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命题全景观察与趋势展望

时间:2022-06-28 11:03:35

中考作文命题全景观察与趋势展望

回眸与发现

品读2011年中考作文题,可以发现下列五个“亮点”:

(一)标题作文命题(含全命题和半命题)实现“完美转身”后,今年继续“强势扩张”,进入“成熟期”

据笔者对2008-2010近三年作文题目的统计,标题作文命题所占比例分别为69.3%、77.3%、79%,2011年根据对126份试卷的统计,标题作文占比更达85.5%,而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占比则分别降至6.7%与7.7%,已达历史最低。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11年延续2010年命题走向,全都是标题作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选题作文中,标题作文的匹配率也在强势扩张,话题作文在这一块的传统优势也在丢失。这些都传达着一个强烈的信号——中考作文已经进入后话题命题时代,而且已经由探索期进入相对成熟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二)命题指导思想由“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悄悄地转向“适当地铺设“门槛”。

1.全命题形式占比大幅上升。以选题作文为例,以前鲜见两个全命题组合,2011年却并非如此,例如丽水题《欢乐一家亲》《美丽一瞬间》,南充题《沟通》《我和别人不一样》等。还有,根据笔者近三年(2008-2010)的统计,全命题作文(含选题作文)占比分别为31%、39%、46%,2011年笔者统计128份语文卷,全命题占比达53%,限制相对较多的这一命题形式已经坐稳“半壁江山”。

2.全命题形式在精致中巧设“门槛”。2010年南通市考全命题《让我悄悄地告诉你》,与南通市一江之隔的上海市考全命题《悄悄地提醒》,初看两个题目很相似,仔细一想则会发现新设的“门槛”——“告诉”范围广,包括“提醒”;“提醒”属“告诉”,但“告诉”不一定是“提醒”。“提醒”出自真诚和善意,是一种提示、启迪、关爱,它可以帮助人指明方向、明辨是非,它区别于循循善诱的说服,更与当众的训导不同,“提醒”是一种充满温馨的人文关怀的沟通方式。“提醒”与“告诉”,一词之差,却将“门槛”巧设其中。

3.要求由“泛化”走向“定点”。以前“联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一类“泛化”要求正在被具体的“定点”式要求所替代。例如南通市考全命题《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要求”中的第一条就“定”得很明确:“捕捉生活细节,写出自己‘那一刻’的内心变化。”

4.原来限制较少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形式也在作“收缩”的尝试。例如武汉市考材料作文,提供羲之学书、孔子学琴和时珍学医等三则带有抒情性和审美性的材料,使考生选择的空间明显缩小。

5.半命题作文的“牵线”也在悄悄“缩短”。例如无锡题《我的快乐来自》,提示语规定所补词语只能在“成功”“坚持”“梦想”“爱心”这四个词中选择一个,还要求“写自己生活中与‘‘陕乐’有关的事”,这就大大缩小了半命题作文这只“风筝”自由翱翔的空间。

(三)“裸题”渐多,题型更趋简洁

设计提示语本是一把双刃剑,精心设计提示语既有可能开阔考生思路,起到提醒、例示和引导的作用,又可能花去考生较多的阅读时间,造成审题的游移不定。所以近几年不设提示语的所谓“裸题”渐见其多,2011年吏是。例如江苏盐城2010年的提示语已经很简明:“书香使我充实,书香让我陶醉,书香伴我成长……请以‘书香作伴’为题写一篇文章。”2011年干脆不用提示语,就是一句话:“请以‘歌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此类“裸题”返璞归真,受到考生欢迎。

(四)让“关注自身成长”“展现真实自我”成为考生的自然诉求

1.“我”“自己”“自我”“长大”等字样备受青睐。《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四川巴中)、《我改变了的色彩》(重庆)、《让我怦然心动的那句话》(哈尔滨)、《我长大了》(日照市)等题目大量涌现。

2.“成长”的起点试探着向前延伸。也许是受到2010年江西省高考作文题《找回童年》和宁夏中考题《那年六一》的启示,2011年中考作文题也“应声而起”,于是出现了《童年的游戏》(宜宾市)、《游戏》(广东省)、《童心》(温州市)、《风筝》(德州市)等让考生走进童年寻找自由欢乐的题目。最有意思的是宜昌题,该题只要考生借鉴鲁迅作品写“玩”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经历写篇文章即可。如让考生投票,此题也许会评上2011年最“给力”的考题呢!

