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保型汽车发展之政策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7-07 12:42:11

我国环保型汽车发展之政策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发展环保型汽车是我国应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危机的必由之路,环保型汽车在我国的发展目前处于技术创新的阶段,技术创新的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和支持环保型汽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政府要根据市场失灵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环保型汽车的发展政策,进行不同程度的政府干预。

关键词:环保型汽车;政策需求经济学分析

能源与环境的问题已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焦点。以汽油、柴油为主要能源的汽车,在给予人类更加方便、舒适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吞噬着有限的能源。就中国而言,汽车的汽油消耗占整个汽油消费量的75.5%,每辆车平均每年消耗汽油高达2.28吨。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中国正在迎接汽车社会的到来。

为此,发展环保型汽车,解决汽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当前中国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我国政府已制定的环保型汽车发展政策是否有效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应该如何合理地运用政策工具等理论对其惊醒优化组合,更好地实现支持环保型汽车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上述问题都值得公共政策科学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

环保型汽车在我国的发展目前处于技术创新的阶段。技术创新的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和支持环保型汽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低效,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技术知识的公共性、技术创新外溢、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技术创新的信息不对称是技术创新市场失灵的四种主要表现。政府要根据4种市场失灵有针对性地制定环保型汽车的发展政策。

一、环保型汽车发展背景与状况

根据世界上多方研究的结果显示,世界一次能源(化石燃料资源)的枯竭已成必然,而汽车是能源消耗的重大因素之一。国际能源机构(IEA)的统计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消耗量最近20年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的57%被消耗于交通领域。预计到2020年交通用油占全球石油总消耗百分比将从2002年的57.2%上升到62%以上(孙立清,2006)。目前全世界汽车保有量约为8亿辆,同时还在以每年3000万辆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亿辆。而可支配的化石能源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仅可供开采41年,据美国能源部预测,2020年以后,全球石油需求与常规供给之间将开始出现净缺口,这个缺口将在2050年达到500亿桶。解决汽车发展对一次能源,尤其是对石油的依赖,是我们面临的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发展环保型汽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汽车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汽车排气污染、噪声污染和二次扬尘污染等。其中,以排气污染最为严重。汽车尾气包括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E)、氮氧化合物(NOx)、二氧化硫(SO2)和微粒(PM)等污染物。汽车排放污染物除通过排气管排放外,还有极少一部分通过曲轴窜气和蒸发这两条途径排出。

大气污染所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烟雾、酸雨、臭氧层简薄、臭氧浓度过高、温室效应几个方面。温室效应和臭氧层减薄是一个全球性的效应,而臭氧浓度过高,则只发生在地面附近,烟雾和酸雨也是发生再污染源的附近地区,特别是人口密集地区。此外,汽车的排气污染又具有污染源的流动性、污染状态的稳定性、污染危害的直接性等特点。几乎在所有的工业发达国家,这些由汽车带来的负面效应都已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环保型汽车技术创新知识的公共性

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共产品的存在。要判定某物品是否是公共产品要首先判断其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即根据边际使用成本与边际拥挤成本的大小来判断其非竞争性的程度;然后,判断其是否具有非排他性,根据其排他成本(排他的可行性)的大小来判别其非排他性的程度。

环保型汽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其中的R&D活动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以论文、专著、专利、工艺、程序、配方、试产品、概念模型等知识形式为表现形式,而不仅仅是以物质产品形式表现出来,即技术创新所提供的是科学技术知识产品(ideas)(Romer,1990)。

环保型汽车发展过程中所提供的知识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知识产品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知识品是可以无限重复使用的,某个消费者对知识品的使用并不会妨碍另一个消费者对该知识品的使用,即消费边际成本为零。不同于其他公共产品的是,对知识产品的消费不仅不会引起知识的损耗而且还有可能会增加知识产出。以环保型汽车中燃料电池双极板流道设计的技术研究成果为例,当一种流道形式被设计成功后,越多的深入研究和试验结果可以对此类流道形式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并不断对其性能进行优化。政府应更为广泛的搭建科技公共信息平台,促进技术共享与交流,提高我国环保型汽车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

