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品质和精神的集中展现

时间:2022-06-26 09:31:47

人文品质和精神的集中展现

【摘要】音响所体现的色彩性总能表达某种人文情怀,格罗菲的管弦乐组曲《大峡谷》就是较好的代表。这首作品无论配器手法还是写作形式都与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有很大不同,特别是配器手法与流行音乐、爵士音乐的融合,让乐队音响新颖、色彩丰富,在准确表达每个乐思的基础上把五个乐章有机的贯穿起来,体现出不同的内容,形象描述了乐曲中旅行者的核心思想。本文通过对第四、第五乐章的详细分析,准确把握情感基调,为深入领会音乐内涵树立参考。

【关键词】格罗菲;大峡谷;音响色彩;人文;音乐表现

一、格罗菲和《大峡谷组曲》

《大峡谷组曲》是美国近代著名音乐家格罗菲的管弦乐作品,也是二十世纪美国交响乐作品的重要代表。格罗菲1892年生于纽约的音乐世家,父母都有很深的艺术造诣。他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和小提琴,由于音乐感悟力强,格罗菲音乐学习的进度很快。可是家人并不希望他从事音乐工作,希望成为律师或者医生,让他尝试各种工作,但无论如何,都阻挡不了他对音乐的热情。交响乐作品《进行曲》的问世,让格罗菲取得了初步成功,也改变了家人的看法,开始全力支持格罗菲对音乐的学习和创作,真正让格罗菲扬名四海的是为格什温作品《蓝色狂想曲》配器,不仅体现了格罗菲深厚的古典主义音乐功底,也展现了对印象派和美国乡村爵士音乐的深度揉合,和《大峡谷组曲》一样,旋律创作新颖,乐器运用大胆,织体安排错落有序,复调手法的对位发展不仅没有让音乐浑沌反而更加衬托配器的独具匠心。格罗菲完成了很多经典的交响乐作品,代表作有《大峡谷组曲》《大都会》《密西西比组曲》《马克.吐温组曲》《好莱坞组曲》《百老汇之夜》等。美国大峡谷地质容貌奇特,鬼斧神工,气势磅礴,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格罗菲多次到这里游玩,不同季节,不同气候造就大峡谷的不同景象,格罗菲深深的爱上了这个地方,于是决定用音乐来呈现这里的各种形态。从1921年到1931年,一共用了十年时间才完成《大峡谷组曲》的创作,全曲共五个乐章,分别描述了大峡谷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中所呈现的立体性画面,准确塑造了大峡谷中各种壮丽景色的神奇变化。本文主要对该曲第四、第五乐章进行分析,从配器音响的对比变化入手,着重解读音乐作品所隐含的人文品质和人文精神。

二、《日落》的演变呈现善良的人文品质

第四乐章标题为《日落》,此乐章比较平稳、安宁,太阳将要落山,万物放下躁动的心,慢慢沉静,音乐具有很强的抒情性。4/4拍子,D大调,变奏曲式。结构安排奇特,主题在变奏的同时不断缩减,最后一次变奏只有主题第一小节出现,与主题本身差别较大,属于单主题变奏。全曲连接紧密,同材料反复出现,连贯性强,一气呵成。引子只有八小节,圆号演奏,主要反应山谷的幽深,带休止符的三连音仿佛表现从大峡谷深处传来的野兽叫声,太阳快落山,它们也要出来活动了。主题由钟琴和小提琴缓缓奏出,竖琴和第二小提琴多出一个声部运用泛音不停反复,并重新设置两个小提琴声部,一个演奏上方纯四度,一个演奏下方纯四度,与主题形成对位叠置,织体加密,和声丰富。背景音乐具有典型的抒情风格,两小节过后出现了分解形态的伴奏织体,由钢琴和长笛流畅的渲染,同音型不停反复,柔和、温暖。圆号和单簧管轻轻吹奏出和弦长音,加上弦乐组低音乐器在每小节第一拍的拨奏,音乐律动均匀,平缓流畅,显得宁静平和,这也是本乐章的基本伴奏织体形态。

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与泛音并行的主题音乐像是披上一层光辉闪耀的外衣,音响奇妙,不时出现的两声野兽吼叫与引子遥相呼应,让主题音乐体现出更多的温和性格。随后长笛和双簧管进入,轻轻奏出第二乐句,伴奏音乐随之发生改变,分解织体由单簧管乐器组担任,圆号和大管也开始进入,缓慢的吹奏先上行后下行的对位旋律,音响变得越来越饱满,声音越来越厚重。随后主题开始第一次变奏,这次变奏与第二次一样都是以改变背景织体为主,主题音乐基本结构和框架并没有很大改动。第三次变奏与前两次对比较大,不仅主题缩减明显,伴奏也改为复调织体形态,旋律开始多样化,弱化了主题特征,强调了不稳定性。最后渐渐变缓,弦乐组低音乐器奏出长音,分解音型已不见踪影,对位旋律只在低音区缓慢上行,由弦乐组演奏,长笛和竖琴前后不断重复演奏缩减为一小节的主题乐汇,虽然单调却不厌其烦,仿佛是在等待太阳落下后天空逐渐变暗,在竖琴的泛音伴奏下一声“野兽”特点的嚎叫音调再次出现,夜幕即将来临,特别是最后在导音上模仿打击乐的钟鸣,余音绕绕,在大峡谷内迂回流动,像精灵在四处飞舞,进一步加深了夜幕降临的气氛,大峡谷显得神秘而幽静,乐曲最后在渐弱后结束。太阳即将落下,旅行者该计划一下自己的归途,对林中动物的关注流露出作者的责任心和爱心,揭示了他们民族善良的人文品质。

