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WTO时代我国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分析

时间:2022-02-15 05:10:02

后WTO时代我国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分析

摘要:加入WTO,并没有给我国出口环境带来彻底的改善,技术性贸易壁垒却日益增强。我们应该从健全国家出口主导服务体系、构建行业协会辅助服务体系和加强企业创新体系等三个方面建立应对机制。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后WTO时代;对外贸易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的成因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的外部原因

1、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当前,世界各国平均关税税率已基本降到极限,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税率为3.5%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税率为13%~15%左右,在低税率下,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如何抑制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口,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寻求关税壁垒已再无可能,采取配额、进口许可证等传统制度也被WTO相关规定所限制,且必将招致其他国家的报复,只有TBT、SPS等措施能被WTO有关规则所允许,能较好地实现目标,既能将国外产品拒之门外,又不招致其他国家明显的反对。

2、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与产业保护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重、能耗高的产业。从目前的产业布局看,这种产业战略转移已经基本完成,为使其战略意义得以有效发挥,需要制定有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来巩固,而战略性地在相关领域设置技术壁垒可将自己暂时的技术领先优势转化为永久性垄断地位。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产业的竞争力严重制约于高成本,如何缩小与发展中国家产品的价格差距,增强产品竞争力是其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技术壁垒增加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入成本,降低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竞争力,是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

3、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知识产权对贸易影响的加剧。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较大技术差距,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在国际贸易中技术领先与经济具有优势的国家总会设立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再者,随着WTO中有关TRIPS协议的实施,知识产权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将专利和标准结合起来,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国际贸易中“胜者全得”的利益格局已经显现,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成为标准,谁就将掌握市场的主动权,而发展中国家要绕过技术标准基本不太可能或所花代价极大,从而催生了发达国家热衷于制定各种技术标准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4、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今,如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关系到子孙后代。发达国家的环保组织与消费者尤其关注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人身安全、环境保护、动植物健康等有关的产品质量与性能。据有关资料显示,77%的美国人认为企业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82%的德国消费者和67%的荷兰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会考虑环保问题,94%的意大利人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绿色因素(窦风英、梁平,2005)。同时,为了减少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国际社会采取了许多措施,制定了许多国际环保公约,一些政府和团体也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必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形成市场准入壁垒。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强的内部原因

1、强劲的出口使我国更易成为各国设立技术性贸易壁垒考虑的首选对象。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出口由2001年2662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9691亿美元,从数值上来看。5年增加了2,64倍。2006年出口增长势头虽有所减缓,但相对2005年仍增长27.2%,2004年增长率最高达35.4%(国家统计局,2001~2006)。因此,强劲的出口催生了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焦虑不安,表现在国际贸易领域必然是对我国技术壁垒的增强。

2、标准落后是我国出口累遭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可低估的诱因。“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可见,要想真正做大做强企业,就必须将国际标准纳入经营战略。从时间来看,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起正式成为WTO的成员,但从各种技术法规完善程度来看,技术法规建设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技术法规与国际标准接轨还存在较长的路要走。据相关资料,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国际标准采纳率达到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采纳率为90%,而我国国际标准采纳率仅为40%左右(张学慧,2007),大量的技术法规与国际标准相去甚远,如果企业仅以国家标准为参考,将导致产品无法出口。另据相关资料,目前,国际标准的平均标龄为3.5年,而我国2.1万个国家标准平均标龄为10.2年,且有9500个国家标准已不能再用(程恩富、谢士强,2007)。

3、技术水平落后、认证体系不健全是累遭技术性贸易壁垒最直接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技术水平落后,导致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如从出口产品的结构上看,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为72.3%,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为27.7%,与发达国家情况正好相反。另一方面,我国既存在认证体系不健全,又缺乏权威的国际认证机构,其检测结果得不到其他国家认同,且缺乏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缺乏完整的检测体系,内外原因的交织,在一定时期内还仍将使技术壁垒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最大障碍。

4、信息不畅、对WTO游戏规则认识不到位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多发的必经阶段。一方面,由于信息不畅,我国企业对国外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壁垒缺乏充分的了解,导致出口贸易中出现盲目性,进而陷入被动局面。另一方面,我国虽然在1986年就开始申请加入GAIT,但直到2001年底才正式成为WTO成员,在WTO成员中较为年轻,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对WTO的游戏规则认识不到位,企业缺乏规避技术壁垒的经验,是我国出口产品遭受TBT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比较优势产业首当其冲

根据商务部《200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调查报告,2005年我国有15.13%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在22大类出口产品中,有18类产品由于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而遭受直接损失,直接损失的金额达到691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年出口额的9.07%;企业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所增加的生产成本217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国出口贸易额的2.8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给我国企业造成的出口贸易机会损失高达1470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年出口额的19.29%。国内出口企业中,食品、土畜、木制品和机电高新产品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而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遭受的直接损失则最为突出,占全部直接损失的43.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际合作司,2006)。

(二)主要出口市场是遭受技术壁垒影响的重灾区

长期以来,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是重要的出口市场,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55%左右,这其中还不包括从香港转口的产品。而根据商务部《200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调查报告,在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企业出口造成损失较大的贸易对象中,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位居前列。其中欧盟份额最大,占38.84%;美国其次,占37.97%;日本第三,占15.51%;韩国第四,占1.24%,这四国或地区对我国出口造成的损失总共占到93.56%。

(三)涉及技术壁垒影响的国内地区广且严重

2002年是我国人世的第一年,根据商务部资料显示,我国所有省份出口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其中青岛高达99.0%,福建省所受限制最低也达47.6%;另据商务部科技发展和技术进出口司资料显示,2005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的影响涉及所有省份,直接损失绝对值超过50亿美元的有深圳、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从直接损失的相对值看,、海南、吉林、广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直接损失占当地年出口额的比例较高,均超过20%。

