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公司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时间:2022-06-27 09:56:54

消费金融公司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消费金融发展的历史契机

在美国债务危机暂时得到缓解、欧洲失业率还居高不下、全球经济仍旧普遍低迷、国际金融市场反复震荡的形势下,中国的经济改革、金融改革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上。面对出口乏力、投资效果不佳,我们的改革者把目光投向了消费,聚焦在消费金融上,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希望通过对消费金融领域的“松绑”和“破冰”,来实现刺激消费,提高GDP增速,合规、合法、合理、可控地引领民间资本被逐步纳入到金融体系当中,进而达到减少和消除影子银行对中国金融系统负面影响等多重目的。

银监会近期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修订稿)》,可以说是一次相当及时,且实质重于形式的金融改革和突破。相比2009年最初的试水,此次修订稿不仅扩大了试点城市(由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四地,扩增到沈阳、南京、杭州等十二个城市),而且降低出资人准入门槛,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消费金融领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消费金融公司这一发展模式更深入的探索,为更好和更稳健地设立民营银行,在经验和路径上,做更充分的准备。

国际经验

国际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历史

国际消费金融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消费者信贷呈爆炸式增长为前提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传统银行业务发生变化。在此之前,传统的银行家们是非常保守的,并且主要致力于服务和维系大公司客户。零售银行虽然存在,但贷款业务仅限于提供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以及一些有限的循环贷款,而且销售渠道主要是通过在总部或分行柜台上进行的。当时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的目标比较明确,就是结交和建立公司业务的大客户,并且适时地提供和满足他们的财务需要。零售银行只是处在整个银行业务等级中最低的层级。但在7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金融业务版图发生变化,首先以个人信用卡业务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和消费信贷蓬勃发展,消费者显示出激增的借贷意愿,或更准确地说是更大的需求热情来寻求消费类贷款,广义上来说包括房贷,房屋装修和改造贷款,车贷,私人高档消费贷款(如移动房车、小型游船和游艇),家具贷款,电器贷款,服务性消费贷款(如旅游、度假、结婚、健康和养生计划),甚至包括学生贷款等。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滚滚利润,金融机构放下身段,开始量体裁衣,积极地和创造性地开发推出不同的消费信贷产品,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美国主要消费信贷产品及其特点

消费信贷产品可根据其内在的差异有三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期限或分期付款类与循环贷款类产品(Term/Installment vs. Revolving Product)、有抵押和无抵押产品(Secured vs. Unsecured)以及直接和间接的产品(Direct vs. Indirect Product)。在这三种分类方法下美国主要消费信贷产品及其特点如表1所示。

这三种分类并不互相排斥,可在同一产品中同时保留。具体来说,期限或分期付款类产品与循环贷款类产品区别在于期限或分期付款类产品是闭端型(Closed-end)、非开放式的贷款,需要贷款人在一定期间内逐期、定额归还一部分的本金和利息;循环类贷款是开放式的,在一定限额下,借款人可反复多次使用额度,通常依照借款协议,借款人需要至少按月付一个最低还款额,而且,循环类贷款通常都有一个到期日。有抵押和无抵押的信用贷款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了。最后要提及的是直接和间接贷款产品。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产品多隶属于这种分类方法下的间接贷款产品。直接贷款通常是贷款客户直接在金融机构网点申请的贷款,简单一句话,直接贷款产品是通过机构自己的分销系统(distribution system)来实现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而间接贷款产品,贷款是由第三方发起的,例如汽车4S店、房地产开发商、百货商店、专门的电器、家具店或者是学校这些第三方代表消费者,把这些业务转给贷款提供者,例如美国房地美和房利美,通用汽车旗下的GMAC,福特汽车下的福特财务公司,或者是百货公司(如Sears)自己的财务公司,再有就是综合的金融财团,如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GE Capital)。

间接贷款产品是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打理的产品和业务,市场空间巨大。举例来说,尽管美国经济还未完全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阴影,但新车销售量开始稳步回升,在2012年销售了1450万辆新车,同时二手车销售也超过了4000万辆。另外,数以百万的小型私人游艇、小型卡车、汽车售后服务、可移动住宅、移动房车、家具、家电用品、零售百货、健康保健类消费都是由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贷款。

