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养老将成趋势

时间:2022-07-03 09:42:50

社会化养老将成趋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使社会化养老成为趋势,养老产业逐渐形成,中国社会化养老正在困难中前行。

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53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而国家老龄委2006年2月公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也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将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28%,大大超过了总人口平均0.66%的增长率。据预测,2030年到2050年将是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届时,我国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40%~50%,人数达到4亿。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每10个年轻人赡养一个老年人,如今这一比例已经达到3比1。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出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所谓“421”格局,家庭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照料的资源越来越少。

另外,养老金的惠及面不大。中国只有少数人可以领取养老金,城市职工中,加入养老保险的人不足二分之一,在农村能得到政府补贴的老人只有十分之一。而养老金支付领域,仅个人的空账就有6000亿~8000亿,为了及时支付养老金,国家财政每年要拿出600亿~800亿。但是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增加,养老金资金的缺口未来势必还会扩大。

尽管“养儿防老”的观念一直深植在国人的心中,但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和日益提高的富裕程度、社会现代化和千百万农民子弟进城,使原先的大家庭纽带逐渐松弛,很多夫妇需要照顾多位老人,根本忙不过来。

这些因素,使不少父母将被置于家庭养老危机之下。这种危机呼唤着各种社会化养老机构的快速增长,社会化养老是必然趋势。

养老机构供不应求

与市场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仍然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床位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仅为0.84%,也就是说,1000位老人才拥有8张床位。截至2006年末,我国城市福利机构床位只有41.9万张,农村床位89.5万张,相对于全国1.4亿庞大的老年人口而言,这样的数字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据了解,目前全国还有1/3的城市街道办事处和接近一半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没有建立老年服务机构和设施,更不用说农村乡镇。

而作为典型的“未富先老”省份,陕西的养老现状更是不容乐观。据陕西省老龄委福利处副处长宋朝慧介绍,目前,陕西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约为1.6万余张,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总体上看,陕西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来说还是非常缓慢的。目前全省社会化养老床位拥有率仅为4.8‰,低于全国8.6‰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5%~7%的水平,远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业的需求。

同时,当前部分公办养老院竞相攀比建豪华公寓的现象更加剧了床位的紧张,调查显示,一些新建养老院的造价很高,每张床位数核定在5万~9万元之间,有的甚至高达17万~18万元。专家表示,这些高档养老机构大都不计地价和造价,需要政府每年予以补贴,而按照现有运行模式,政府补贴其实是让有钱的老人受益。竞相购买和入住的大多是经济实力较强、健康状况较好、年龄相对较轻的老人,而真正养老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还是得不到关怀,造成事实上的分配不公。

民办养老产业试水

面对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没有人会怀疑养老产业的庞大市场。据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预计将达到2.48亿,2050年将超过4亿,而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势必需要更多的养老机构出现,

而现有的公办养老院却无法独力消化,养老服务业对市场化存在着迫切的需求。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却非常少,陕西全省873家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中,民办的仅为81家。

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社会需求,吸引了一部分人投资民营养老机构,民办养老产业正在逐步扩大。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民办养老院就开始陆续出现,但是直到2000年以后,民办养老院才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全国目前大概有3000多家,超过了公办养老院的数量,它们都有接受能自理、半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的能力,档次有高有低,价格则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不过总体看,民办养老机构规模普遍偏小,总床位数少于公办养老院,而且大多数民办养老院还是以传统形式开办,有少数是以养老院加房地产的形式开设。

尽管这些机构在接收社会老年人入住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管理和服务经验,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但客观的说,陕西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仍较为缓慢,目前全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总数仅占全省老年人总数的4.8‰,低于全国8.6‰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5%~7%的水平,难以适应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的社会化需求。

据了解,很多子女将长辈送到托老所之前,都要先对托老所的环境、服务等进行考察,他们表示,让老人住托老所,就是希望让老人晚年生活得更开心。对此,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环境舒适、有文娱场所、能提供康复治疗等设备的托老所最受欢迎。另外,除了这些全托的托老所外,老人白天集中生活、晚上居家休息的日托托老所和临时性托老所也有较大需求。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老年公寓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强,诸多问题进一步暴露:一是老年公寓供不应求,数量少、规模小;二是政府对老年人的住宅设施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善。

民办养老机构困难颇多

养老产业带有非营利性,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属于一项投资大、利润低、回收慢的事业。另外,民办养老产业属于朝阳产业,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政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的日子几乎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不少民办养老机构向记者反映,这些年政府出台了一些好政策,但一到操作层面就享受不到了,如在设置公益性岗位、行政审批等方面,政府理应出台优惠政策,但目前却仍然是空白。甚至一些人还无奈地对记者表示,优惠政策的“阳光雨露”是只听说过,没享受过。

根据国务院和民政部有关规定,目前我国民办养老院一般只能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这种“身份”让民办养老机构陷入两难境地: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虽然从理论上可以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却意味着投资者实际上难以融资,不能进行分红,甚至连自己投资建设的都不能归自己。

尽管早在2006年,我国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要求对社会福利机构的用地、用电、用水、电话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但时至今日,除了免税优惠外,其他政策大多未得到有效落实。

目前,陕西的社会养老机构的现状不如人意,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无法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尤其民营养老机构更是弱小,仅有81家,而且大都经营很困难。