3.命题要求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视野更广,触角的延伸更远。例如有的延伸至大语文,以致两地命题的用语大同小异——《也是一堂语文课》(南京题),《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济宁题);有的延伸至特殊的人际交往现象,如眉山题提供古诗《约客》,要求“站在诗人或朋友、或诗人与朋友”等角度构思行文;有的则直达心灵最深处、最软处,例如扬州题《忍不住》,株洲题《藏在

中的秘密》等。

4.命题导向以引领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为主,也不乏对考生走出心理阴影的引导。“阳光心态”为主,只要看一下直接出现“阳光”字样的题目就可见一斑一《阳光灿烂的日子》(济南市)、《我心中的太阳》(潍坊市)、《在阳光路上》(连云港市)、《冬天里的一缕阳光》(邵阳题)……那些引导考生从情感世界中溢出快乐以及励志、向善、唯美的题目,也都可圈可点。我们也必须承认,当代初中生的心理具有多维陛,反映这样的多维心理才是真实的、有个性的。2010年哈尔滨以“偶尔停一下,真好”为话题,成为受到各方热议的亮点。2011年的命题延续这一命题理念,既有《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的“励志”题,也有《示弱挺好》这样让考生一吐真言的佳题。这里的“示弱”可能伴随着苦恼、无奈,但并不消极颓废,而是承认弱项,先退而后进,这也许正是很多初中生经历的成长过程。《示弱挺好》,称得上是2011年中考作文题的亮点。又如十堰题《其实我也很

》,所补的最佳词语不仅有“自信”“刻苦”之类,还有两名考生补“苦恼”“纠结”一类词,引起争议。其实“苦恼”“纠结”一类词太符合初中生的真实心态了,且“各有各的苦恼”,所以能写出个性;作者只要不是一“苦”了之,一“恼”弃之,最后点到“苦”而不倒,“恼”而知进,这样写有何不可?考生真实地诉说自己由自卑走向自信、由依赖转向自强、由阴霾走向阳光过程中的苦闷、彷徨、成功,实为一次心理疾病的诊疗、人格素养的提升。总之,阳光心态的主旋律和关注当今初中生真实生存状况和心理素质的次色调并存的命题格局,符合科学发展观对当今教育提出的要求,将成为今后中考作文命题的新亮点。

(五)命题注重诗意化、情境化、哲理化,尽量让考生尽快缩短心理距离,洞开思维闸门

说到诗意化,题目中的那些“诗”“歌”“花”等字样就会跳到你眼前,例如读佛山题《每天都有一首诗》,能不使考生浮想联翩,尽情倾吐生活中的美好吗?读黄石题《那些花儿》,能令考生立马联想起冰心诗作,将人生感悟寓于朵朵“花儿”之中!荆州题《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所蕴含的情境,更是具有喜悦、激动、神秘、和谐的特征,为考生提供诗意充盈的舞台。说到哲理化,其实就是指考题具有些许理性色彩,要求考生具备基本的辩证法、两点论和初步的思辨能力,例如北京题《日积月累》、芜湖题《并不平凡》、宁波题《不普通》、湖州题《温暖,就是那么简单》、枣庄题《原来,没那么简单》、百色题《——,也是一种享受》等,都要求考生具有运用正确的价值观,本质地发展地看待、分析事物的能力。至于苏州题《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更是诗意化与哲理化的融合。

展望与应对

应对2012年中考作文,我们要学会下列五个“适应”:

(一)适应“后话题作文”的命题特点,作文训练以标题作文为主,夯实应对各种题型的能力基础

2011年话题作文命题所占比降至谷底,但其创新探索并未停止,事实上2011年也出现了设计得较好的命题。例如山东聊城2010年考“自视”话题,获得好评;2011年继续进行探讨,命题者引用世界著名女芭蕾舞演员阿隆索的典型材料,突出她的一句名言“我绝不为自己找借口”,要求以“借口”为话题作文。考生普遍反映此题贴近生活,可叙可议,有话可说,既可自我反省,又可劝诫世人。2011年的材料作文命题也不乏亮点。例如邵阳题提供一则生活化的材料——母女两人围绕怎样吃橘子的一段对话,让考生“由小见大”——享受须付出劳动;享受不是张狂放纵而是一个慢速体验的过程;“分享”“共享”才是美。如此既有一定自由度也有恰当限制的考题也很受考生欢迎。这里还想提供一条值得注意的新信息——2011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一、新课标卷、北京卷、湖南卷、福建卷、辽宁卷、陕西卷、海南卷、宁夏卷等9个省市都考材料作文,占了作文命题总数的一半。根据以往经验,高考作文命题理念与趋势的新变化不久就会延伸传导至中考作文,所以我们要有前瞻思维,平时须把材料作文训练放到一定的位置。

(二)适应“适当铺设门槛”的命题特点,进一步培养精准审题的实战能力

2011年中考作文题文字最多达11字(如《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你是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可谓创历史之最。一般说来,文字一多,审题要求就高。例如南通市制订出下列阅卷细则:“没有细节支撑,泛泛而谈;或没有体现‘那一刻’;或看不见‘内心变化’(即看不到原点,和‘变化点’)的文章不得进入一类卷。”结果,一批语言虽好但不合此要求的考场作文只能止步于一类卷的“门槛”之外,很是可惜。

审题时,“逐字扫描”“比较区别”“抓住题眼”是常用的方法。例如面对镇江题《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运用上述方法审题可得:“理解”是“从道理上了解”,与一般停留在感性层面上的“了解”有区别;“理解”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或“理”;“理解”可以是自己对别人,也可以是别人对自己。接着你可以把此题与《我终于理解了——》作比较,镇江题的“慢慢”一词是“题眼”,“慢慢”意味着有一个由“不理解”到“有所理解”再到“完全理解”的变化;“慢慢”表面上是一个时间维度,实质上是一个内容维度——“理解”必须“逐步深人”。至于“过程”一词,也不能小看,你如果写记叙文,如果只写片段,那就偏离了,如写议论文,你就必须说清楚为什么“理解”不是完成在刹那间的道理。

有些语言表达基本功较好的考生忽视题目中的“也”“最”“再”“竟然”“其实”“更加”“原来”“还是”“就在”等副词和其他暗藏“陷阱”的词语,造成构思立意的偏差,很可惜。今后可以多进行一些“有无比较”的训练,以提升“辨微去疑”的能力。例如《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济宁题)、《爱,让我更加美丽》(莱芜题),如果去掉题中的“最”“更加”,构思立意有什么区别?通过比较审视,你就会明白,有了“最”,你必须点出所写语文课使“我”顶级喜欢的“特异”之处;有了“更加”,则必须把“我”的品质素养的原点定在较高的层面,画出由“美丽”到“更加美丽”的上升轨迹。

(三)适应题目所涉空间日趋广泛的命题特点,拓展视野,精细观察,善于积累,优化感悟

首先,从“身边人”“身边事”训练做起。2011年中考作文题就有好几个“身边”,有的用词都大同小异:《就在我身边》(菏泽题)、《其实,就在我身边》(南宁题)、《——在我身边》(梅州题)、《身边的感动》(潜江题)。其次,要学会聚焦一点作精细观察,在观察中融人情感,以轻松应对,诸如《——的目光》《一个难忘的眼神》和《想看见你的笑》等题目。再次,把生活的触角要延伸得更远,要更看重语文资源的挖掘和积淀。德州有个考生写“风筝”题,没有触及玩风筝的快乐经历,而是利用自己在“触摸古诗词中的风筝——语文专题活动”中获得的语文“资源”,引用多位诗人的风筝诗说“一次次贴切的联想”,阅卷老师读后啧啧赞叹……看,丰富的大语文库存资源一旦被利用,能释放何等高价值的能量!