三、《暴风雨》的壮观渲染坚韧的人文精神

第五乐章《暴风雨》进入E大调,是具有三部性质的自由曲式。第一部分比较特殊,没有主要乐思,是前四乐章中主要主题的集合,结构比较随意,就像旅行者在旅途中所见所闻的回放,画面感很强。最开始出现的是第三乐章中部旅行者的主题,律动非常优美,让人感觉那么熟悉,似乎又看到旅行者悠然自得的模样,不过这次是由小提琴组在A大调上演奏,并把原来相同主题的节奏进行了紧缩。在织体写作上格罗菲用心安排,为了表达暴风雨来临前的不安,在旅行者主题中间和后面分别用了紧张的七和弦和半音化的经过和弦,让清秀悦耳的旋律变得不再平稳,情绪出现小小的躁动。随后出现第一乐章中间部分的主题,在进行紧缩处理的同时转入C大调,音乐性格并没有很大变化,依然明亮富有朝气。紧接着出现的才是本乐章第一乐部的主题,回到E大调,由弦乐组奏出,旋律流畅,模进的织体形态让音乐变得很有动力,音乐情绪逐渐高涨。之后出现了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复调对位的演奏模式没有改变,晨曦中大峡谷空旷宁静的画面又浮现在我们面前。木管组和弦乐组再次把本部主题奏响,高八度重复,最后在大提琴孤独的声响中出现了低音定音鼓的滚奏轰鸣,遥远的天边出现雷声,暴风雨即将来临。

中部对比强烈,速度加快,转入C大调,拍号也变为2/2。主要描绘暴风雨来临时的情景,篇幅非常长,没有明确的主题,都是模仿风、雨、雷、电的各种声响,乐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整段音乐几乎都是由特殊的音响效果和集群性的节奏音型组成,其中核心动机是用铜管演奏的“执拗”音调,不断变化出现在各种复杂音效中间。在强烈的音响过后出现了小提琴组演奏的下行半音阶,抖弓的使用形象的表现了暴风雨过后小雨的淅沥之音。

第三部分音乐材料较为复杂,形象多变,从全体乐器突然一起演奏中部暴风雨的变化动机开始,速度飞快,在宏大的音乐背景音下,铜管又奏出了旅行者的主题和第一部分的主题,对位进行,随后出现的暴风雨动机与第一部分主题也构成复调关系,仿佛旅行者看到了大峡谷里由于暴风雨造成的山洪,场面壮观、宏伟。最后格罗菲采用第三乐章中驴子跑动的动机来结束,似乎宣告旅行者在观赏了大峡谷里奇幻景色后心旷神怡,心满意足的踏上了归途。暴风雨的到来并不能阻挡格罗菲思想中各种活动的进行,那种不畏艰难险阻的音乐表达,阐述了他们民族坚韧的人文精神。

《大峡谷》组曲是格罗菲的呕心力作,每个乐章的创作灵感都来自重回大峡谷之后的体验。同时也是格罗菲的实验性作品,配器手法独特,不拘一格,他勇于创新乐队编制,乐队规模大大超过传统设置。乐器使用不局限于传统,运用大量地域特征和特殊效果器件,让整首作品的音色对比强烈,音响绚烂多彩。第四、第五乐章分别完成于1929年和1931年,在这两个乐章中,节奏音型新颖别致,不仅呈现出大峡谷日落和暴风雨两种自然景色的壮阔优美、引人入胜,还把作曲家内心深处的人文精神和品质得以集中展示。其中的和声风格不再强化古典特质,融入爵士乐和印象派创作精神以后,加深了对乐器效果的运用,调性音乐不再是必须,色彩效果以及无调性的和声运动成为了格罗菲配器时考虑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固定旋律和创新音调的多层次复调手法的运用,让音乐的整体连接紧密,同时又错落有致,完美的塑造了大峡谷不同的自然风光和神奇的壮丽景象。

参考文献:

[1] 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

[2]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3] 陈若韵.《经典声乐作品赏析》.四川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4] 钱亦平.《钱仁康音乐文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5] 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作者:

肖海珠,女,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项目应试探究 下一篇:浅谈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