(四)企业生产与认证成本显著增加

(1)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发达国家所制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苛刻,出口产品要想打人其市场,必须达到其标准要求。这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完善经营管理,加速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据商务部资料,因国外技术壁垒的作用开始显现,2005年,海关编码第16类产品(机器、机械器具、电器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增加成本最多,占全国增加成本总额的44.1%。(2)产品认证和检验检测成本增加。发达国家对产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产品必须获得认证,才可以顺利地进入其国内市场。而发达国家的认证要求颇高,如电子、电器、机械类产品,强制性认证项目有美国UL、加拿大CSA、欧盟CE等多种,要取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认证就必须由其所指定的认证机构认证,而国外认证机构的认证费用昂贵,直接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进入本国市场产品要进行严格的检验检测,如2007年6月1日起欧盟实施的REACH法规,据估计我国至少有730种化学品面临注册、评估、许可的问题,而据欧盟估算,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检测费用约需8.5万欧元,每一种新物质的检测费用则高达57万欧元,仅这一项,企业出口欧盟的成本就将普遍提高5%以上,一些检测项目多的产品甚至更高(金雨,2007)。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体系

技术性贸易壁垒名目繁多,且层出不穷,我们认为我国应从健全政府出口主导服务体系、构建行业协会辅助服务体系、加强出口企业创新体系等三个方面着手建立技术壁垒的应对体系,突破国外技术壁垒。

(一)健全政府出口主导服务体系

在国际贸易领域,政府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建立健全出口主导技术服务体系。

1、密切与世贸组织沟通。作为WTO的成员,我国既必须承担其相关义务,又应享有其赋予的相关权力。作为WTO中一个比较年轻的成员,对世贸组织相关法规不太熟悉,对游戏规则缺乏纵深的了解,同时又是世界贸易排名第三的大国,这需要我国付出更多的精力,密切联系世贸组织相关机构,搜集整理WTO成员国相关技术壁垒的信息。在各国设立技术壁垒的评议阶段,及时了解相关信息,运用世贸组织规则,传达我国的声音,尽量降低技术壁垒的影响;同时,对一些国家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对我国出口采取歧视待遇的国家,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相关法规进行有力的反击。

2、收集整理各国技术壁垒的动态发展趋势。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广,影响大,一旦实施将会对利益攸关国家的商品出口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国家标准技术院,向几个主要国家派出代表,调查研究驻在国的标准化、技术法规等;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密切注视欧洲标准化和认证工作的发展动向,以便研究对策。因此,我们应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或通过我国的一些驻外商务机构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状况,把握最新动态,建立技术贸易壁垒数据库,以便出口企业及时查阅相关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准确把握技术壁垒的发展动态。

3、健全国内技术性壁垒反馈网络。技术壁垒的反馈网络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按世贸组织的要求,各成员必须设立相应的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咨询点,负责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方面的通报和咨询工作,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功能;二是畅通国内信息流通渠道,增强企业的参与评定的主动性,及时反馈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遇到技术壁垒,反馈企业的意见;三是加强部门及部门问的联系,积极掌握、熟悉评议过程和规则,强化部门间交流和学习,借鉴国外评议的经验做法来提高评议能力,加强对外技术壁垒的综合评定能力。

(二)构建行业协会辅助服务体系

行业协会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作为政府与企业的纽带,及时传达和反馈行业信息;另一方面,起到企业与国际标准组织和其他国家行业协会沟通信息的桥梁作用。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行业协会在国际贸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机制尚未健全,行业协会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甚至没有建立相关的行业协会,因此,构建行业协会辅助服务体系,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铺平道路,已迫在眉睫。

1、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的沟通。在第37届世界标准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和国际电信联盟联合提出的主题是“标准:为小企业创造大效益”。国际标准组织在国际贸易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由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不长,企业对有关标准组织的作用认识不够深刻,而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的经验值得借鉴,我国行业协会应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的沟通,及时传递和反馈企业的信息。

2、增强与各国相关行业协会、标准组织协作。在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可以说在其产业发展过程中作用突出,如美国的行业协会制定的标准比政府还多,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力也不亚于政府的影响。通过与其他国家行业协会、标准组织的沟通,及时把握其主导方向,为国内企业架起外部联系的桥梁,及时畅通信息。

3、协助建立健全国内标准体系。长期以来,标准过低是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标准的建立健全与行业协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其民间机构的优势,借鉴国外的经验,一方面协助政府建立健全国家标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及时把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做到国家标准体系和行业标准体系优势互补。

4、搭建企业与国内政府部门沟通的桥梁。行业协会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搭建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桥梁,既能促使企业充分贯彻政府的相关政策,同时又能及时反馈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使政府在对外贸易政策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无谓的损耗。

(三)加强企业创新体系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弱与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增强,我国企业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增强自身的能力。

1、技术创新。我国累遭技术性贸易壁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技术水平含量低。要摆脱这种困境需要企业大力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加快技术进步步伐,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增加出口商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同时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将专利和标准结合起来,发展自己的标准。

2、制度创新。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深受计划经济后遗症的影响,企业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缺乏应有的反应,过分依赖国家或国外进口商提供相关信息,许多企业没有有效地与行业性国际组织建立起沟通渠道,信息不畅,以致产品出口被退回或被罚款或没收,才知道国外技术规则已发生变动。因此,我国相关出口企业应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成立相应的对外贸易情报机构,及时跟踪国际技术规则的动态发展。另一方面,应组建相应的职能机构,如质量认证机构等,尽早与国际要求接轨。

上一篇:我国环保型汽车发展之政策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西方关税同盟贸易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