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尴尬:校内减负PK校外补习

时间:2022-07-05 07:00:44

教育的尴尬:校内减负PK校外补习

【摘 要】近年来,中小学课业减负被提上了教育部的议事日程,减负成了各级教育机关常谈不衰的话题之一。人民网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制作的《未来十年面对面――贯彻全教会精神 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系列访谈节目中,也深入实际地讨论了这一问题。与此同时,校外补习亦已蔚然成风,大大小小的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兴起。补习内容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学校教育减下来的部分,甚至是学校教育没有提及的部分,都在这里得到了补充和加强,学生在学校里减下来的课业负担,在这里被成倍返还。由此看来,校外补习似乎与校内减负背道而驰,相互矛盾,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二者又是相互统一的,共同服务于中小学的教育事业。那么,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呢?

【关键词】教育、减负、补习、健康成长

一、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校内减负的必要性

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那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呢?

在我看来,首先是制度因素造成了这一问题。考试制度的设定引发了竞争,而竞争的白热化则是中小学课业负担不断加重的直接原因。只有在考试这场竞争中胜出,才有机会进入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而无一例外地,每年的升学考试都会呈现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场面。学生为了升学参加考试,教师为了升学率参与考试,而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指导下,家庭和社会也在考试这场竞争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制度的设定使各方面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考试中来,而只有学生才是考试的主体,那么,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就是必然的了。

其次,社会因素也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大家都说,二十世纪人才最重要。那么人才靠什么评定呢?毕业证可以说是评定人才最直观的标准。找工作要靠毕业证,升职要看学历,甚至就算只是在社会上流浪,一纸毕业证在手都会让人敬你三分。社会是人类生存的地方,在这里,毕业证意味着学识,意味着才能,可能还意味着一份好的工作,丰衣足食。毕业证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为了拿到它,加重点课业负担又算什么呢?更何况念书也就是那几年的事儿,挺挺就过去了。这样一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次,我想从家庭方面谈谈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这一代的学生,很多都是背负着父母的梦想上路的。他们的父母大多都是“”的受害者,受环境和时代的局限,他们的父母不可能接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那么,在孩子成长起来后,父母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补偿心理,想把自己错过的东西在孩子身上找回来,这促使他们不自觉地给孩子加重课业负担,以便孩子能够学得更多,进而得到更高等的教育。在他们看来,课业负担并不算负担,而是他们曾经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东西。一个朋友说:我父母在自己飞翔的时候折了一只翅膀,于是在我飞翔的时候,他们要求我长出三只翅膀。这句话就很好的诠释了父母们的这种心理。当然,父母为孩子的将来打算也是课业负担加重的原因之一。

最后,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加重课业负担也有可能是他们自愿的。当他们足够明白事理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要对自己负责就必须好好学习,学习直接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尤其是对贫寒人家的子弟来说,学习几乎是“鲤鱼跳龙门”的唯一途径,也是唯一的捷径。在这样的情况下,加重课业负担就成了学生自愿。

综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它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如: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拓展、教学时间的延长、作业量的增加以及越来越频繁的考试等。中小学时代是孩子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过重的课业负担显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校内减负变得很有必要,“减负”之说就随之而来,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

二、校外补习出现的原因及类型

近年来,校外补习之风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据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2009年夏的报道,单成都一个城市的暑假补习学生达十万人,一个暑假补习的产值估计超过三亿元。从成都的产值推想全国的话,数字将更为可观。

校外补习出现的原因和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几乎是一致的,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升学。所不同的是,部分校外补习的存在还与减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减负减了必要的部分,只好通过校外补习的方式将其找回来。如上海等地采用了新课改教材后,把对拼音的学习从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减掉了,而众所周知,拼音对于汉语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因此,父母们只好让刚刚幼儿园毕业的孩子上补习班,以便在小学开始时扎稳根基。这样的校外补习似乎很必要,因为它完美地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

此外,许多父母让孩子参加补习班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自身素质,这样的补习班类型繁多,数不胜数。

有些父母抱着望子成龙的想法,让孩子参加奥数等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补习班,希望通过一些不一样的思维来开发孩子的智力,这样的做法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也并不是必要的。抛开天赋不谈,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习奥数,都乐意学习奥数。

还有一类补习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才艺补习班。一般包括声乐、舞蹈、绘画等科目,父母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系统地接触一下艺术,中国人向来讲究熏陶,讲究“琴棋书画”,这样的补习班恰好满足了这样的需求,然而这当中似乎存在着一种矛盾:中小学的课业负担本来就过重,而才艺补习班会分散孩子的精力,进而影响到学校教育。这样的条件下,权衡轻重,被放弃的通常都是才艺。因此,很多到这些补习班去学习的孩子都处于一种“半生不熟”的状态。当然,有天分一学就通的孩子也是存在的。

另外,跟体育相关的补习班是我个人比较支持的,如跆拳道、篮球等。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在的中小学生因为繁重的学习任务通常都会缺乏体育锻炼,而体育类补习班不仅可以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可谓一举两得。

有一句话叫做“存在即是合理”,用在校外补习上,也是完全适合的。校外补习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壮大是因为它有生存的土壤,而这片土壤正是处在学校教育不足的地方。

三、如何处理校内减负和校外补习的关系

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学校教育必须实行“减负”,把学生从厚厚的故纸堆中解放出来,我们不希望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都戴着厚厚的酒瓶底或者弓着一张虾米背,因此,“减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想看到学生从学校解放后,立即投身到形形的补习班中。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怎么做呢?

个人认为,体制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完善了教育体制,我们才不必为减负和补习的事情头疼。校外补习是作为“影子”教育存在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学校教育的空隙,寻找着自身赖以生存的土壤。只要学校教育存在着空隙,校外补习就不会终结。

完善教育体制,从实践上看,必须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这是全社会对教育的希望,也是教育改革的目标所在。把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高效利用起来,使他们在同样的时间里学得更多,这不仅需要学生努力认真地学习,更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强有力的引导,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民教师是当前教育界的首要任务。

完善教育体制,还需要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很多学校的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形同虚设。通常情况下,这类课不是被改为自习,就是被其他主科占据。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校外补习班的存在提供了温床。而如果在课程设置中,我们给予这些科目一定的地位,让它们在教学任务中占据适当的比例,那么,校外补习班似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完善教育体制,还需要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其实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我们的教育在高考问题上像是陷入了“囚徒困境”:不满于这样的选择,却又“欲罢不能”,想要取消高考,然而就目前而言,似乎并没有一个更好的方法能够替换它。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只有解决好高考的问题,把学生从升学压力中释放出来,才能真正实现减负。

当前,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校外补习班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短时间内也不会消亡。因此,我们必须把学校教育与校外补习有机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教育大局。唯有教育体制完善到“包罗万象”不需要补充时,校外补习班才会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改革,推陈出新,在减负的同时补充完善的学校教育应有的部分,唯有如此,校内减负才会实现,校外补习才会消失,教育才不会继续在尴尬中徘徊。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基础》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科学出版社

[2]《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电力电缆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下一篇:预应力连续箱梁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