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身份弹性浅议

时间:2022-06-24 05:00:44

组织身份弹性浅议

[提要] 组织身份弹性是指可以使组织的内涵得到延伸但同时能使组织凝聚在一起的社会构建的张力。作为组织身份的衍生构念以及一种组织身份工作,组织身份弹性有助于用辩证性的思维来理解组织身份。同时,组织身份弹性有利于了解组织成员如何重新协商、构建组织身份的过程。本文对组织身份的表现性和组织身份弹性的概念及其内容进行具体的梳理。

关键词:组织身份;组织身份弹性;组织身份工作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组织身份弹性:概念和内容

收录日期:2016年5月20日

一、引言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组织需要不断对动荡的外部环境进行回应。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里,组织不能够迷失自我,要明白自己是谁,即要清楚自己的组织身份。组织身份是组织的行动指南,对组织性格或形象而言是核心的,能够使自己与其他组织相区别以及具有持久性的组织特征,是组织对于“我是谁”的准确回答。

大多数学者认为组织身份是一种特性,是可以用类似描述性格的语言来描述组织身份,如我们是具有竞争力的、我们是灵活的,就如同一部电影里面的一帧、一个静止的镜头(Gioia & Patvardhan,2012)。然而,在现代工作场所环境日益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组织成员常常面临处理组织变化的需要,更新他们看待他们组织身份的方式,组织处于扩张和减缩均会使成员对组织身份进行重新协商和构建。由此,部分学者开始认为,如同一部流动连续的动作片,组织身份是一种过程(Schultz、Maguire、Langley & Tsoukas,2012)。在这一场对组织身份是特性还是过程的争论中,Kreiner等(2015)用了一个长达十年之久的实验,提出了组织身份弹性和组织身份工作两个构念,用辩证性的思维看待组织身份及其三个特性,最后表明组织身份不仅是一组形容组织核心、持久和特殊的特性,也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二、组织身份工作

个体身份工作是指为了创造、呈现和维持与自我概念相一致和支持的个人身份,个体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Snow & Anderson,1987)。Kreiner等(2015)为了更好地了解组织身份的复杂性,在个体身份工作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身份工作这一个新的构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体为了创造、呈现、维持、分享以及适应组织身份所采取的认知的、散漫和行为的过程。由此概念可知,组织成员积极参与塑造自己和组织的形象。

三、组织身份弹性

在实验过程中,Kreiner等(2015)发现人们在构建组织身份时会出现极端相反的情况,有些人努力朝组织身份扩张的方向,有些人却朝着组织身份紧缩的方向。为了更好地研究组织成员在面对组织变化而拓展或收缩组织身份的过程,Kreiner等(2015)提出了一个新的构念――组织身份弹性,并将其定义为:如同可以伸缩的气球边界或橡皮筋,组织身份弹性是能够拓展组织身份概念,但同时又能够将组织凝聚在一起的社会构建张力。

组织身份弹性作为一种组织身份工作,有助于用辩证性的思维来理解组织身份。组织身份的弹性结构倾向于身份拓展,认为组织身份接受新的分支是合法和令人满意的;而组织身份的非弹性结构则更倾向于身份限制,不允许组织身份接受新的身份分支。Kreiner等(2015)用辩证性思维,探讨了组织身份持久性、特殊性和核心性对组织身份的弹性情况。

(一)持久性的辩证观。对于组织身份的持久性维度,组员通过以下的组织身份工作来决定是扩张还是减缩组织身份。首先,组员将当前的身份事件进行分析,判断当前的组织是在组织进展的轨道上还是与组织过去的轨道发生了偏离。组员将当前的身份事件与过去的相提并论,有助于组织身份弹性,从而组织身份得以拓展;当认为当前的身份事件与过去不一致,则会导致组织身份不弹性,从而收缩身份。其次,组员认为组织身份发生冲突是正常的情况还是有问题的情况。如果认为组织身份发生冲突是正常的事情,则有助于组织身份弹性;若认为是不正常的事情则会导致身份收缩。

(二)特殊性的辩证观。对于组织身份的特殊性维度,组员通过以下的组织身份工作来决定是扩张还是减缩组织身份。首先,组员是选择避开包容的外部趋势还是选择接受。拥抱接受包容性的外部趋势,有利于组织身份弹性,从而身份得以拓展;避开包容性的外部趋势则有助于组织身份不弹性,从而收缩身份。其次,组员是主动制造组织内部特殊性还是拒绝。制造内部特殊性,有利于组织身份弹性,从而身份得以拓展;拒绝内部特殊性则有助于组织身份不弹性,从而收缩身份。

(三)核心性的辩证法。对于组织身份的核心性维度,组员通过以下的组织身份工作来决定是扩张还是减缩组织身份。首先,组织成员将身份多元性划分为核心还是次要的事件。成员接受身份多元化,则有利于组织身份弹性,从而身份得以拓展。如果成员更偏向构建一个更为统一的身份,有助于组织身份不弹性,从而收缩身份;其次,组织成员顺从还是质疑冲突的身份声明。组员顺从冲突性的身份声明有利于组织身份弹性,从而拓展身份;而反对冲突性的身份声明有利于组织身份非弹性,从而会使组织身份收缩。

四、结语

弹性对于组织身份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组织身份弹性展示了组织成员如何通过组织身份工作回应具有竞争性的组织身份声明。同时,组织身份弹性表明了组织身份既是特性,也是过程。因此,组织身份不仅像是Albert和Whetten(1985)定义的那样,只是一组描述组织核心的、持久的和特殊的特性,也是辩证的核心性(核心还是次要)、辩证的持久性(持续还是变化)、辩证的特殊性(提升还是失去)有机整合的动态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Albert,S.& Whetten,anizational identity[A].In Staw B M and Cummings L L(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Greenwich,CT:JAI.Press,1985.7.

[2]Brewer,M.B.The social self:On being the same and different at the same time[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17.

[3]Clark,S.M.,Gioia,D.A.,Ketchen,D.J.,& Thomas,J.B.Transitional identity as afacilitator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change during a merger[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10.53.

[4]Corley,K.G.Defined by our strategy or our culture? Hierarchical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and change[J].Human Relations,2004.57.

[5]DiMaggio,P.J.,& Powell,W.W.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

[6]Gioia,D.A.,Schultz,M.& Corley,anizational identity,image,and adaptive insta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

[7]Gioia,D.A.& Padvardhan,S.Identity as process and flow.In M.Schultz,S.Maguire,S.& H.Tsoukas(Eds.),Constructing Identity in and around Organizat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8]Kreiner,G.E.,Hollensbe,E.,Sheep,M.L.,Smith,B.& Kataria,N.Elasticity and the dialectic t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how can we hold together while we are pulling apar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4.4.

[9]Meyer,J.P.,Bartunek,J.M.& Lacey,C.A.Identity change and stability in organizational groups: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2002.10.

[10]Ravasi,D.,& Schultz,M.Responding to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threats:Exploring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

[11]Snow,D.A.,& Anderson,L.Identity work among the homeless:The verbal construction and avowal of personal identi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92.

上一篇:基于互联思维的跨境电商研究 下一篇:试论供给侧改革的意义与实现路径