知识产品一旦创造出,任何具有相关知识的人都可以使用它。在不存在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制度的条件下,复制、传播和使用知识产品的成本与知识产品的生产成本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知识产品的高度外溢性使得其排他成本极高。知识产品具有占有上的非排他性,至少部分地具有这种特点。专利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识产品部分地具有了私人产权,排他成本大大降低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品的“搭便车行为”问题。正如道格拉斯・诺思(1998)所说:“一般而言,创新都可以毫无代价地被别人模仿,也无需付给发明者或创新者任何报酬。技术变革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直到相当晚期都未能就创新发展出一整套所有权”。“只有在专利制度下,鼓励技术变革和将创新的私人收益率提高到接近于社会收益率的一整套机制才能形成”。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也因此成为国家鼓励技术研发,促进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存在专利与知识产权的条件下,不是所有的知识产品都能够确立产权,有的知识产品即使有了私有产权也不能阻止其收益的大量外溢(如专利过期、模仿创新),也就是说知识产品存在非排他性程度上的差别,或者说,不同知识产品的排他成本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政策采取除知识产权保护以外的政策手段,对知识的创新予以鼓励和支持。

三、环保型汽车技术创新的外部性

由于知识品公共性的存在,一个机构主体可以在没有市场交易的条件下无偿获得其他机构主体的技术创新成果。这种情况被称为技术创新的外溢效应(spill over effect),也可以理解为知识产品的外部性。

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外溢效应。首先,尽管专利为专有技术的所有者带来了产权保护,但专利保护在法律上有时间限制。一旦专利过了保护期,其他企业则可以免费使用。另外,由于构成专利技术知识信息的大部分内容可见于专利申请案中的专利发明说明书,绝大多数专利说明书均公开刊登在出版物上,在相应的技术领域中有兴趣的人都可以

得到这种信息。一个企业可以无偿获得专利的信息并利用其专利发明的思想支持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这将使专利转让无法全部实现专利发明的社会价值。二是联系(linkage)效应(李平,1999)。一个技术上具有优势的企业与其供货商和客户发生联系时,这些厂商和客户可能通过业务联系从该企业免费获得先进产品和工艺的知识,于是外溢效应得以产生。在环保型汽车发展的当前阶段,一些关键技术(尤其在于代用燃料、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对企业或研究单位往往有着决定命运的作用。在商业合作过程中,如何解决好共享与保密的关系,成为一些科研部门和企业头痛的问题。三是人员的流动。研发人员是新技术知识的载体,研发人员的流动使新技术知识在企业间得以流动,形成外溢。从以往经验看,我国汽车界技术人员的流动速度并不快,企业对于人员流动造成的知识外溢通过签订保密合同等方式进行了规避。但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环保型汽车关键技术对于人员载体的依赖性逐渐提高,避免人员流动造成的知识外溢是企业需要关注的新问题。四是市场溢出(李正风等,1990)。创新产品的市场开发需要成本。而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市场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有关信息可以被其他企业免费获得。同时,创新企业开拓出的市场中会出现无法满足的市场需求,这种剩余市场空间为其他企业进入同类创新产品市场提供了机会,降低了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企业对其他企业的溢出,能够为其他企业带来收益,属于正外溢。这种外溢不仅发生在微观企业层次,产业技术创新也能够对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产生外溢,同样这种外溢也能发生在国家层面上,能够提高整个产业和社会的福利水平。但是又由于外溢效应,创新者的成果部分或全部被他人无偿使用,使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之间存在外溢差距(spillover gap),创新者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被削弱。

这为政府干预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等手段来弥补外溢差距,使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至于削弱,同时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达到最优。

