础教育教学方法,以期让基础课程成为扎实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石,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目的。

1基础课程教育教学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首先应遵循专业特性并根据行业发展现状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再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推导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然后再依据专业教学需要推导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安排。从而避免在教学过程的转换阶段上出现知识体系的错位和断层,实现整个教学程序上的融会贯通,令学生建立起正确完善的知识体系,顺利的完成与基础与专业的对接。

由此得出具体的基础课程教学任务,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1)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目标和教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步骤;(2)教导学生能够顺利进行专业学习的各类基础知识,为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2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及课程设置

基础教学内容繁多,教育教学活动始终贯穿整个学年,每个学期有着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设计。第一学期比较侧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明白专业学习需要基本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并明确学习目标。第二学期则以教导学生正确的思考与学习的方法以及设计的规律与过程,并在学期末通过适宜的校企合作课题进行设计实践,总结并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1基础课程的教学准备

进行基础课程教学的第一步,需要给学生进行一定的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何谓环境艺术设计,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对于刚升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专业是比较陌生的,学习非常迷茫。专业及课程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需要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是绘画和制图,更加要让他们了解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2.2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

在长达一年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将设置每周4次,每次4课时的教学时间,这样既保证了足够的课时量完成教学任务,也给予学生一定的将教学内容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时间。具体的教学安排将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及相互关联性设定七个教学步骤,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导给学生。并在各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主题教学法,打包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调研、讨论、理论、绘画、制作等,完成知识点的传授和设计基本技能的演练。

3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及教学内容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下面将对教学过程中的七个教学步骤及涉及的知识点作详细介绍。

步骤一:观察与记录。观察与表现是基础课程中最基本的部分。要解决造型问题,首先要解决观察的问题。不管是在何种设计中,眼睛对信息的接受能力都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课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对眼睛专业化的训练,令学生学会捕捉物象,养成对物象全面、快速、准确、合理的观察习惯。在视觉上要克服视觉恒常性,把握物象整体的造型规则和特征。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敏锐感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学习一定的记录方式方法:语言、文字、绘画、摄影及综合材料等,多角度、多方位、不同层次的来表现物象。授课内容包括:理解观察的目的与意义;全局与细节、动态与静态、主观与客观的观察特点与差别;记录工具和方式带来的区别与效果以及相关记录工具的技法掌握等。

步骤二:造型与形态。在此教学步骤里主要包含了两个教学重点,一是采用结构素描方式,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几何化地框示和强调出物体的构造特征,使其获得归纳及概括性的确认,注重对事物构造原理的把握。二是引进投形概念,以三视图的形式对物象进行分解和剖析,运用透视学原理辅助理解物象的空间关系与形体的比例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准确的提取具有概括性的整体和局部特征,运用构成的概念和图案的设计进行画面表现。其中的知识点包括了让学生理解透视原理等投形概念,树立空间概念、尺度概念;培养多角度表现形态的意识;掌握提取、概括、构成的规律等,以达到对物体不同角度的四围性完整理解和设计运用。

步骤三:光影与物体。光影与物体的教学分别从两个方面展开,各有侧重。一方面分析研究光影与形态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研究光影与色彩的关系。第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光影对人与空间的影响。光线的照射可以造成光影的现象,形成不同的明暗值变化和对比,帮助我们观察和辨识客观事物的结构特征。光线还是感知空间的重要媒介,给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通过试验令学生感知不同的光条件下被照射物体产生的光影变化。在课程中,要求学生借助数码相机,搜集光影资料,并进行分析。注意光影形成的正负形间的对比变化,研究面与面、面与体之间的构成关系。第二阶段的教学重点是研究光影与色彩的关系。通过对环境中的物体色彩属性和空间色调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发挥艺术生的优势,注意将色彩的物理性质与人们的感官心理相结合,培养学生敏锐的视觉反应,使学生能有机地联系专业,塑造表现对象的几种色彩配置和组合形态,实现色彩写生与色彩设计的技能提高,在此基础上完成一定量的空间配色演练。

步骤四:思维与创意。课程的重点在于发挥同学们的特长――作为艺术生所具备的艺术能力和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力。通过一定的课题,训练学生在对物体感受和观察的基础上,深刻理解物体的结构与形态,并准确提取其内、外部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通过原型启发令他们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空间设计,以达到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将构想转化为画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达到心与手的协调统一。

步骤五:空间与材料。该课题主要研究空间的表情以及其工艺特性,着力培养学生对空间形态的感受能力,训练学生对物体组合过程中在空间中的延伸、穿插、过渡等关系的理解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体验和提高自身对空间造型的认知能力和空间形式的塑造能力。并通过模型制作的契机,不仅让学生走进市场进行材料调研,达到对材料的性质、肌理的初步了解,还要让他们走进生产制作的工作室及车间,加深他们对材料加工工艺的了解,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学以对空间的分析、组织和塑造为主,通过制图和模型制作的方式令同学们多角度、深层次的接触空间、理解空间和塑造空间。在该阶段中包含的知识点有:对空间的限定、特性和组合方式的认识;对空间尺度和比例的把握和制图;材料运用和制作工艺,锻炼学生的调研及制作动手能力。其中穿插空间设计实例鉴赏内容,丰富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步骤六:技法与表现。课程主要通过手绘效果图的方式,解决对特定空间的理解、把握和表现。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临摹开始,进行空间表现技法的讲解及演练。在此基础上,令学生能够结合前阶段空间塑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空间设计与表现。其中包含草图表现、投形透视、CAD制图、效果图快速表现等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将进行大量的示范和空间图片展示,既能够熏陶学生的艺术情操,还能熟练他们的表现技法,同时,这些内容又与专业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学生对专业信息的占有量。

步骤七:实践与技能。该阶段通过校企合作实际设计项目的导入,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设计条件和环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实践。该主题教学对于设计的要求都比较规范和严格,设计内容也较为完整,是为同学以后进行更为复杂的专业设计所做的铺垫。选择适宜一年级学生完成的设计内容,如:电梯、橱窗等学生常见的尺度较易于把握的设计对象为主题开展进行。其中涉及到的知识既属于基础教学的范畴,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锻炼同学们的设计能力,掌握设计流程,达成预期的设计目标,从而引导他们顺利进入到专业课程中去。课题特别注重学生对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的掌握,要求同学们能够把握设计要求,通过对设计主题的分析,全面的观察设计对象,理解设计理念,围绕主题思想拓展出合理的设计形式,深刻表达设计内涵。其中还包括了对基本设计规范的掌握;实地考察与调研的方法;资料查找和对信息的梳理以及具备一定的电脑运用能力,主要考察CAD和Photoshop的操作能力等。

4基础课程的教学总结

基础课程是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准备教育,是专业能力培养的第一环节,其教学探索是一项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整合,还包括了教学手段的提高和对教学效果的把控。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专业特性并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总结以往的教学成果,分析其利弊,改变基础课程与专业学习间割裂的状态,避免程式化、机械化的教学方式,积极拓展教学思路,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创新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力求在教学的初期就通过各个阶段的主题教学,有机整合课程知识点,将基础教学内容由简入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地铺开,不仅教导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敏锐的感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基础课程真正起到专业课程的“基础”作用,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以达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上一篇:浅谈芭蕾形体课程在普通高校中的普及与优势 下一篇:高师师范类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