消费金融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壮大,是与它创造了“多赢”的局面分不开的:首先,对于消费品生产厂家(包括服务消费)和销售方来说,消费金融可以帮助他们扩大客户基础,实现更多的额外销售。其次,对于消费金融贷款提供方来说,增加了其贷款产品的销售渠道,带来了新增利润。再次,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在能负担得起的情况下,立刻实现对商品和服务的需要。第四,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金融除了手续方便、办理迅速以外,贷款利率较之其他贷款途径,如信用卡,也往往更加经济划算。最后,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的出现,使得社会整体消费可以迅速、呈几何层级式的增长,这对于促进经济和发展就业,无疑也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主要国际消费金融公司经营模式和特点

鉴于近期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修订稿)》明确规定现阶段消费金融公司不吸收存款且消费贷款是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不包括购房和购车的贷款,所以本文依据这些原则,甄选了三种国际消费金融公司模式,通过分析其经营特点,探讨和挖掘他们的价值及其如何有机、创造性地在中国应用。

以大型百货商店(链)为依托的美国Sears百货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模式。Sears百货公司最初是以邮政贩卖起家的,通过向消费者邮寄商品目录销售商品。在1906年的时候,Sears的商品目录被行业界誉为“消费者的圣经”。随后,Sears开始在各地建立实体店和百货公司,Sears在1989年达到它的巅峰,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零售商。后来由于行业竞争和经营上的一些问题,在2005年被另一零售百货巨头Kmart收购。纵观这家百年老店的跌宕起伏,Sears的消费金融可以说是可圈可点,它从一开始就非常有特色,帮助Sears引领行业潮流,帮助Sears做大做强。笔者认为,与银行相比,大型连锁零售店至少有三个基本的共性:其一,大都具有跨地区、跨区域的物理网点;其二,都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其三,客户都有财务需要。Sears从建立之初,就充分利用其物理网点优势,成立好事达保险公司(All state Insurance),把保险公司设置在自家店中,向光顾百货商店的客户推销汽车保险、火灾保险、房屋保险和人寿保险等险种。另外,Sears和其他后来的零售巨头都在建立之初设立了管理完善的自有品牌信用卡和分期付款融资工具。在早些年,持有Sears自有品牌信用卡的客户年销售额是无卡客户的三到五倍。后来由于激烈的信用卡市场竞争,这个倍数有所下降,但是持自有品牌信用卡的客户的忠诚度以及由此衍变的购买力还是不容忽视的。当潜在的顾客,在一笔大额消费面前犹豫不决时,一张18个月无息信用卡或是18个月分期付款计划,能使很多还迟疑的消费者变得不再犹豫。除了使用自己的消费金融公司来经营这些信用卡和分期付款融资工具,将一部分消费金融业务外包或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而直接收取佣金,对于Sears这样大的零售链公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Sears后来就是选择花旗银行来帮助其打理信用卡和分期付款业务。我们大的电器零售公司,像京东、国美、苏宁等也可考虑这种模式。

戴尔和苹果电脑公司的消费金融公司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戴尔电脑公司在个人电脑和商用电脑领域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在风云变幻的计算机市场里,戴尔除了凭借其科技优势、直销(电话和线上销售)和出色的供应链管理以外,戴尔的消费金融也是保证其长盛不衰的一大法宝。戴尔通过自己的消费金融服务公司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和财务承受能力,提供相应的分期付款财务解决方案或提供一个可多次循环使用的信用额度,来扩大客户基数、培养消费者忠诚度和提升销售额。消费金融改变着世界,就连世界上最具有价值的品牌——苹果电脑,也在近些年来悄然与一些金融机构合作,如最近推出的与巴克莱信用卡的合作项目。具体来说,如果消费者用巴克莱卡购买苹果600美元以上的产品,将获得12个月免利息;如果消费在600美元以下,也可享受6个月的免息期。我们国内的一些知名品牌,像海尔、格力、小米手机等完全可以参考这一模式,多渠道地争取客户,保留和维护现有客户,达到扩大影响力和增收的目的。