对此,今年65岁的西安金秋爱心乐院院长姚丽华颇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尽管各级政府对金秋爱心乐园一直很关照,很多费用都被免了,但目前养老院的经营仍然很困难,根本无法进一步发展,只能勉强维持,结果致使自己早在1998年就开始筹建的二期工程的一栋四层楼在主体完成后因为资金困难不得不停下来,直到今年才勉强完成一层的简单装修。

谈及困境原因,姚丽华解释说,主要是养老院目前各项成本太高,而收费却不能太高,要不就没人来了。其次是养老院护理人员无法享受政府公益性岗位政策。爱心养老院的护理人员将近100人,基本都是下岗人员或者进城务工人员,但是,近几年已经很难招到新人了,因为护理员工作累、待遇低。最近,院里护理员的月工资提高到近600元,但是跟社会上其他行业比还是低。姚丽华说:“如果国家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每人多200元,这个岗位就相当有竞争力了。”

陕西省老龄委福利处副处长宋朝慧认为,交通协管、保洁工作可以设置公益性岗位,养老同样是公益事业,政府应考虑设置公益性岗位,并给予一定补贴。

对此,专家建议:“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福利养老事业和老年公寓建设,为进一步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养老产业,国家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应制定‘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的优惠政策,使民办福利机构运行成本减少,促进社会福利市场化的进程。”

另外,行政审批没有考虑到养老机构的特殊性,法律法规滞后。姚丽华说,“目前现行的很多政策对于民营养老机构来说根本不现实,政府应尽快制订特殊的扶持和鼓励政策,以促进陕西养老业,特别是民营养老机构的良性健康发展”。

应尽快向社会资本开放

养老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由于老年人群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养老产业具有公共性、福利性的特征。而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使养老产业发展受到多重限制,面临诸多困难。

针对这一现实,专家呼吁,应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兴办养老产业,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切实执行已经出台的政策,同时也需要让经济管理部门加大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使用方面政策支持的力度,切实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新办法,拓宽养老产业发展路子。

记者从陕西省老龄委获悉,正在酝酿出台的陕西省《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12年,陕西要实现各设区市新建(改、扩建)一所300~500张床位以上、每个区县一所200张床位以上的示范性、综合性的养老机构;全省各设区市每个街道办事处、80%的乡镇都要建有一个包括为老年人服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

与此同时,政府还将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兴办方便老年人生活的服务机构、网点,力争民间资金在养老服务业的投资额有较大幅度增长,民间资金以各种形式,包括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投资建成的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6万张。

此前,宝鸡、西安两市也已经出台了自己的《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这都让我们看到了陕西养老服务业的希望。

政府须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扶持

据了解,目前的中国社会仍然是居家养老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人口众多的广大的农村这种养老形式更为普遍。但社会化养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除传统观念之外,专家分析认为,老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费用偏高是制约许多老年人走进养老院的另一个原因。而很多民办养老院虽然收费低廉,却无力改善基础条件,同时服务质量上不去,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入住率和经济效益,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影响了老年服务业的发展。

一些老龄问题研究专家和养老机构负责人则表示,养老服务业严重滞后,不完全是经济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各级政府没有把它真正纳入政府工作日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不管是发展居家养老还是实现机构养老,都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政府部门应该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养老专业人员队伍的培育和壮大,并引导建立一整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国家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不明确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资本对这一行业的投入。

人口学家、陕西省社科院社会所副研究员刘玲琪表示,目前对民间力量从事养老服务业的限制还是太多,政策扶持不够。应将民办养老服务业的重大项目列入社会事业项目,以项目来带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要抓紧已出台优惠政策的落实,重点帮助养老服务机构解决征地难、融资难等实际问题。民政部门可以通过制定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等措施,规范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行为。

各级政府应当设法拓宽发展养老机构的资金渠道。刘玲琪建议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民政部门建立专项发展基金;二是在民政部门主导的慈善机构中设立养老基金。通过向社会募集筹措资金,由慈善机构委托投资代表方,参股或控股一批大型养老机构。这样既可以解决养老机构发展的资金需要,又可以通过养老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来控制和引导养老机构,使之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政策稳健发展。

记者获悉,面对日益扩大的养老资金缺口,相关部门加快了政策研究步伐,目前,包括陕西在内的很多地区都在加紧制订《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的配套政策,以鼓励养老产业发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蔡振红表示,为了强化养老基金不断扩大,未来养老参保的人数将要大力增加,同时将加强养老基金的投资和管理,以使得其不断增值。

他表示,目前1.4亿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已经纳入研究计划。灵活就业以及个体工商户要求必须参保。退休年龄也可能会延长,“因为像中国如此之低年龄退休的在国际上没有”。

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副司长张朝阳也称,让每个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计划也正在加速推进。

另外,民政部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司司长张明亮则表示,在坚持政府主导,充分行使政府在制定政策、出台规划、资金投入等方面职责的前提下,政府积极动员、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建设,这是在中国经济条件尚不发达、公共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推动养老服务健康、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

可以肯定地说,随着这一系列配套的政策的落实,养老服务业必将会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作为一股新生力量,民办养老机构也必将在整个养老产业的发展格局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倘若各项政策和规定都能得到落实的话,那么社会养老服务业,尤其是民办养老服务业的春天真的就会为期不远了。

上一篇:塘子村的致富经 下一篇:建造一座安逸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