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时间:2022-07-05 05:21:07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摘要: 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需要,是弘扬创新本性的需要,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24-02

0 引言

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大学生是高校的历史使命。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学生普遍创新能力不足。研究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既能从源头上找出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和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和培养的具体原因,又能立足于此,明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同时提出一系列具体办法,来完善培养措施,建设培养环境。因此研究无论对于高校大学生还是国家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概述及现状

1.1 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更是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但是,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等等,使得大学生总体创新能力较低,主要表现在:有创新的欲望但不能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有创新的兴趣但缺乏创新持之以恒的坚持;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与社会的全部沟通与了解而缺乏实际操作性;有创新的潜能但未能系统的开发与挖掘。这些将对于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以及发展前景将带来巨大的危机。

1.2 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分析 首先,传统文化中有一些观念对创新能力培养有着制约作用,这种过于求稳,不敢冒险的心里沉淀一直束缚着我们去创新的脚步,“学而优则仕”观念更是千百年来科举制度留给我们后人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成为众多知识分子的今生追求;由此不但限制着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制约着我们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其次,高校的教育体制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一方面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育,师生缺少互动,学生的学习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并且受老师的影响较大,老师思维的发散程度,创新意识以及专业性无一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另一方面,应试教育模式,思维标准化,专业范围狭窄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们为了学分,应付考试而将大部分的活动在本专业范围内展开,不会主动地去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并且所学的知识无活力,学非所用,学用分离,缺乏实践性,从而限制了学生视野的扩展、全面发展的环境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再者,家庭和社会为学生所创设的环境与氛围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作用从而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常常受他们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以及求学心理特征的影响。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所持有的热爱的态度和心情,它能够引起人长期稳定的注意,能启发人的思维和想象,使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心情愉快,不易疲劳,有利于全神贯注的观察,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促进人的学习与创造。有了兴趣,还要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在追求成功时动机强烈,敢于挑战新事物,敢于打破常规,有恒心,有毅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然而,当代高校大学生在课余闲暇之时,大部分学生与网络为伴混混度日,基本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何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 针对现状而提出的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2.1 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的对策:第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高校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教育创新。第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注重学生创新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创新的氛围,树立人才多元观,优化教学计划;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设立课外课外素质能力学分;大力提倡个性教育,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第三、积极开展教学管理创新,重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概念,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其次要引导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水平。第四、提高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高校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素质,要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要有接受学生挑战的勇气,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第五、建立科学高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在考试方式上,应该改变过去期末一次性结课考试的方式,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加强对教学过程动态的考核和评价;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第六、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尽可能设置创新情景,使学生感受到在一个真实的创新环境中。

2.2 家庭和社会对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 首先,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陶冶和影响,社会创新环境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养成的催化剂。

第一、强化科技意识健全创新激励。主要结合科技活动让大学生感受科技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引导他们关注科技创新趋势,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要通过给与大学生更高荣誉,更大鼓舞,更实际的资金支持的推动型项目、孵化基金、奖励机制使得创新成为大学生中的一种风气。

第二、强化创新载体,营造创新氛围。要加速以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主题的知识基础建设和以多媒体电化教学为标志的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效载体和物质保障。

第三、家庭要承担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责任。从小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心里环境和氛围,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重视孩子创新品格的培养,使家庭成为孕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场所。

2.3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自身的努力: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和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大学生首先要树立创新思维意识,自觉的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对于新的事物要敢于去冒险,去尝试,努力学好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第二、培养自己的强烈求知欲,端正态度,明确目标,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学习创造有关的事情中,敢于大胆的设想,以积极的心态去研究每一个在学习创造途中的问题。第三、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自身的行动,积极的客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要坚持实践,将创新能力培养发展为自身的终身意识,树立自信心,要乐观豁达的克服畏惧心理、自卑心理、懒惰心理等。

3 结束语

当前,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在我国致力于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仅需要大学生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国家、社会、家庭的支持、更需要担负起素质教育的使命与职责。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之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张秀萍,陈烨,符周利.关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

[2]冯纪元.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宁夏大学学报,2005.

[3]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2011.

上一篇:食品检测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探讨 下一篇: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创新应用数学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