联合大企业(Conglomerate)旗下的消费或零售金融服务公司模式。代表公司是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GE Capital),其业务可以简单分成针对消费者的零售金融和针对企业的商务金融两种。我们在此主要介绍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的零售金融板块。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的零售金融,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经济开始复苏,消费者希望能有更多和更灵活的付款方式来购买通用公司生产的既时髦又有用的电器(通用当时率先推出的洗碗机是最抢手的电器)。通用敏感地嗅到了这个商机,开始提供消费信贷和分期付款给消费者。之后,随着通用总公司业务的扩张,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不满足于只为客户提供电器类消费贷款,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开始涉足家具、室内专修、房屋改造、汽车和零部件及售后服务、急速运动、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险等全新领域,通过自有品牌信用卡和各种灵活的贷款计划,再加上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自身的品牌效应,以及与其他生产厂商和服务商的广泛合作,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成功地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全能型、一站式的消费者金融服务平台,同时在财务上也为通用总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利润贡献(如图1所示)。我们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虽然还没有像通用、三星这样的超级联合大企业,但随着中国经济、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像海尔、联想这样的大公司,加入消费金融元素后,我们也会打造出中国的企业航母。

经验、教训以及启示

国际消费金融公司一路走来,除了带给消费者、消费金融公司自身、社会整体经济诸多好处和推动以外,也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了解、分析和思考,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结合我国国情,以下罗列在国际消费金融公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值得关注的五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来源和融资成本。国内外的消费金融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吸纳存款。缺少稳定和庞大的存款这一资金来源,不仅限制了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同时给融资成本带来了不确定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和我们近来的“钱荒”,不仅不可避免地大幅提高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成本,而且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流动性和整体稳定性都带来了巨大威胁。笔者曾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采访通用消费金融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他当时最担心的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债务融资工具——短期、无抵押的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是否在市场有需要和融资成本有多大。我们的消费金融公司除了依靠出资者提供的启动资金和利用银行同业拆借等有限融资手段以外,应广开思路,广泛开拓融资渠道和产品;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也要为它们提供更好的筹融资环境,我们欣喜地看到资产证券化等创新金融产品已开始越来越被放开和推广,但创新型筹融资渠道、工具和产品开放的力度还需加大。

个人征信系统需要提速和完善。消费金融公司存活的一个基础就是贷款办理手续简单、迅速。顾客申请消费金融公司的信用能在几十秒内被审核和批准。我们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供给金融机构的个人征信以及金融机构使用其他辅助调查手段获得的数据,虽然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是还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消费金融公司的通盘运营管理。消费金融公司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比经营银行还要复杂。消费金融公司由于更集中于某一行业领域,其专业性和风险管理要求就会更高。因此,大型电器连锁店,像京东、国美或苏宁等,如要成立消费金融公司,要切实做好全面、细致的规划,对自身强项、弱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着重要考虑一些关键问题,如引入谁作为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者是否能带来自己所不具备的金融管理经验,特别是风险管理的经验,是否自己的消费金融公司要独揽全部业务,部分业务如自有品牌信用卡是否外包给专业性更强的信用卡公司等等。

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切忌消费金融一拥而上,盲目扩张。我们企业容易头脑过热,往往大家都看准一个机会,不顾成本,蜂拥而上,大打价格战,结果大多铩羽而归。国外金融机构也有很多这样过于自信,结果由于发展过快、过猛,超过了自己能够管理控制的范围,导致经营失败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所以我们在建立消费金融公司之初,不妨步子慢一点、稳一点,设立合理的发展目标,不怕开始慢一些,注重稳健经营,以达到经得住、可考验的长期成功。

消费金融公司监管上的风险。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处在金融机构监管的灰色区域,从国外的经验看,2008年金融危机是与信用滥发和疏于监管分不开的。在2004年的时候,美国很多消费金融公司受短期利益驱使滥发信用,特别是对信用记录不好的消费者滥发信用,当时就有业内人士指出只要是你有脉搏,消费金融公司就给你贷款。同时,在产品的价格上和条款上,有些消费金融公司也常常以一些不合理的借口,给客户调价和更改条款,甚至有时这些更改都没有通知消费者。在经济好的时候,消费者还能忍受,一旦经济危机来临,消费者负担不起,坏账增加,消费金融公司将蒙受巨大损失。如果平时监管严厉一些,社会整体经济也就会减少很多损失。因此,在2010年,美国成立单独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把整个消费者金融的监管都整合到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之下,包括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这足以证明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消费者金融监管这一块的重视,这也是值得我们的金融监管机构思考和借鉴的。

总之,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无疑是我们金融改革一盘棋中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是改善提高国计民生和助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催化剂,我们衷心希望并且相信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和其他金融改革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聚焦亚太 同盟背后的迷雾重重 下一篇:消费金融公司VS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