(四)适应“走进内心,倾吐真言”的命题特点,把心理描写训练放到重要位置上

近几年,倾心交流、触摸内心的命题呈快速上升趋势,2011年由上海题《悄悄地提醒》“领衔”,似乎更盛。例如《——我对你说》(泰安题)、《你是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巴中题)、《有句话儿在心头》(徐州题)、《给自己一个拥抱》(长沙题)等。此类命题往往不在情节性上比差距,而是在笔触细腻,运用独白、呼告等手法以及融入名人名句等方面见出高下。很多考生不适应这类“柔性”色彩较强的命题,描写粗糙,手法单调,失分较多。所以从现在起,必须注重心理描写训练,力争做到“情节不奇,心理却特”。2011年南通市一名考生写《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情节很简单:“我”发烧——一直被看做“严肃刻板”的老师用自行车送“我”去医院——路上被小轿车碰擦——老师不顾自己,疾速回头“一瞥”并搀扶——“我”旺住……至此,文字还不到300字,作者接下去展示她超出一般的描写功夫,请欣赏:

这眼神,是《青玉案》中辛弃疾苦苦追求的蓦然回首吗?不是,你的眼神更温煦,不掺杂任何因子,只有我的安全。如拂堤的杨柳,安定地洒下甘霖,平和我心中焦躁的怒意。

我心中的恐惧如汹涌的暗流,却被这眼神止住了,在这温暖的眼神里,我似乎觅到了久违的阳光。

当黑暗绝望的海潮退下,心灵的浅滩上,只剩下阳光闪耀的温暖;当冰凉干燥的雪原融化,生命的季节里,我追逐到久违的光芒。

你那刹那的目光,化作席慕蓉的山月,拂过我的额头,拂过我的肩膀,衣我以温暖之裳。

你那刹那的目光,化作戴望舒的雨巷,笼住江南的烟雨,笼住绵绵的情思,着我以温润之光。

那一刻,我在这并不温暖的时光里找到最美好的触点,微微的触动,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了,只留下“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诗句。

只缘感君一回眸,使我与君朝与暮。我终于找到了春暖花开的心灵世界,请允许我深深感念。

当三年的温凉已成过往,在我生命的春日里,让我们举杯,让我在这为你饯行的酒杯里洒下你所赠与的春天。在未来的林阴道上,当轻风拂面,暖意熏人,我总会记起你,老师!

那一刻,你的目光,催生了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同样的情节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写得那么动人?答案是:描法的“人有我特”:振起联想之翼,接通文学积淀,用语细腻温婉,引来主题之魂。

(五)适应“寓‘实’于“虚”、“寓‘小’于‘大’的命题特点,加强“化虚为实”、“化大为小”的能力训练

2011年比喻象征类的“虚”命题渐见其多。应对此类考题,考生须具备“虚”中见实、化“虚”为实、以实写“虚”的能力。例如面对绍兴题《微笑着唱生活的歌谣》,你可分四步走:(1)找出关键性“虚”词——“歌谣”;(2)发散思维,列出“虚”词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此处的“歌谣”实指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例如性格操守、心理品质、思想境界;(3)快速搜索库存,挑出最适合你写的“歌谣”,从关爱、勇气、乐观、坚韧、诚信、宽容等之中确定“歌谣”的一种“主旋律”;(4)以愉快、赞美的心态,选用具体事例演绎、唱响特定的“生活的歌谣”。

2011年也出现许多涵盖面看来很“大”的题目,例如《沟通》(南充题)、《觉醒》(攀枝花题)、《面对规则》(淮安题)等。此类题目,同样需要考生具备“化”的能力——化大为小,以小见大。例如江苏宿迁市考命题作文《课堂》,“课堂”这一概念包括狭义、广义两类,外延很大,凡是使你有所收获、教益的场所都可称为“课堂”。有名考生逐步地缩小外延,提炼主题:广义课堂——校外实践基地——“攀岩”活动场所——先失败后成功的经历——课堂收获:成功=勇气+智慧。这名考生很机智,他把“课堂”缩小到一处小小的活动场所,但记叙的事情却折射出“智勇双全才是成功之道”这一宝贵的人生经验,如此“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写法,值得那些面对“大”题只会泛泛而谈、所写大而无当的考生借鉴。

上一篇:中考英语复习方案探索 下一篇:中考作文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