四、环保型汽车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技术创新面临的另一个市场失灵的问题是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uncertainty)最早是概率论术语,是用随机事件或随机变量来描述的,指随机事件发生与否或随机变量的取值在事先是不知道的。美国经济学家奈特(Frank Knight)首次在风险与不确定性之间作了重要区分,认为风险是概率已知的不确定状态,不确定性却是并不知道未来事件概率的状态(SLundsted,1982)。

技术创新涉及到探索、发现、试验、开发、模仿以及采用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的组织结构以及新技术的商业化。这一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包含了不确定性。总的来说,它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技术的不确定性,二是市场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与R&D活动紧密相连。在R&D活动本身开展之前,几乎不可能准确地知道在探索什么,因此,技术创新努力所带来的技术(甚至进一步的商业)结果事先很难知道。正如目前环保型汽车的发展现状。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例,由于燃料电池是基于氢气和氧气(空气)发生电化学反应的理论研制而成的,其反应生成物是水和电子,环境污染为零,一时间收到能源研究界广泛的追捧;但由于质子交换膜技术(燃料电池关键技术)难关难以逾越,业界对燃料电池的热情有所下降;随着世界几家膜生产企业介入此项技术研究,膜技术被攻克,燃料电池又重新受到重视;而矿产专家对于铂金(燃料电池反应催化剂)储量调研结果的发表(研究结果显示世界铂金储量不足以发展燃料电池技术),又再次造成燃料电池技术受到强烈的质疑。如此波折的过程是技术结果难以预期的典型实例。

而在R&D活动展开之后,发明者和企业家对于技术向何方向发展,多长时间能够取得成功,也都没有确切的把握。根据曼斯费尔德(M・Mansfield)的研究,不同的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成功的概率是不同的,但总的成功的概率不高(Beije,1998)。

市场的不确定性也是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市场的不确定性主要与新技术的商业化相关联。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商业化,但技术创新的成果能否立刻被市场所接受,能否在生产规模化、营销定位等方面达到市场的要求,在这些方面技术创新又面临着不确定性。此外,是否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和利润空间保证起初R&D投入的回收和盈利,企业家不一定有绝对的把握。即使新技术在市场化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创新企业还要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特别是由于技术外溢的存在,其他竞争对手通过对新技术的模仿可以在短时间内以低成本形成市场力量,对创新企业形成阻碍。

很明显,在基础研究初期阶段、共性技术研究初期阶段以及市场推广初期阶段政府应给予经济、政策方面的支持与保护,降低社会组织在此技术生命周期中的风险,促进环保型汽车的健康发展。

五、环保型汽车发展的信息不对称

上述三类市场失灵问题直接导致了环保型汽车发展技术创新的信息不对称。安沃・沙赫(2000)认为,R&D项目实施者同其资助者之间的信息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限制了对R&D项目的资助,是技术创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一方面技术创新的实施者为了防止技术外溢必须使技术创新的信息保密,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资助者为了判断投资的方向和规模,降低投资风险,又必须获得关于技术创新项目的详尽信息。这在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结果使许多项目因缺乏资助而终止。

技术创新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也限制了创新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易行为,可能使新技术的盈利能力降低。创新企业一方面通过专利许可允许其他企业使用本企业的专利进行生产,但另一方面为防止过多的技术外溢又不愿意提供关于专利的有用的信息,这使专利所有人和使用人之间的技术交易出现阻滞。同时,专利许可证的授权方还要监控专利使用者的产品产出量来按单位计算特许权使用费,这种监控活动的成本很高,甚至会使得监控成为不可能。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交易之外增加了技术创新和技术交易的成本。

六、结束语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政府资助、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财政和金融手段弥补外溢差距;另一方面政府还要通过一些专利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制度安排来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外溢差距越大、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的技术创新活动,政府的干预程度就应该越高。

上一篇:需求竞争条件下全球价值链形成与发展中国家竞... 下一篇:后WTO时代我国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